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就在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開幕當天,由陜西省發改委等單位聯合主辦的應對氣候變化與陜西可持續發展論壇在西安召開。會議>對氣候變化造成的陜西省水資源消耗量大且污染嚴重的狀況,提出將發展低碳經濟納入到陜西省“十二五”發展規劃及長期戰略。
陜西是能源大省,能源結構以煤為主,能源化工、裝備制造、有色冶金、建材等高耗能產業比重較大。二氧化碳減排難度大,任務艱巨。
陜西省2006年被列為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方案試點省份,2007年12月編制完成《陜西省應對氣候變化方案》。近年來,陜西通過積極推進清潔發展機制(CDM),在節能降耗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據陜西省發改委副主任權永生介紹,截至目前,該省已有5000多個CDM項目通過國N有關部門審核,萬元GDP能耗近4年累計下降17.5%。
權永生表示,下一步,陜西將加快調整能源結構,淘汰落后產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時,加大科技投入,依托當地資源優勢發展新能源、新材料和可再生能源產業,全力推進“氣化陜西”工程,實現傳統低效能源向新型高效能源的轉變。
陜西省環保廳副廳長王新榮表示,陜西將加快制定低碳經濟發展方案和行動路線圖,提出重點行業和部門低碳發展規劃,將低碳經濟的統計和考核作為國民經濟規劃中的引導指標,以此最大限度地減少煤炭和石油等能源消耗。同時,陜西還將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在陜北能源化工基地打造煤電載能工業、煤制油、煤鹽化工和油氣化工四大循環經濟產業鏈,有效推進陜西的節能減排工作。此外,陜西還將制定和實行低碳產品優先采購政策,建立健全低碳產業發展優惠政策。
根據《陜西省應對氣候變化方案》,到2010年,陜西省萬元GDP能耗將下降到1.18噸標準煤,年節能總量y1800萬噸標準煤;工業生產過程的氧化亞氮排放穩定在2005年的水平,可再生能源利用總量在一次能源供應結構中的比重力爭提高到1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