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人士透露,國家發改委已經委托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對其擬定的低碳經濟發展試點方案提出意見,設定的試點時期是2011年底之前,很快就能確定低碳經濟發展試點工作的地區和行業。
“十二五”規劃方案公布之際,“T國第一個綠色規劃”已經從各界期待成為多方共識。近日,國內率先提出綠色規劃概念的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鋼教授,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的二氧化碳排放,一定會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十二五”規劃。
“此前的十一五規劃,設定了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兩項約束性指標。如果二氧化碳成為十二五規劃的約束性指標之一,綠色規劃的概念將名副其實。”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教授向本報記者表示。
國內外形勢倒逼低碳發展模式
去年下半年,國際金融危機等形勢復雜多變,是排除一切限制、優先發展經濟,還是轉危機為機遇、強力推動綠色再造,成為各國宏觀調控者的兩難選擇。“兩個選擇之間的調和空間幾乎是不存在的。”國家環保部環境規劃研究院副院長王金南教授對本報記者說。
沒有哪個國家比中國更能體現這種相互矛盾的發展方式。“近年來,中國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如果未來中國行重于言的話,將成為清潔能源的領先國家。”麥肯錫公司能源產業咨詢師江克林向本報記者表示。
但中國政嗵出了矛盾的束縛。去年12月底,溫家寶總理提出到2020年中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新的行動目標,哥本哈根會議后,中國政府進而將承諾轉變成發展動力和約束性指標。
到2020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達到15%左右,森林面積比2005年增加4000萬公頃,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13億立方米。此行動 標覆蓋下的第一個中國政府全面規劃,就是十二五規劃。
多次赴各地政策咨詢的胡 鋼透露,無論是東部地區,還是中西部地區,低碳經濟的壓力都很大,尤其是迫在眉睫的關停并轉壓力,已經讓各省叫苦不迭。
十二五規劃初步方案形成之際,各省區市層層上解的規劃目標已經表明,低碳經濟已成為區域經濟發展核心概念。廣東、上海、浙江等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已明確提出低碳經濟的十二五規劃目標。發展較快的安徽、山西、內蒙等地也已將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化學需氧量的約束性指標體現在主導產業當中。
能源產業承壓最大
7月20日,負責集納十二五規劃分項內容的國家部委當中,國家能源局透露了一些相關內N。
此能源規劃重點圍繞非化石能源比重增加和碳減排兩大國家目標展開。國家能源N預計,到十二五階段末即2015年,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由2009年的70%下降到63%,天然氣消費占比將從目前的3.9%提高至8.3%。
“能源產業承受的低碳發展壓力最大。”林伯強認為,2015年煤炭實現能源結構中占比63%的目標,也就是五年內降低7個百分點;天然氣從3.9%到8.3%的增長幅度,增長一倍多,還是比較有難度的。而截至去年,全國單位GDP能耗下降14.38%,與十一五規劃確立的20%左右的目標還有較大差距。能源規劃最先出臺,指示意義明顯。
十二五能源規劃擬通過能源消費結構的調整,來推動節能減排、低碳經濟的建設目標。在王金南看來,這樣的宏觀調控定位,相比分行業制定具體減排目標,更有實際意義。“傳統的化石能源消費格局直接導致了沉重的環境負擔。”
十一五結束之年,能源消費的世界格局也出現變化。7月初,國際能源署發布報告稱中國已成為世界上能源消費量最大的國家,有關政府部門隨即質疑該結論,但國內研究人士鮑云樵認為,如果不加詳細規劃,“未來十年,中國能源消費的增長規模和速度將是無法預計的”。
江克林認為,目前發展迅速的水能、風能、太陽能等行業產業,已經在產業鏈條的某些環節出現惡性競爭、技術儲備不足、產能過剩等問題,而這需要政府層面的協調,否則將可能像日本發展混合電動車技術那樣出現種種問題。
因此,已公布的十二五能源規劃,提出了各項能源產業的發展規模目標:核電規模至/達到7500萬千瓦以上,水電裝機規模至少達到3億千瓦以上,其他生物質能的利用規模達到2.4億噸標準煤以上。
據了解,國家發改委正在制定措施,對能源消費和高耗能行業過快增長地區,合理控制能源供應,以切實改變既往敞開口子供應能源、無節制使用能源的現象,有關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的意見已經進入相關中央政府部門議事日程。
低碳建筑體系不容忽視
胡鞍鋼告訴本報記者,國家發改委已經委托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對其擬定的低碳經濟發展試點方案提出意見。“設定的試點時期是2011年底之前,所以很快就能確定低碳經濟發展試點工作的地區和行業。”
科技部基礎研究司一位參與了十二五規劃方案設的人士告訴本報記者,十二五核準的節能環保產業范圍會有所擴大,并且將突出優勢產業、優勢環保技術。
建筑業是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之一。“十二五期間,綠色建筑技術將圍繞低碳建筑設計技術、低碳建筑建造技術、低碳建筑能源利用技術以及標準等方面,特別注重關鍵、共性技術的研發、集成、示范及產業化,建設有中國特色的低碳建筑體系。”胡鞍鋼表示,這是一項國家技術發展任務。
“十二五規劃制訂過程中已經提出了很多低碳化城市設目標,比如城市礦產循環利用,低碳社區培育,乃至以低碳城市為目標的區域性規劃。”王金南說,低碳城市標志著全社會低碳意識的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