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調不調,當斷不斷,撲朔迷離的成品油定價屢次把發改委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
2010年7月以來,各界普遍預期國內成品油價格面臨下調空間。一些媒體甚至直指由于發改委不作為,國內油價錯失了三次向下調整,進而惠利于民的機會。而幾近“罷工”的國內成品油定價機制,正在給成品油煉化和流通環節“制造”出更多的利益尋租空間。
“這樣的尋租空間主要表現在流通環節囤積現象加劇、人為炒作現象明顯,以及大型煉廠借助定價、調價時間周期較長的特點,掐點囤積等問題。”一位不愿具名的知名能源專家日前在與國家能源局和發改委能源研究所有關人士交流時,直言這些不正常的現象亟待通過進一步完善成品油定價機制來進行改善。
掐點囤油:堪稱穩賺
“我們干的都是小本買賣,每次投入幾百萬元,利用民眾(主要是小型流通商,如民營加油站)以為22個工作日即將調價的心理預期,半周時間,就能賺個十幾萬元或者幾十萬元。”在陜西延安,一些大型油品渠道商把持著延長石油煉化廠的過半成品油流通空間。
某油品貿易公司從事相關管理工作的吳磊(化名)告訴記者,由于大多數時間,政府都不會按規定的“22個工作日內布倫特、迪拜和辛塔國際三地原油價格加權均價變化率滿足4%的漲跌水平”進行調價,因此他所在的公司,一項主要業務就是掐點囤油,然后利用時間差小賺一筆。
吳磊稱蛩們所處的囤油環節僅僅處于中下游環節。“這個環節屬于貿易商的天下,一些大型貿易商一次出手都是幾千萬元以上資金,他們的信息比起我們更加靈通,因此下手會更狠。”吳磊說,比如從2009年11月開始,當時社會上多次傳言油價將下調,事實上并沒有下調。“受下調在即消息的刺潁流通環節的下游,也就是社會民營加油站基本是不敢拿貨的,他們擔心因此受損。而事實上,我們判斷不會下調,或者有消息會告訴我們不可能下調,這時候出手一次,利潤率絕對超過5%甚至更多。”吳磊介紹說,由于囤油會沉淀比較多的資金,因此小型加油站一般不會參與這一環節。虺疲比貿易商消息更靈通的是一些煉廠,后者一旦確認油價將漲,大約一周前,就會收縮批發環節,掐點惜售。
但在一些民營加油站老板眼里,由于現行石油價格管理辦法的調價周期相對較長,因此,大多數時間,除了可以獲得國家政策規定的4%的價格差之外,另一方面,由于進油渠道成本受不同預期干擾,會明顯下降,故而實際獲利水平大多數時間要遠遠大于4%。
“有一段時間都有7%~8%了,雖然我們也對消費者有所讓利,但實話實說,現行的利潤水平,的確是前所未有的。”陜西咸陽地區的一位油站老板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掐點囤油已經是行業內公開的秘密,而導致這一局面愈演愈烈的根本原因,在于調價周期過長。
這位老板稱,由于調價周期過長,一方面的確給幾大石油巨頭、地方煉油廠以及民營加油站等諸多環節創造出了前所未有的驚人利潤,另一方面也導致權力尋租現象非常嚴重。他稱,一些與大型貿易商或煉廠關系較好的油站,現在也是掐點囤油的主力軍。
據卓創資訊成品油分褪ζ胗袂鄄饉悖2010年6月迄今,國內成品油價格曾有一次同時滿足了國際三地原油價格移動率超過4%以及超過22個工作日的兩大條件。“蹊蹺的是,國家并沒有宣布調價,但受此預期影響,那一時期很多民營油站不敢拿貨,相反,一些貿易商卻是罐滿庫盈,彈藥充足。”
當務之急:縮短周期
在貿易領域尤其是流通環節為何會出現民間資本大規模掐點囤油的怪象?在中國化工網成品油分析師趙京敏看來,漫長的現行成品油調價周期是主要原因。
根據《石油價格管理辦法(試行)》現行規定:國際市場三地原油價格連續22個工作日移動平<價格變化超過4%時,發改委價格司可相應調整汽柴油及航空煤油等成品油價格。
但<是這一漫長的22個工作日,導致2009年11月初至2010年年3月底長達5個月的時間之內,國內成品油價格紋絲不動。這一現象一度被諸多的能源業界專家認為,施行于2009年5月的《石油價格管理辦法(試行)》很可能已經半途而廢。
2010年1月底,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副司長周望軍辟謠稱:本年度,發改委將對成品油定價機制有關細節進行必要調整。
周望軍稱,2009年5月份公布的油價管理辦法僅僅是試行,這說明該辦法本身還不盡完善。他透露,下一步的工作中,政府將對國內成品油價格的監管制度進行一些細節上的調整,使它“更加科學、規范、透明”,這其中也包括社會各界反映的22個工作日是否過長,價格的調整是不是能夠更加反映市場的供求關系和消費者的需求等等。
然而,年初迄今的表態已經過去半載,2010年的國內成品油價格調整頻次卻越變越慢。
根據專業資訊機構的監測數據,7月份,三地原油加權均價變化率一度突破-4%,但國家發改委遲遲沒有下調價格。對此,發改委表態稱“條件 具備”,并駁斥“‘首次’未及時下調價格的質疑是‘沒有任何依據,純屬主觀臆斷’”。
對此,趙京敏認為,“成品油定價權在發改委手中,游戲規則由發改委制定,發改委有最終的解釋權,怎么說都有理。這種模糊化處理方式平添了市場的猜測空間,放大了了投機風險。但信息透明化的要求對于成品油價格的調整也不應該例外。與其通過模糊處理來規避投機,不如通過定價機制透明化,縮短調價周期,加快調價頻率來實現,在信息對稱的基礎上,更能保證發改委的公信力。”
定價機制:仍待改革
對于國家發改委在成品油價格調整上動輒得咎的兩難處境,趙京敏也認為,透明化和加速調整頻率,或是擺脫尷尬處境的最終出路。
“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的方向是市場化。國家應該及時根據國際原油價格變化,加快成品油的調整頻率,使價格進一步貼近市場,這樣既能降低成品油的波動幅度,避免引起價格的劇烈波動,也能解決因調價預期滋生的大量投機行為。”趙京敏稱,國家對零售價格的調整嚴重滯后于國際油價,滯后于批發市場的價格變化,這使得在零售環節存在很大套利空間。以廣州為例,據生意社的市場監測數據,2010年8月10日廣州粵四93#汽油批發價是7760元/噸,而目前該型號汽油的零售價為9200元/噸左右,批發價到零售價之間有近1440元的差價空間。扣除各種人工費亍⒃聳浞淹猓零售商可能仍有每噸700到800元的利潤。
趙京敏認為,自去年11月10丶業髡成品油價格以來,直到今年4月14日國家再次調整,中間五個月的時間,雖然國際油價漲跌變化,國家未對油價有任何調整;今年6月1日發改委年內第二次調價后,時間也過去了兩個多月,未見再次動作。這讓業者一度懷疑成品油定價機制是否還會繼續執行。
另一方面,國家層面的調價遲遲不出,市場上卻也根據國際油價的變化進行自我調價,特別反映在批發市場=。每逢國際油價上漲時,中石油、中石化兩大集團便聯手推漲批發價格,而在國際油價下跌時,也會積極地穩價托市,傾向于跟漲不跟跌,下跌的幅度總是比較有限。
多位業內能源專家甚至斷言稱,明顯存在缺陷的成品油定價機制如果繼續使用,中國成品油價格市場化改革的路徑很可能會被利益集團綁架,最終流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