世界風力發電網報道:2009年12月16日,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進入倒數第三天時,大會主席、丹麥首相拉斯穆森在沒有取得各國談判代表同意的情況下,試圖將自行擬定的協議草案強加給大會討論。對此,發展中國家代表紛紛抗議,堅決反對主辦方越俎代庖。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的重要一員,在鮮明地表明立場的同時,展示了最大的誠意和決心。
我國在積極參與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的同時,也在積極探索和推進節能減排工作。在第十一屆CHINAF中國住交會上,在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成立30周年座談會上,各界專家都在積極探討如何推進 能減排,應對氣候變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國許多高新區以及高科技企業正在以實際行動推動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發展。
我國高新區與科技企業為節能減排獻力
2009年12月15日,一條“哥本哈根談判由于非洲國家代表抗議而暫停”的新聞進一步加重了人們對于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前景的悲觀態度。
同樣是在這一天,在保定高新區召開的一場新聞發布會上,一家中國企業以實際行動讓人們增加了對節能減排的信心。
在這場新聞發布會上,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常務理事、保定市低碳城市研究會會長、英利集團首席戰略官馬學祿宣布,截至2009年12月11日,英利綠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累計生產的太陽能電池組件已經達到1GW。他同時透露,英利集團旗下六九硅業有限公司3000噸多晶硅生產項目近日試產成功,已經生產出一批質量優異的產品。
英利產品每年減排103噸CO2
2002年5月,英利公司生產出第一塊太陽能電池組件。經過7年的努力,英利公司的技術工藝和生產能力得到了長足發展,已累計生產太陽能電池組件1GW,并且創造了300余項創新技術,保證了產品質量的穩定和效率的大幅提升。到2009年年底,英利公p太陽能電池組件年生產能力已達800MW。據馬學祿透露,這一數字在2010年還將有更大提升。
目前,英利公司累計生產的1GW太陽能電池組件已廣泛應用于世界各地的光伏發電系統。按日照輻射量選擇1340KW.h(相當于我國三類地區水平),這些電池組件每年可向社會提供11億度清潔電力,每年可以節約標準煤40萬噸,減少CO2排放103萬噸。在25年使用壽命期內,這些電池組件可向社會提供275億度清潔電力,節省標準煤1000萬噸,減少CO2排放2575萬噸。
六九硅業的試產成功使英利公司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最完整光伏產業鏈條。據介紹×九硅業選擇了與國內大多數多晶硅生產企業不同的工藝技術,在國內首家采用新硅烷法工藝生產高純度多晶硅,具備全環保、低能耗、低成本、完全封閉運行等技術優勢,綜合耗電可降低30%以上,生產成本可控制在28美元/千克左右,大大低于行業平均水平。
從2002年到現在,英利公司累計投入約115億元,帶動了太陽能光伏產業的發展。2008年,英利公司銷售組件281MW,占全球光伏市場總額近5%;2009年,英利公司銷售組件按“發貨量指引”將達到490M-500MW,約占全球光伏市場總額的9%,為發展低碳經濟、促進節能減排作出了巨大貢獻。
高新區競相發展新能源產業
“作為保定市光伏產業領頭羊和國內惟一的全產業鏈太陽能電池制造商,英利公司經S了從起步、摸索到高速發展的歷程,短短幾年時間就走過了國外同類企業需要20年所走的歷程。”保定市代市長李謙這樣評價英利公司。他認為,英利公司的1GW電池組件下線與六九硅業試產成功,大大提升了英利公司的綜合生產能力,對引領國內光伏行業理性擴充產能,合理配置資源,增強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從2006年起,保定市提出了依托保定高新區打造“保定·中國電谷”的戰略構想,全力培育光電、風電、節電、儲電、輸變電、電力自動化六大產業體系。2008年,“保定·中國電谷”實現產值245億元,連續3年增長超過40%,奠定了保定高新區在國內新能源產業的領軍地位。
