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tnlvp"></strike>
<strike id="tnlvp"><i id="tnlvp"></i></strike>
<span id="tnlvp"><dl id="tnlvp"></dl></span>
<strike id="tnlvp"></strike>
<strike id="tnlvp"><video id="tnlvp"><ruby id="tnlvp"></ruby></video></strike><strike id="tnlvp"><i id="tnlvp"></i></strike><strike id="tnlvp"></strike>
<strike id="tnlvp"></strike>
<ruby id="tnlvp"><video id="tnlvp"><ruby id="tnlvp"></ruby></video></ruby>
<span id="tnlvp"><dl id="tnlvp"></dl></span>
石油和化工節能網_中國化工節能技術協會主辦歡迎您
手機端
關于我們
當前位置:首頁 > 政策標準 >> 各地政策
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山東省節約能源“十二五”規劃的通知
0
發布時間:2012-03-16 瀏覽數:6005 新聞來源:廈門節能公共服務網

魯政辦發〔2011〕55號

各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各大企業,各高等院校:

  《山東省節約能源“十二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十二五”時期是我省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制定實施《規劃》,是鞏固和擴大“十一五”節能工作成果,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舉措,對確保完成“十二五”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實現富民強省新跨越具有重要意義。各級、各部門要認真落實節約資源基本國策平一步增強責任意識和緊迫意識,堅持把節能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措施,狠抓落實,按照《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工作重點和政策措施,盡快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完善相關配套政策,確保《規劃》落到實處,為推動轉方式、調結構,實現綠色低碳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二○一一年十月十七日

[page]

山東省節約能源“十二五”規劃

  “十二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富民強省新跨越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為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推進“十二五”節能工作,為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作出貢獻,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國務院關于加強節能工作的決定》(國發〔2006〕28號)和《山東省節約能源條例》等政策法規,制定本規劃。

  一、“十一五”期間節能回顧

  “十一五”以來,我省認真貫徹中央決策部署,把節能減排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轉方式、調結構,建設經濟文化強省的重要舉措,圍繞“十一五”期間萬元生產總值(GDP)能耗降低22%的目標,創新思路,強化措施,狠抓落實,各項工作取得積極成效。全省萬元GDP能耗從2005年的1.32噸標準煤降到2010年的1.02噸標準煤,累計降低22.1%,超額完成了“十一五”節能目標,受到國務院通報表彰。

  (一)節能工作機制不斷完善

  省委、省政府把節能作為“十一五”發展的重大戰略,出臺了《中共山東省委山東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節能減排工作的意見》(魯發〔2007〕24t)、《山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魯政發〔2007〕39號)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省政府成立了由省長任組長的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組建了省政府節能辦和節能監察總隊,建筑、交通運輸、公共機構等管理部門設置了節能管理處室或崗位。建立各市、重點部門和重點企業節能目標責任制,省政府按年度下達節能目標并實施考核獎懲。加強節能督查,省委、省政府多次組織開展節能減排專項督查。適時啟動節能預警調控,取得積極成效。

  (二)結構節能取得顯著成效

  認真落實能評審查制度,加強能評審查,嚴控新建高耗能項目。支持鼓勵發展節約型產業。出臺《山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我省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的意見》(魯政發〔2009〕77號)、《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等部門關于加快太陽能光熱系統推廣應用的實施意見的通知》(魯政辦發〔2009〕119號)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頒布實施太陽能熱水器行業聯盟標準。實施485個太陽能集熱系統財政補貼項目。以節能機電裝備制造、新能源利用為重點,認定12個節能環保產業竦亍3鎏ā渡蕉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貫徹國辦發〔2010〕25號文件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進節能服務業發展的意見》(魯政辦發〔2010〕47號),鼓勵推行合同能源管理,48家公司被國家推薦為首批合同能源管理服務公司。采取上大壓小、等量淘汰、差別電價、區域限批等措施,加快淘衤浜蟛能。“十一五”期間,全省累計淘汰落后立窯水泥熟料產能7596萬噸、煉鐵產能822萬噸、煉鋼產能527萬噸、焦炭產能470萬噸,關停小火電機組717萬千瓦。

