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聯合國秘書長要求成立的國際獨立審核委員會日前發布報告說,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需實施根本改革,但該機構的氣候評估報告“總體上是成功的”。這個先被神化、后遭妖魔化的機構最終得以還原。
去年底,IPCC爆出“氣候門”,即所謂有科學家篡改數據和干預同行評議過程,以夸大全球變暖的威脅,這影響了人們對“全球正在變暖”的認同。隨后發生的“數據門”事件更使它名譽掃地。今年1月20日,該機構正式承認,其2007年發表的氣候變化第四次評估報告中有關喜馬拉雅冰川將在2035年消失的結論嚴重違背事實。
出錯事件持續發酵。因為該蒼被岬謀ǜ媸僑球各國應對氣候變化的依據。試想,事關各國乃至全球重大決策的報告都出錯,這個機構還可信么?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今年3月專門要求國際科學院理事會成立一個獨立審核委員會,對IPCC的工作程序和過程進行獨立審核。現在,審核結果讓大家松了口氣,它的工作是可信的,但需要改革了。
IPCC的評估報告過去一直被神化。因為全球有近3000名科學家參與撰寫報告,報告審核過程也非常嚴格;再由于其在促進環保等方T的貢獻,該委員會曾獲得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這更把人們對該機構及其報告的信任推向了極致。
應該承認,IPCC的報告凝聚了科學界的主流共識:地球正在變暖。報告對于督促各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提高環保意識等也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報告不容置疑、對不同意見“上綱上線”,這樣的學術輿論環境,讓眾多有其他意見的科學家不敢發聲,也使得該機構失去了不少糾正錯誤或修正數據的機會。
IPCC的評估報告出錯,這給人們提了客觀看待一個權威研究機構的機會,它不該被神話,但也不該被妖魔化。它的還原令人欣慰,因為這樣的還原,無論對理性看待權威,還是對積極應對氣候變化,都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