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所長劉中民: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刻不容緩
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所長劉中民提交了《關于將能源革命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關于建設國家級能源革命創新示范區》《關于合理設定和管理化石能源聚集區環境容量的提案》3份提案,明確保障能源安全刻不容緩。
在《關于將能源革命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提案中,劉中民表示,我國能源革命的量化目標及全面評價體系的構建還處于初級階段,更沒有落實到國家及省市的發展規劃中,不利于能源革命的快速推進。
他建議:
一是加強能源革命指標體系研究,細化能源革命實施路徑。針對能源革命的發展目標,遵循實事求是、科學合理的原則,綜合考慮社會經濟發展、國家安全、生態環境等方面,構建涵蓋能源消費、供給、體制、技術及國際合作5個方面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二是將能源革命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在“十四五”規劃中,研究將能源革命的重要指標以約束性指標或者預期性指標的方式納入國家及省市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中,實質推進能源革命。
在《關于建設國家級能源革命創新示范區的提案》中劉中民認為,能源安全是關系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性、戰略性問題,但我國現有能源體系中各分系統相對獨立,結構性矛盾突出,能打破系統壁壘、促進多能互補融合的關鍵技術短缺;我國幅員遼闊,各地能源狀況不同且發展極不均衡,也嚴重制約了現代能源體系的整體建設。
劉中民建議,在典型區域集中開展多能融合示范,探索以能源技術創新引領能源革命的路徑與模式。現代能源體系亟須頂層設計,篩選一批先進的能源技術、特別是能支撐國家能源安全的先進技術在典型區域集中示范,引導企業、地方政府等社會優勢力量參與,發揮組合優勢,共同打造區域級現代能源體系雛形,為在全國建設能源新體系探索路徑。
同時,以陜西省榆林市為試點,創建國家級能源革命創新示范區,充分發揮能源富集地區對國家能源安全的保障作用。榆林市是我國典型的能源富集地區,是能源“金三角”的核心區域,要加快打造服務能源“金三角”、輻射全國的能源安全技術儲備基地、科技創新基地、成果轉移轉化基地、產業示范基地,力爭成為以技術創新促進能源富集區域現代能源體系建設,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典范。
在《關于合理設定和管理化石能源聚集區環境容量的提案》中,劉中民提到,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和消費需求長期呈逆向分布格局,形成了西電東送、西氣東輸、北煤南運的能源格局和流向。西北地區作為我國能源資源富集地區,被賦予了建設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大型綜合能源基地,保障全國能源平衡的戰略定位。但當前,能源資源開發利用帶來的環境問題和碳排放問題日益成為化石能源集聚地區發展的“硬約束”,區域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對立現象日益嚴重。
為此他建議:
一要正確認識和處理經濟發展與環保治理二者辯證關系。在不突破生態保護紅線的前提上,科學、合理地設定環境容量指標和考核方法,精準、有力地實施環保治理政策,避免不顧經濟安全運行的“一刀切”政策,堅持發展中保護、保護中發展的思路。
二要建立跨行政區域的環境容量協同管理機制。當前以行政區域為界的環保治理體系已經難以應對環境污染的跨區域流動問題,亟須建立跨行政區域的區域協同管理機制。
三要充分考慮化石能源集聚地區保障全國能源供應的戰略定位和能源產品外調為主的格局,對于跨區域性的碳排放控制問題,合理分配排放源地區和能源產品終端消費地區的碳排放責任。