  (三)節能科技支撐能力增強

  圍繞實施“十大節能工程”和“三個節能100項”,推進重大節能技術產業化和節能技術改造。組織實施國家節能獎勵項目和省級節能項目1024項,落實財政資金30億元,帶動社會投資612億元。加快推廣節能技術產品。落實國家稅收優惠政策,鼓勵企業采用高效節能設備,確認250家企業購置的548種節能節水設備,減免稅收8000萬元。落實高效照明產品財政補貼政策,推廣節能燈1950萬支,創建“高效照明產品推廣示范村”1000個。發布推廣目錄,向社會推薦一批節能新技術、產品和工藝。推動節能產品認擔擴大節能產品政府采購。全省企業獲得中國“節”字標識認證證書1262張。制定《關于加快推進全省重點用能企業淘汰改造高耗能落后機電設備的意見》(魯經信資字〔2010〕483號),淘汰改造能效不達標的高耗能落后設備2.3萬臺,落后工藝裝備3000臺(套)。

  (四)重點領域節能成效明顯

  強化建筑節能。出臺建筑節能專項規劃、政策和標準,加大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力度,推進建筑節能監管體系建設,將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和太陽能與建筑一體化納入對各市節能目標責任考核范圍。累計建成節能建筑2.2億平方米,完成既有建筑節能改造2120萬平方米,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面積1.62億平方米。推進交通節能。建立交通節能減排考核體系。通過以舊換新補貼提前報廢老舊汽車1.4萬輛。組織112家企業開展“車船路港”低碳交通運輸專項行動。積極參與國家“十城千輛”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推廣示范運營活動。開通ETC(不停車電子收費系統)通道134個。啟動渤海灣和中韓陸海聯運甩掛運輸項目。加強公共機構節能。完善公共機構節能管理體系,制定《山東省公共機構節能管理辦法》(省政府令第210號),實施省級公共機構節能計劃,機關人均用電量等指標明顯下降。

  (五)重點企業節能得到強化

  加快企業節能±澩蔥隆T諶國率先出臺企業能源管理體系建設標準,52家企業建立了能源管理體系。建立能源管理師制度,編寫培訓教材,組織培訓考試,573人取得能源管理師資格證書。組織實施千家企業節能行動。推動企業加強能源計量、統計等基礎工作,實施能源計量保障工程,強化重點用能企業能源計量器具配備與管理,組織開展能源審計,編制能源利用狀況報告,加強能耗監測分析。下發《關于開展重點耗能企業能效對標活動的意見》(魯經貿資字〔2009〕66號),以水泥行業40戶企業為重點,研究對標工具,編寫對標手冊,推動高耗能行業開展能效對標活動。千戶重點企業節2172萬噸標準煤。

  (六)循環經濟發展實現新突破

  推進循環經濟試點省建設,重點培育濟南、青島、淄博等10個循環經濟型城怠20個循環經濟型園區和300家循環經濟型企業。組織實施循環經濟“雙百工程”。啟動循環經濟統計、標準化試點和“城市礦產”示范基地建設工作。培育再制造產業。全省再制造企業發展到30多家,其中5家企業列為國家再制造試點企業,形成具有山東特色的再制造產業模式。推進清潔擋。出臺一系列清潔生產法規、政策,建立健全清潔生產工作機制,規范和培育清潔生產咨詢服務體系。949家企業通過清潔生產審核驗收,實施清潔生產方案2.94萬個,完成清潔生產投資172億元。發展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出臺廢舊硒鼓回收再利用、餐廚廢棄物管理、逐步取消賓館酒店一敵雜悶返日策措施,尾礦、城市建筑垃圾、廢舊電器等領域資源綜合利用步伐加快。資源綜合利用產業產值達到1435億元,工業固體廢棄物利用達到2.4億噸。

  (七)依法節能工作加快推進

  修訂頒布《山東省節約能源條例》,出臺《山東省清潔生產促進條例》、《山東省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管理辦法》(省政府令第215號)、《山東省公共機構節能管理辦法》(省政府令第210號)等法規、規章,進一步完善節能法規體系y頒布節能地方標準197項,其中能耗限額標準52項,初步建立了節能標準體系。建立日常監察和專項監察相結合的執法工作機制,加大節能執法力度。