事實上,不僅是保定高新區,我國許多高新區都把新能源產業作為發展目標。這個既立足當前拉動經濟增長,又著眼長遠轉變發展方式的產業,成為許多高新區瞄準的主導產業。
天津濱海高新區積累了相當的新能源產業發展基礎,2009年推出了6.6km2新能源產業基地,搭建了金融服務、風險投資、技術交流等平臺,配以科學的規劃思路和政策措施重點扶持,同時每年拿出2億元專款獎勵和重點支持綠色能源產業發展。
武漢東湖高新區新能源產業一直保持著較高的增長速度,特別是陽能光伏、風能、生物質能、核能等新型能源的開發和利用,已凸顯出一定基礎和明顯優勢。目前,武漢東湖高新區已有近100家企業涉足新能源產業,其中規模以上企業46家,2008年產業總收入90億元。武漢東湖高新區正逐步形成以新能源產業園(產業基地)為中心,太陽能、風能、核能、先進能源技術及裝備、生物質能、氫能等重點產業領域多點支撐、共同發展的產業格局。
合肥高新區擬在其所轄的南崗科技園內規劃打造占地1400多畝的新能源產業基地,建設項目包括太陽能光伏發電、太陽能聚光跟蹤技術產業應用、太陽能照明設備、風力發電設備制造、熱泵等,逐步形成光能、風能及節能技術應用為主的產業集聚。預計該產業基地總投資約為4億美元。
我國的高新區和高科技企業正在以各自的方式擔負起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責任,可以預見,它們必將在節能減排、促進低碳經濟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以實際行動證明中國為解決氣候變化問題作出的貢獻。
學會組織促進行業發展的樣本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三十而立”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在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成立30周年座談會上,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所長肖立業說,經過30年的發展,可再生能源學會進入了而立之年,我國的可再生能源將迎來重要機遇期;再過10年,困擾可再生能源發展的問題或許都能得到解決,可再生能源學會將進入不惑之年;到可再生能源學會成立50周年時,可再生能源有望由補充能源成為主導能源。
30年見證產業發展歷程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的前身是中國太陽能學會,于1979年9月在西安成立。30年來,該學會為我國可再生能甑姆⒄構畢琢司藪罅α俊9務院參事、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理事長石定寰把該學會的歷程梳理為3個階段。
第一個10年是開拓創新的10年。
該學會成立之初就得到了原國家科委的支持,承擔了可再生能源研發和示范利用等方面的大量工作。該學會克服了初期資金短缺和人力不足的困難,相繼主辦了中國第一次太陽能學術交流活動、中國第一個太陽能國際展覽、中國第一個太陽能科普知識宣講團、中國第一本太陽能學術刊物《太陽能學報》等等。該學會也是第一批加入國際太陽能學術組織的社團機構之一,于1980年加入國際太陽能學會并于2007年成功舉辦了國際太陽能學會的世界大會。
第二個10年是依靠科技進步推動經濟建設、學會工作改革和發展的10年。
這一時期是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黃金10年,可再生能源發展由科研工作向產業化邁進,國家開始制定可再生能源發展的總體規劃。這一時期,該學會一方面配合國家的“八五”和“九五”科技攻關計劃開展活動,促進產學研相結合,推動新技術和新產品的應用,同時根據當時國家提出的在局部地區試點發展可再生能源的方針,在原國家計委的支持下,與地方政府開展緊密合作,于1991年在西藏自治區實施了旨宕俳當地太陽能發展的“陽光計劃”,協助西藏自治區政府成立了西藏太陽能研究示范中心,受到了政府和國內外媒體的一致好評。
第三個10年是伴隨著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進入法制化和規模化階段,學會進一步發揮作用的10年。
