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結束的首屆超融低碳經濟高峰論壇上,低碳產業將引領世界經濟的新一輪增長成為專家們的共識。專家們認為,低碳產業的發展需要技術創新和金融創新兩輪驅動,兩者相輔相成。
但現實情況并不容樂觀。技術創新是低碳產業發展的關鍵動力,然而,目前我國低碳關鍵技術受制于人;加之碳金融產品創新不足,低碳產業融資渠道單一。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民建中央副主席辜勝阻提供的數據顯示,我國經濟技術的對外依存度是50%,在低碳經濟技術方面,對外依存度則高達70%。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術方面,大型風力發電設備、高性價比佳裟芄夥電池技術、燃料電池技術、氫能技術等,與歐洲、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相比有不小差距;在交通領域,汽車的燃油經濟性問題、混合動力汽車的相關技術等,還處于探索階段;冶金、化工、建筑等領域的節能和提高能效技術,也有較大改進余地。
為此,多位專家建議,一方面我國應建立起低碳產業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研發的合作研究機制;另一方面需積極發展信貸市場、資本市場、碳交易市場等多層次的有中國特色的碳金融體系。
中國人民寡Ь濟學院副教授金樂琴指出,首先,應構建低碳技術創新的體系,按照技術可行、經濟合理的原則,逐步建立節能和能效、潔凈煤和清潔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多元化的低碳技術體系。
其次,政府要加強對低碳技術研發的前期投入,直接參與節能和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核能、碳捕集和封存、清潔汽車等具有戰略意義的低碳前沿技術的研發投入,分擔和降低企業引入新技術的風險和成本。
金樂琴說:“尤其要建立起低碳產業共性技術、關鍵技術開發的協作和聯合攻關機制,建立合作研究制度,提高研發能力。”
此外,在優化低碳能源的技術性和經濟性的前提下,加快對燃煤高效發電技術、二氧化碳捕獲與封存、高性能電力存儲、超高效熱力泵、氫的生成、運輸和存儲等技術研發,形成技術儲備,用低碳能源去置換、替代傳統的高碳化石能源。
據了解,當前,國際上低碳金融市場體系主要由信貸市場、資本市場和碳交易市場三部分組成。而我國支持低碳經濟發展的金融手段則相對單一,主要是依靠銀行加大對低碳經濟發展的信貸投入,但以發放短期流動資金貸款為主;銀行等金融機構也缺乏提供相應金融支持的積極性。同時,民間資本—民間金融—民營經濟的轉化鏈條不暢。
專家們指出,中國碳市場還處在初級階段,現在主要產品是CDM的項目產品和VER(自動減排或自愿減排)。我國不存在強制性的碳市場,自愿碳市場還處于發育初期,從交易量、交易價格、交易所的規模以及自行研發的交易標準數量等各方面都處于一個比較低的階段,還遠沒有達到產業化的規模。
為此,專家們建議,要調整金融政策,建立和完善支持低碳產業發展的信貸市場;完善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體系;逐步建立有中國F色的碳交易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