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相對論提出了質能等價理論,即著名的方程式E=MC2,也就是說物質可以轉化成能量。從這一點而言,我們生存的世界其實不缺能量,是缺少將物質轉化成能量的技術。”身為青島大學能源工程研究所所長的田曉亮教授,上來就拋出一個頗為與眾不同的觀點。
用田曉亮的話來說,雖然能源不缺,但由于傳統能源造成的“溫室效應”,從人類生存環境的角度考慮,我們才開始不斷尋找新能源,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能源就在我們身邊
“現代社會,對能源的需求越來越高。隨著石油和煤這些常用能源的日漸減少,有人提出能源危機論,其實我不同意這種觀點。”田曉亮說,拿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青島已經有企業在用的“海水源熱泵”,就是利用海水來制熱制冷,“現在人們又開始認識到大海的重要性,開始向海洋要資源。像海水淡化、潮汐發電等等,其實我相信,隨著技術的進步,人類會醵險業嬌曬┳約菏褂玫哪茉礎!
田曉亮又給記者舉了個例子,“我們知道地下蘊含著豐富的能量,溫度很高;而離地面越遠,溫度越低。雖然現在條件還不具備,但如果能夠將這兩種能源利用起來,僅在制熱制冷這兩方面,就能減少許多二氧化碳的排放。”
對于近些年熱炒的新能源,有些在田曉亮眼里并不“新”,“拿太陽能來說吧,現在我們把光伏發電提到很高的位置,其實,我們古人很早就利用太陽能了。還有風能、水能,看看歷史我們就知道,對人類來說這些絕不是什么新能源。”田曉亮說,之所以我們現在稱這些能源為新能 ,是因為我們利用這些能源的技術是新的。低碳需要技術引領技術,在田曉亮看來才是橫亙在能源與低碳之間的一座大山。“涉及到低碳的技術,在我們看有兩種,可以用高效和節能兩個詞來描述。”田曉亮說,雖然高效節能往往一起出現,但涉及到不同的技術,卻代表不同的含義。
而最典型的例子,則是如今的光伏發電,田曉亮告訴記者,現在光伏發電利用太陽能的效率并不高,“太陽直射在一平方米的地方N理論上可以產生一千瓦的能量,但現在最先進的光伏發電技術,也就是能轉化其中的百分之十幾。如果我們將這個轉化效率提高10個、20個百分點,那就是一種產生高效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