四要建立環境容量的分區、分類差異化評價考核機制。科學認識環境容量估算與管理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切實加強環境治理管控的精細化與系統化程度,科學量化經濟社會活動與環境質量的動態關系,加快建立環境質量自動監測、動態評估和決策體系,因時、因地、因項目制定相應的環境容量管理措施。 (郁紅)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石化西北石油局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黨委書記劉寶增:扶持超深層油氣產業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石化西北石油局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黨委書記劉寶增在全國兩會上表示,受我國富煤、貧油、少氣的資源稟賦等多層因素影響,近年來國內原油產量一直低于消費增長,對外依存度持續升高。雖然我國深層油氣勘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深層油氣特別是超深層油氣資源勘探難度大,開發方式復雜,技術研發投入大,開采成本高已經成為制約超深層油氣大規模開發的一個瓶頸。
劉寶增認為,超深層油氣資源勘探潛力巨大,具有重要的能源安全戰略地位。目前,我國大部分淺層油氣藏已逐步進入難動用階段,成本也逐漸增高;頁巖氣雖有良好前景,但投入大、遞減快,整體開發效益與預期存在較大差距;煤層氣仍未走出困局,產量也低于預期。我國油氣勘探開發對象復雜化、勘探開發目標多元化以及油氣資源劣質化已成為新常態。當前石油公司又處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堅期,從注重規模發展到更加注重質量效益發展的轉型期,2014年以來國際油價持續低迷,資源劣質化與低油價雙重壓力襲來,倒逼我國油氣勘探要強化創新驅動,依靠科技進步實現資源發現的轉型發展。超深層油氣勘探正是資源發現轉型發展的一個重要領域。
同時,超深層油氣勘探開發難度大、成本高,制約了油氣發現進程與效益開發。超深層地質環境復雜,難鉆地層多,巖體力學行為的不確定性和難預知性,加上工具材料適應能力有限,致使超深層鉆井復雜事故多,鉆完井周期長,是超深層油氣鉆井共同面臨的生產難題。目前,超深層油氣處于開發的初始階段或試驗階段,因此儲量動用率較低,但隨著超深層油氣開發的推進,陸續建成了一批以超深層為主的油氣田,如普光氣田、元壩氣田、安岳氣田、克深氣田、塔河油田、順北油田等,正在逐步攻克超深層三高(高溫、高壓、高含硫)油氣藏開發的世界級難題,已完成一批高難度超深井,推動了我國石油行業超深井鉆井技術向高難度發展。但是超深油氣層距離效益開發還有距離,實際開發中,普通中淺層開發井每口井需投入約3000萬元,而超深層開發井每口井需投入約1億元,與中淺層相比,超深層油氣井前期投入巨大,由于地質復雜,回報又具有一定不確定性,使得超深層油氣開發壓力較大。
因此,從超深層油氣資源勘探的巨大潛力和當前開發難度大、成本高的現狀綜合考慮,劉寶增建議,鑒于超深層油氣產業依然處于發展初始階段,希望國家給予一定扶持政策,推動超深層油氣產業克服困難,穩步發展。在加大政策配套支持方面,可以從資源稅、城鎮土地使用稅、耕地占用稅等方面給予超深層油氣產業一定的稅收優惠,或者參照頁巖氣產業給予一定財政補貼。例如2019年起,國家對煤層氣(煤礦瓦斯)、頁巖氣、致密氣等非常規天然氣開采利用不再按定額標準進行補貼,而是按照“多增多補”的原則,對超過上年開采利用量的,按照超額程度給予階梯級獎補。建議參照上述補貼原則對超深層油氣產業進行補貼,有效刺激石油公司提高對超深層油氣的勘探開發投入,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扭轉原油、天然氣對外依存度遞增的態勢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全國人大代表,遼陽石化黨委書記、總經理白雪峰:改革成品油定價機制
全國人大代表、遼陽石化黨委書記、總經理白雪峰提交的提案是《關于改革成品油定價機制的建議》。《提案》指出,現行成品油定價機制是出廠價格以國際原油價格為基礎,根據國內平均加工成本、稅金和適當利潤確定的,存在諸多問題:
一是低油價和“地板價”紅利被風險準備金耗盡。由于如何向地煉征收風險準備金的具體細則一直沒有明確,“地板價”演變為國有煉廠專有“地板稅”。以今年4月為例,成品油風險準備金為980元/噸,與地煉相比,國有煉廠等于增加了980元/噸“非稅”成本。