這一時期,該學會一方面在促成國家制定出臺《可再生能源法》(2006年)和《可再生能源發展中長期規劃》(2007年)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另一方面找準了“為經濟建設服務、為提高全民科學素養服務、為科技工作者服務、加強自身建設”的“三服務、一加強”的工作定位。該學會的一項主要工作是促進學喚渙骱涂萍即蔥攏培育和創造學術交流的精品,逐步形成了如全國太陽能光伏年會、國際風能大會、世界氫能大會等一大批質量好、水平高的會議;另一項主要工作是協助地方政府開展有關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法規及標準的制定和實施工作,加強為地方服務,促進地方政府與投融資相結唬與人才引進相結合的工作,促進了可再生能源在地方的發展。
加強技術創新促進行業應用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成立的30年,也是我國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的30年。在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過程中,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不僅是見證者,更是參與者和貢獻者。1989年,我國的太陽能集熱器保有量僅有150萬m2,1999年增加到2000萬m2,到2008年年底更是增加到1.3億m2;我國的風電裝機容量由1989年底的1.5萬KW增加到1999年的26萬KW,2008年年底突破1200萬KW,2009年達到了2000萬KW;同時我國太陽能電池生產量由1989年的0.5MW增加到1999年底的2.7MW,到2008年年底突破了2600MW。
目前,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已經擁有風能、光伏、太陽能熱利用、生物質能等10個專業委員會。近年來,隨著形勢發展,該學會與時俱進,增設了氫能和天然氣水合物專委會,不斷擴大自身科研和服務規模。特別是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形勢下,面對可再生能源在國內發展的挑戰,該學會與企業共同制定了一系列應對措施。
石定寰表示,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目前處于較好的發展時期,肖立業對學會“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的展望應該能夠實現。
他認為,當前可再生能源發展已經形成燎原之勢,然而無論是在能源結構中的比例,還是技術創新能力,可再生能源都還有很大的發展潛力。今后,學會將堅持行業技2創新,不斷研發新材料、新工藝、新裝備,解決制約產業發展的技術瓶頸,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供很好的技術保障和支撐,同時更加重視研究產業化和市場應用中的問題,如加強風電、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建設前期的資源評估,為項目的效益提供保證。石定寰還透露,可再生能源學會2在適當的時候設立產業化應用方面的專業委員會,加強技術標準制訂、產品質量規范、檢測認證等工作,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當前,各級政府都在大力推動新能源產業發展,但缺少相關的知識和人才,可再生能源學會將做好服務工作,為政府決策提供咨詢,做好切實可行的規劃,避免行業發展一哄而上、一哄而下;同時繼續加強為企業的戰略咨詢服務,幫助企業練好內功,打造創新能力;投資機構很關注新能源>業,但因缺少專業知識不敢投入,學會將加強與投資機構的合作,推動風險資本促進行業發展。
“在新形勢下,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將加強與有關協會的互助合作,在不斷加強自身建設的同時,積極為國家可再生能源事業的發展建言獻策,為企業的技術創新提供服務,為中國可再生能源事業的發展貢獻更大的力量。”石定寰說。
中國住交會涌動節能建筑熱