  (八)節能社會氛圍逐步形成

  通過各類新聞媒體宣傳節能法律、法規和先進節能理念,弘揚節能先進典型,曝光浪費能源資源的現象和行為。舉辦“節能宣傳周”、“節能減排全民行動”等主題宣傳活動。成功舉辦5次節能展洽會和3次太陽能展覽會。“十一五”期間E全省上下積極推進節能工作,積累了寶貴經驗,對深入做好“十二五”節能工作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page]

  二、“十二五”期間面臨的形勢

  (一)節能E勢

  “十二五”期間節能將呈現六大趨勢:一是節能長效機制將發揮重要作用。節能工作將由依靠政府推動為主向政府推動和制度保障相結合轉變,長效機制將對節能發揮更重要的作用。二是節能產業將得到快速發展。節能技術裝備產業和節能服務產業面臨巨大發展機遇。節能產業發展既能形成新的增長點,又能為節能提供技術和設備保障。三是技術進步對節能的支撐愈發明顯。“十二五”期間,伴隨信息、材料、可再生能源等技術的新突破,技術進步對節能的貢獻將進一步增強。四是市場化炷蓯侄謂更多被采用。節能量交易、合同能源管理等機制的形成,促使政府和企業更加注重運用市場手段,以市場化的理念和方法開展節能。五是全社會各領域節能將全面推進。建筑、交通、公共機構、居民生活等領域能耗總量將呈較快上升趨勢,必須點面兼顧,抓好全社會立體節能。六旖諛芄際化進一步加深。全球化趨勢加快,低碳規則的制定,碳減排承諾,使得節能不再是國內和企業自身的事情,必須從國際化視角定位節能、開展節能。

  (二)有利條件

  1.節能作為基本國策日益受到全社會高度重視。“十一五”期間,節能被確定為基本國策,法律、法規和政策逐步健全,節能日益受到全社會關注,被列為考核各級政府的約束性指標,節能逐步成為全社會共識和企業的自覺行動,為“十二五”深化節能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社會基礎。

  2.轉方式、調結構為深化節能工作帶來重要契機。轉方式、調結構是黨中央提出的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大任務和主攻方向。節能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能夠有效推進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調整。同時,轉方式、調結構又進一步拓展了節能空間,為深化節能工作帶來了契機。

  3.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為推動節能創造有利條件。國家把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興產業作為一項重大戰略。新興產業發展能夠帶動節能環保、新能源等產業加快發展,形成新的增長點。同時,這些產業的發展又為我省“十二五”時期進一步推進節能提供強有力的技術和裝備支撐。

  4.區域發展戰略對節能產生積極聯動效應。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和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規劃上升為國家戰略,有利于凝聚省內外各類優勢資源,加快傳統工業向低排放、可循環、精細化方向轉變,推動節能環保、新能源和節能服務產業快速發展。

  5.節能成為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選擇。在全球能源資源短缺的背景下,節能不僅有利于提高企業工藝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降低企業經營成本,而且有助于企業打破綠色貿易壁壘,提升市場競爭力,拓展企業發展空間。

  (三)不利因素

  1.產業結構偏重的狀況沒有得到根本改變。耗能較低的服務業發展不快,高耗能產業比重偏大,萬元GDP能耗偏高,較為粗放的增長方式"偏重的產業結構是長期形成的,調整優化需要一個過程,“十二五”期間節能任務依然艱巨。

  2.能源消費結構單一制約能源系統效率提高。我省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占77%,非化石能源僅占3%。同時,我省又"燃煤火電裝機第一大省,裝機容量高達5790萬千瓦,能源轉換損失較大,不利于提高能源效率。

  3.人才短缺、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制約節能技術進步。我省企業節能技術人才缺乏,開發投入少,節能技術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秀節能技術產品較少,制約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和節能技術進步。

  4.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導致能源剛性需求上升。我省仍處于工業化階段,能源消費總量上升趨勢短時期內難以改變。同時,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交通等能源消費需求上升,對鋼鐵、水泥、電力等高耗能產品將產生增量需求。