二是“地板價”及配套油價調控風險準備金政策沖擊成品油市場。“地板價”抬高了國內成品油市場價格,使進口成品油套利空間不斷提升,混合芳烴、輕循環油等汽油調合資源大量進口,沖擊國內成品油市場。
三是成品油出口配額政策限制行業發展。成品油出口實行配額管理雖然短期內緩解了油品供需矛盾,但無法滿足煉廠快速應對市場變化的需要,不僅降低成品油出口的靈活性,也壓縮了國有煉廠利潤空間。
四是成品油消費稅的征收不易監管。我國消費稅集中在生產側征收,屬于中央稅,地方缺乏監管的積極性。地煉普遍存在變票、改票行為,扭曲了市場競爭,影響油氣行業健康發展。
為此他建議:
一是完善成品油“地板價”及配套風險準備金制度。應制定完善與“地板價”配套的對地煉征收風險準備金實施細則,有利于行業公平競爭、健康發展。
二是成品油進出口由配額制轉為備案制。放開成品油進出口政府管制是實現成品油市場化改革的必經之路,不僅使國內成品油供應企業積極參與國際競爭,還進一步提升煉化產業鏈的效率和效益,實現國際、國內兩個市場高效銜接。
三是成品油消費稅征收環節下移。成品油消費稅征收環節應由生產端向零售端下移,使成品油稅收更加規范化、合理化。壓縮“變票”操作空間,凈化市場公平競爭環境,提高地方政府監管積極性。
四是實行成品油市場交易定價。明確合理的價格運行機制,不僅能提高成品油市場運行效率,減少產能盲目擴張,緩解國內供大于求的局面,也有利于保障國家能源供應安全,提升石油企業競爭力。 (張一峰)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石化天津石化公司黨委書記李永林:制定氫能及燃料電池產業頂層規劃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石化天津石化公司黨委書記李永林建議,制定氫能及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頂層發展規劃,制定適合的、可操作的氫能產業管理規范和法規,加強關鍵技術、核心零部件重點攻關,實現全面國產化。
李永林表示,雖然我國氫能與燃料電池產業已經進入了商業化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在發展過程中也暴露出基礎設施建設還比較薄弱,部分關鍵材料及核心零部件還依賴進口,氫能與燃料電池產業發展還存在許多不足,需要國家統籌謀劃多方面問題。
我國氫能產業發展起步晚,缺少使氫能與燃料電池產業有序分工、可持續發展的國家層面發展規劃。李永林建議,制定國家氫能產業發展規劃,立足于長遠性、全局性、戰略性、方向性;設計未來氫能與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的可持續行動方案,明確產業發展的指導思想、發展目標、主要任務及保障措施;整體規劃氫能產業重點發展區域,提出氫能產業發展路徑;整體規劃制氫、儲氫、運氫及加氫站的發展路徑,并發布持續、穩定的補貼政策,給企業一個持續穩定的政策環境,推動氫能與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
同時,由于氫氣一直作為高度危險品進行管理,部分標準與法規已與技術發展不一致,極大地限制了氫作為能源使用的大力推廣。雖然今年國家能源局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能源法(征求意見稿)》中首次將氫能列為能源范疇,但是氫能在《意見稿》中的表述仍舊有限,在氫氣運輸、儲存、使用、管理等環節亟待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李永林建議,科學評估安全風險,在保障安全的基礎上,制定適合的、可操作的氫能產業管理規范和法規。可以參考成品油、壓縮天然氣、液化天然氣等能源的管理辦法管理能源用氫,從而使氫氣的大規模、長距離、低成本儲運具備可行性。
此外,加氫站數量少是制約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目前我國缺少國家層面規范化的加氫站規劃建設審批規定,地方在審批加氫站建設時無據可依,需要各自摸索。國內加氫站從選址規劃到建設完工,平均需要2年時間,甚至個別地方耗時5年。李永林表示,迫切需要國家出臺加氫站審批主體、建設審批流程以及補貼政策的指導意見,引導和支持氫能基礎設施建設及運營。
全國人大代表、錦西石化機修車間車工王尚典:控制煉油行業產能過剩
目前我國煉油能力連年增長,2019年產能達到8.3億噸,成品油市場供過于求,煉油行業出現結構性過剩。
一是建議相關部門加強煉油行業的總體規劃,淘汰落后產能,并設定淘汰落后產能的規模和時間節點;嚴控新建煉廠,新增產能不高于淘汰落后產能的數值。