日前,被譽為“中國地產節”、“中國住宅產業的奧林匹克”的第十一屆CHINAF中國住交會在北京中國國際展覽中心新館隆重舉行。與往屆住交會有所不同,此次住交會在全球矚目的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召開前夕舉行,因此,建筑節能成為此次住交會的關鍵詞。建筑節能已經成為房地產企業不約而姓故鏡鬧氐隳諶藎一些最新的建筑節能技術成果也在此次住交會上亮相。
與此同時,我國決定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CO2蟹瘧2005年下降40%-45%,這一減排目標也讓廣大節能建材廠商看到了商機。參加此次住交會的黑龍江省中惠股份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尹會淶對此十分認同。作為我國最大的電熱地膜生產商的掌舵人,巨大市場空間讓尹會淶對企業的前景充滿信心。
建筑節能機遇期將至
此次住交會期間,以“尋找綠色足跡、推動低碳人居”為主題的第五屆中國綠色建筑與節能論壇在中國之家主題展區舉行,更增添了此次住交會的“綠色”味道。論壇上,很多嘉賓的演講都預示著建筑節能機遇期即將到來。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秦佑國提出,發展建筑節能要考慮中國國情,要關注和解決普通建筑的節能問題,而不是僅設計和建造一些高技術水準、高標準的建筑用于宣傳。
鋒尚國際的董事長張在東表示,我國的建筑節能技術并不比國外落后,關鍵是觀念的問題。他認為,節能建筑是可以創造價值<,節能建筑雖然會增加成本,但同樣會帶來新附加價值。
全國工商聯房產商會會長聶梅生認為,建設綠色低碳建筑,是中國房地產走上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要按照國際統一認定的碳排放標準,轉變觀念,認清發展方式和資源配置轉移方式,立即行動起來,積極發展節能建筑。她表示,我國節能建筑的發展需要制訂一套符合國情的、可操作的標準,同時整合技術產品資金,推廣節能技術。此外,開發商和節能建科笠刀際峭瓿芍泄低碳經濟必不可少的參與者,都有責任積極參與綠色低碳示范項目的建設。
聶梅生建議,要全面推廣低碳經濟,發展節能建筑,需要不斷實施金融創新,聯合金融機構推廣綠色金融產品參與房地產行業實施低碳標準,并積極加入國際碳交易市場。她認為,地產低碳時代的到來改變的不僅僅是住宅標準,更重要的是低碳建筑將成為房地產發展的下一個引擎。
節能建材廠商看好市場
節能建筑機遇期的到來或許可以從節能建材市場的轉暖中得到印證。中惠科技從事電熱地膜研發推廣已經有10年歷史,“前9年我們都在賠錢,今年開始盈利了。”尹會淶說。
尹會淶在論壇上向房地產界發出了用電熱地膜開創中國建筑采暖新紀元的倡議。他認為,電熱地膜采暖方式代表了建筑節能的方向,也代表了低碳經濟的方向。
經過十余年的探索,電熱膜在中國走過霜凍期,技術日益成熟。目前僅中惠科技一家就已在山東、河南、河北等全國15個省鋪設了超過400萬m2的電熱地膜采暖示范工程。
尹會淶在倡議中還提出,應用電熱地膜采暖方式是一項惠國、惠民、惠企的三贏工程。
首先是惠國。建筑采暖占我國社會總能耗的50%。按照傳統的供暖方式,在傳輸過程中會消耗30%-40%的熱量,而且還要消耗很多的水資源。如果用電熱地膜新型采暖方式替代傳統供暖,則可以避免高消耗,減少燃煤污染。
其次是惠民。電熱地膜的溫控器可以隨意調節,用戶白天上班電熱膜可以不工作,在夜間用電低谷期間工作,運行費用遠遠低于傳統供暖方式,平均一個采暖季所需費用僅為13元/m2。
第三是惠企。房地產開發企業應用電熱地膜采暖,可以比安裝、運營傳統采暖設備節約很多成本,不僅免去了大型鍋爐房的建設、大型換熱站的建設、大型機械購置,也省去了內外管網鋪設、暖氣片安裝等多項費用,大大降低了投資成本。據安裝中惠地熱的黑龍江生物科技職業學院負責人保守估計,在一次性投上,中惠地熱較傳統供暖節省20%。
中國建筑業協會節能委員會專家、南玻集團工程玻璃技術總監許武毅對節能玻璃在降低建能耗中的作用也進行了充分分析。他認為,建筑節能有很多新技術,只要把最簡單的做好,就能夠獲得最大的回報。
雖然房地產企業和節能建材企業都看好節能建筑的前景,但中國房地產研究會人居環境委員會副主任兼專家組組長開彥提醒說,目前,綠色建筑、低碳建筑在中國的推廣剛剛起步,許多問題亟待解決,需要政府及時制定相應的政策。此外,還急需加大低碳減排的宣傳力度,讓社會各界都來積極關注厴建筑和低碳建筑,使綠色成為每一個普通居民生活方式的重要內容,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推動我國節能建筑的發展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