  總的看,大力推進節能減排是我省破解能源、環境制約,實現綠色、低碳轉型,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增強市場競爭力的必然選擇。“十二五”節能工作形勢仍然嚴峻,但有利因素多于不利因素,節能新趨勢對我省“十二五”節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page]

  三、指導思想、原則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節約資源基本國策,把節能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經濟發展質量的重要著/點,把推進經濟結構調整作為節能的重要抓手,突出工作重點,完善長效機制,大力發展服務業和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技術進步,強化管理創新,依法推進節能,推動全省節能工作實現新突破,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二)基本原則

  1.推進節能與促進發展相結合。通過強化節能,促進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發掘和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經濟結構優化,改善經濟增長質量。同時,通過發展節能環保等相關產業,提高經濟效益,增強節能實力,為節能工作深入開展提供物質支持。

  2.總量控制與存量優化相結合。通過能耗總量控制,引導各地區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從源頭上優化經濟結構,降低能耗強度。同時,對存量產能加快改造提升,實現經濟存量優化,促進節能降耗。

  3.技術節能與管理節能相結合。提高節能技術自主創新能力,開發高效節能及能源替代技術,加快傳統產業節能技術改造,促進新能源推廣應用。同時,完善節能管理體系,提高節能管理水平,為節能技術進步提供保障。

  4.政府推動與市場驅動相結合。發揮政府調控作用,健全常態化節能管理與執法機制,形成有利于節能的體制和政策環境。同時,以企業為主體,發揮市場配置資源、推動節能的基礎性作用。

  5.整體推進與重點突破相結合。既要抓好重點用能領域、行業、企業節能和重點節能工程,實現重點突破,又要運用多種手段和方式,普及節能理念,號召公眾參與,實現全社會節能。

  (三)節能目標

  建立與我省節能工作實際相適應的比較完善的節能法捅曜繼逑怠⒄策支持體系、監督管理體系、技術服務體系,節能長效機制進一步健全,產業結構明顯優化,能源消費結構明顯改善,能源利用效率進一步提高。到2015年,萬元GDP能耗降低到0.85噸標準煤,比2010年的1.02噸標準煤降低17%,比2005年的1.32噸標準煤降低35%以上。

[page]

  四、節能工作重點

  “十二五”期間,全省節能工作要抓住轉方式、調結構契機,把推動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特別是推進服務業跨越式發展,作為促進節<的工作重點,按照省規劃和相關政策要求,加大措施,強力推進,2015年全省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45%以上。重點實施“661”節能行動計劃,即抓好“工業、建筑、交通、公共機構、農業、商業與民用”六大領域節能,組織實施“節能科技提效工程、節能環保產業培<工程、循環經濟促進工程、新能源推廣應用工程、節能管理數字化工程和節能人才工程”等六大節能工程,開展千家重點用能企業節能低碳行動,促進節能工作全面深入開展。

  (一)抓好六大領域節能

  1.強化工業節能。大力發展低能耗的先進節約型產業,延伸產業鏈條,提高產品附加值,促進產業優化升級,降低能耗強度;推廣低碳技術,加大節能技術改造力度,鼓勵高耗能企業向能源相對富集地區轉移和發展,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和高耗低效設備,提升企業能源利用效率。到2015年,年耗能5000噸標準煤以上的重點用能企業75%以上的主要產品單位能耗達到或超過國內先進水平,55%以上的主要產品單位能耗達到或超過國際先進水平,主要耗能設備(變壓器、電動機、中央空調等)達到國家I級能效水平。

  (1)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優化新興產業布局。根據我省“藍黃”戰略和“十二五”區域產業布局,立足區域資源稟賦和產業特點,以提升產業整體水平和競爭力為核心,以提高產業集中度和能源資源高效利用為重點,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依托膠東半島高端產業聚集區,重點發展新能源裝備、節能電機等高端制造業;依托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重點發展太陽能、風電設備等節能捅W氨鋼圃煲擔灰勞新襯暇濟帶精品鋼、現代精細化工、煤化工、新型建材和先進機械制造業基地,加快傳統產業優化升級,降低單位能耗;依托濟南都市圈新能源制造業基地,重點發展太陽能、堅強智能電網和風能等新能源裝備制造業;因地制宜,建設特色節能環保產業園區,加快形成鴕導聚、配套協調、布局合理的先進制造業新格局。