二是將產能擴張、投資拉動的粗放型外延發展轉向依靠結構調整、技術創新、轉型升級、效益提升的集約化高質量發展,向大型化、園區化、低碳綠色發展,采用云計算、互聯網+、大數據等先進技術打造“智能型煉廠”。
三是探索以國有主營單位為試點,取消成品油出口限制,保證石油行業整體健康發展,助力國家“一帶一路”貿易戰略的順利實施。(張一峰)
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石油勘探局有限公司總經理陶光輝:加大石油勘探開發支持力度
面對新一輪低油價,建議國家綜合運用財政稅收、產業扶持等政策,加大對國內石油勘探開發政策支持力度,推動石油勘探開發業務可持續發展。
一是制定致密油氣田勘探開發扶持政策。對致密油氣田勘探開發企業實行增值稅先征后退政策,對從事致密油氣田勘探開發的企業進口國內不能生產或性能不能滿足要求,并直接用于勘探開發作業的設備、儀器、零附件、專用工具,免征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
二是國家層面設立風險勘探基金。加大油氣資源風險勘查前期投入,以公益性油氣勘探拉動商業性油氣勘探。建議每年從探礦權使用費、資源稅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資金,設立國家層面風險勘探基金,對低勘探程度區的油氣勘探以及非常規油氣和致密油氣勘探開發技術攻關等方面給予支持。
全國政協委員,淄博市政協副主席、齊魯石化三級協理員達建文:調整乙醇汽油全覆蓋時間
2019年,我國原油消費量為6.99億噸,進口量5.06億噸,對外依存度約72%,1300萬噸生物燃料乙醇的添加將替代約1300萬噸汽油消費,占原油總消費量的比例約為1.9%,推廣生物燃料乙醇對我國能源安全保障作用有限。
因此,要穩妥有序推進乙醇汽油,建議調整2020年乙醇汽油全覆蓋推廣時間,不宜在短期內大規模強制推廣,避免把石油安全問題轉化成為糧食危機。同時研究推進實施E5乙醇汽油標準(添加5%生物乙醇),并允許加入MTBE(甲基叔丁基醚),控制汽油總氧含量不大于3.7%,這樣既可解決國內燃料乙醇產能不足,減少糧食消耗,又可充分利用國內現有MTBE資源,減少投資浪費。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東岳集團首席科學家張永明:健全加氫站建設審批流程
氫能作為一種高效、清潔、安全、可持續的新能源,是解決汽車尾氣污染和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的最佳途徑,被視為21世紀最具發展潛力的清潔能源。但是對加氫站建設而言,主管部門缺位,歸口管理還未明確,加氫站建設的立項審批流程復雜,缺乏可操作的加氫站審批及監管辦法。
建議有關部門出臺相應氫能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政策或管理辦法,健全監管體系,確定氫能及燃料電池行業主管部門;出臺專項規劃,對加氫站、制氫廠等審批流程予以規范指導和優化,明確加氫站的選址、土地使用、報建、施工、經營全過程的審批及管理流程和相關監管職能部門,構建氫能基礎設施投資運營和氫能產業化發展的支持政策和監管體系。
北京清華工業開發研究院副院長、濱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朱德權:將氫能綜合利用價值最大化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油氣進口國,在大國矛盾和競爭長期存在并可能激化的現實格局下,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是重要任務。因此發展綠色氫能應當成為重要的國家戰略。
綠色氫能在儲能、交通、建筑和工業領域被廣泛應用,為全球碳減排作出了重要貢獻。但在我國,氫能僅僅在交通領域局部地區進行了試點應用,且高度依賴政策性補貼,不具備商業示范效應。建議國家積極探索氫能經濟上和環境上可持續發展的合理路徑,鼓勵試點企業整合氫能行業先進技術和優勢資源,建立綠色氫能綜合應用示范基地,充分利用氫氣制取渠道廣泛、電解水制氫生產過程抗擾動能力強、氫能儲存能量密度高、生產和使用場所可分離、燃料電池熱電綜合能效高等技術特征,探索能源綜合管理模式,使氫能綜合利用價值最大化,實現經濟上的可持續發展。(曹陽)
(文字除署名外由葉金菊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