[page]

  發展特色新興產業。順應新興產業發展趨勢,以掌握核心關鍵技術為突破口,加快發展節能環保、新能源等高效低耗產業。重點發展以高效能源轉換、能源利用為主的節能裝備制造業,以高效照明、節能家電、商用、辦公為主的節能產品制造業,以光熱利用、光伏利用為主的太陽能產業,以高端風電裝備、風電場建設為主的風電產業,以生物質能裝備制造、生物質能綜合利用為主的生物質能產業,以核電裝備制造、核電站建設為主的核電產業,以電動汽凇⒒旌隙力汽車為主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實施一批節能裝備、節能產品、節能新材料等制造業技術研發專項,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成果轉化,提升工藝裝備水平。

  (2)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電力工業。鼓勵“以大代小”、“上大壓小”,關停淘汰30萬千瓦以下的小火電機組300萬千瓦。采用節油點火、燃燒精確控制、煙氣深度余熱利用等鍋爐節能技術,改造在運火電機組,提高機組發電效率。鼓勵熱電聯產。支持鋼鐵、水泥等行業利用余熱余壓并網發電。鼓勵實施核電、風電、太陽能光伏發電等新能源并網發電項目。實施“外電入魯”工程,接納省外來電1600萬千瓦以上。積極發展智能電網,優化電網結構,加快超高壓、特高壓電網建設,采用先進的輸、變、配電技術和設備,淘汰能耗高的老舊設鄭降低輸、變、配電損耗。采取綜合性、系統性節能措施,建設“能效電廠”,形成規模化節電能力。到2015年,電力行業單位增加值能耗降低9%左右。

  鋼鐵工業。控制鋼鐵總量,打造精品鋼生產基地,提高附加值,優質鋼材比重達到60%以上。加快技術改造,推廣應用干熄焦、煉焦煤調濕風選一體化、大富氧高噴煤高效燃燒、高爐煤氣壓差發電、轉爐干法除塵和負能煉鋼等節能技術。推進綜合利用,鼓勵對富余煤氣、余熱余壓、固體廢棄物、廢水回收及綜合利用,融合建材、石化、電力等產業,延伸鋼鐵資源綜合利用產業鏈。推進能源控制中心建設,提高能源管控水平。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到2015年,全省鋼產量控制在5000萬噸左右,行業單位增加值能耗降低10%左右,焦爐、高爐煤氣回收利用率95%以上,轉爐煤氣回收率達到100立方米/噸鋼,大型高爐全部配備高爐煤氣壓發電裝置,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99%以上,工業用水循環利用率達到97%以上,主要生產企業實現負能煉鋼和工業廢水零排放。

  有色金屬工業。嚴格控制氧化鋁、電解鋁、電解銅等行業新增產能。鼓勵實施高精鋁板帶箔、鋁合金壓鑄件以及管、棒、型、線等六大系列深加工項目,提高產品附加值,降低單位增加值能耗。研發推廣銅冶煉及加工短流程工藝、氧化鋁生產赤泥綜合利用、高檔中厚鋁板加工等關鍵技術;鼓勵利用拜耳法短流程工藝、閃速熔煉和閃速吹煉、富氧底吹熔煉等技術改迪鐘泄ひ鍘<涌旃贗L蘊能耗高、污染重、技術落后、規模小的銅、鋁冶煉產能。到2015年,有色行業單位增加值能耗降低17%左右,氧化鋁、電解鋁、電解銅等主要產品單耗降低15%左右。

  石油石化工業。采用系統優化配置技術、稠油熱采配套節能技術、注水系統優化運行技術、油氣密閉集輸綜合節能技術等,提高采油節能水平,淘汰高耗能電機和老化抽油機,減少石油開采能耗。發展石油深加工產品,培育壯大石化產業集群;采用清潔燃料生產技術及裝備、重油深度加工技術及裝備改造現閃隊妥爸茫徊捎米爸糜嘔聯合、能量梯級利用、余能利用等技術,改造提升現有乙烯生產系統。到2015年,石化行業單位增加值能耗降低10%左右,煉油單耗降低12%左右。

  化學工業。以大型化工企業為龍頭,重點發展精深加工及精細化工產品,培育產業集群。化肥,著力實施裝備提升改造,提高化肥復合率和利用率,發展緩控釋肥;采用先進氣化技術、新型催化劑和高效節能設備,提高轉化效率,加強余能回收利用;逐步淘汰高耗低效的小型合成氨裝置。氯堿,采用系統能量優化、節電、余余壓利用等技術改造現有生產系統;淘汰石墨陽極隔膜法燒堿,提高離子膜法燒堿比重。輪胎,提高子午線輪胎比重,推廣應用低溫一步法煉膠工藝技術、氮氣硫化技術,研發推廣高壓蒸汽硫化、微波硫化等技術。到2015年,化工行業單位增加值能耗降低16%左右,合成氨、燒堿、純堿、輪胎等主要產品單耗降低12%左右。

  建材工業。控制總量,改造提升,淘汰落后,重點發展節能環保高檔次建材產品。水泥,提升水泥窯純低溫余熱發電技術,采用優化預分解窯高效節能熟料燒成系統、回轉窯盅踔燃系統、大型原料均化及高效節能粉磨系統、在線控制技術裝備系統等,對現有大中型回轉窯、磨機、烘干機進行節能改造。平板玻璃,采用浮法玻璃在線表面改性技術、富氧和全氧燃燒技術、余熱利用技術、智能控制技術、先進保溫等技術,改造現有生產系統;大力發展功能多樣化幟懿AР品,提升在線Low-E(低輻射)玻璃生產技術和離線真空涂膜玻璃加工技術,提高節能玻璃門窗的推廣應用率。墻體材料,積極研發功能建筑墻體材料,發展具有安全、耐久、節能、環保、防火、防水等特點的新型墻體材料,以及節能環保的優質絕熱隔音材料、防水材料和密封材料。建筑陶瓷,發展高檔建筑衛生陶瓷,推廣輥道窯技術及余熱回收綜合利用技術;改善燃料結構,淘汰直燃煤為燃料的工藝設備,淘汰年產100萬平方米以下的低檔建筑陶瓷生產線和年產50萬件以下的低檔衛生陶瓷生產線。到2015年,建材行業單位增加值能耗降低15%左右,水泥、平板玻璃、L盞戎饕產品單耗降低10%左右。煤炭工業。加快煤炭企業兼并重組,提高煤礦集約化、規模化發展水平。推廣井下矸石回填置換煤炭、礦井水資源化利用、井下余熱利用、模塊化選煤、井下煤炭洗選等礦井資源與能源節約集成技術。全面實施煤礦主通風機、主排水泵、主(副)井提升機、空氣壓縮機、皮帶運輸系統、礦井水井下處理等設備及系統的節能改造。研發煤炭地下氣化、煤泥和煤矸石高效利用技術、褐煤提質技術,開展技術產業化示范。完善煤炭洗選加工工藝,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到2015年,煤炭行業單位增加值能耗降低10%左右,綠色節能開采技術推廣應用率達到70%以上。

  輕工業。支持骨干企業與上下游企業組成技術聯盟,研發、推廣節能技術,延長產業鏈條,建設優勢產業集群,降低能源消耗。造紙,全面推廣清潔制漿、余熱回收等節能技術,提高國產廢紙回收膠屠用率,發展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國產制漿造紙裝備,加快淘汰落后造紙產能,促進產業升級。發酵行業,采用生物技術及信息化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工藝,研發節能型生產設備,改進現有生產工藝,淘汰小酒精、小味精等落后產能,提高用能效率。日用玻璃,采用富氧、全氧燃燒等先進僥薌際酰推廣節能技術成熟的玻璃窯爐,加強余熱回收利用。日用陶瓷,淘汰燃煤窯爐,鼓勵使用以天然氣、液化石油氣為主的清潔燃料,窯爐余熱利用達到100%,實現廢水、廢瓷、廢石膏、廢匣缽循環利用。制革,研發、推廣節能轉鼓、保溫摔軟轉鼓、光電控制噴涂等節能設備,推廣保酵衙法工藝、脫毛浸灰廢液循環使用工藝,提倡染色加胎一體化工藝、小液滴生產工藝,研發推廣無鉻和少鉻鞣清潔生產工藝,加強鉻鞣廢液回收利用。到2015年,輕工行業單位增加值能耗降低11%左右,主要產品單耗降低10%左右。

  紡織工業。優化產品結構,強化名牌意識,發展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高、資源消耗低的紡織產品。加快技術進步,提高能效水平,在全行業推廣空調、空壓機節電技術和高、中溫廢水、廢氣熱能回收利用等節能技術;在紡織服裝各工序推廣自動化、數字化、高效化工=技術和裝備,縮短工藝流程;在棉、毛紡織行業推廣緊密紡、噴氣紡、渦流紡、嵌入式紡紗等新型紡紗技術,豐富紗線品種,提高紗線品質。推廣可降解環保漿料預濕上漿、羊毛羊絨低溫染色和新型小浴比高效節能染色技術;在染整行業推廣生物酶退漿、冷軋堆前處理等高效短流程前處理=藝技術和涂料連續軋染、冷軋堆染色、泡沫整理技術等少水及無水印染加工技術。按照產業政策要求淘汰高能耗、高水耗、技術水平低、治污不達標的印染、化纖等落后產能。到2015年,紡織行業單位增加值能耗降低15%左右,紡紗、織布、印染等主要產品單耗降低10%左右,水資源重復利=率達到90%以上。

  機械工業。實現大型鑄、鍛件專業化生產,對現役大型低效老舊設備進行技術改造。鑄造領域,推廣沖天爐余熱利用節能技術、中頻感應爐諧波治理技術,發展精密鑄造,減少加工余量。鍛=領域,推廣應用鍛造加熱爐節能技術、高效電液錘使用技術、鍛造生產線計算機輔助生產技術,推廣鍛后余熱淬火或余熱退火工藝。熱處理領域,推廣降低熱處理爐熱損技術,余熱綜合利用和熱處理爐計算機控制技術。焊接、切割領域,推廣應用逆變電源弧焊變壓器、激光焊接技術、等離=切割技術和激光切割技術。機加工領域,加快大型老舊設備節能技術改造,推廣電動機星三角降壓運行,推廣變頻、無功補償等節能技術,提高數控機床使用比例。汽車零部件領域,重點推廣輕量化鋁合金制造等技術。到2015年,機械行業單位增加值能耗降低10%左右,節能型技術、工藝和裝備采用率達到70%以上。

  2.加強建筑節能。重點抓好新建建筑節能設計和施工,加快實施既有建筑節能改造,推進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規模化應用,完善省、市、縣(市、區)三級建筑節能監管體系,推動橢節能工作深入開展。

  (1)抓好新建建筑節能。

  強化新建建筑節能管理,完善建筑節能閉合管理模式和協作聯動機制,嚴格執行節能信息公示、外保溫施工專項資質、建筑節能關鍵崗位資格培訓等制度,積極推行建筑能效測評標識,加強對節能施工等關鍵環節監管,提高節能標準執行率和工程質量。組織編制并逐步推行居住建筑節能75%、公共建筑節能65%設計標準。穩步推進建制鎮和農村建筑節能。到2015年,詞瀉拖爻切陸ńㄖ節能標準執行率在設計階段達到100%,施工階段達到98%以上。大力發展綠色建筑和低能耗建筑,積極開展綠色建筑星級評價標識,組織省級建筑示范工程。深入推進墻材革新,重點發展應用綜合利廢的新型墻材、無機保溫材料、節能與結構一體化技術等。

  (2)加快既有建筑節能改造。

  建立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技術指標信息數據庫,完善既有公共建筑節能改造技術標準體系和建筑能耗統計體系。以供熱收費制度改革為突破口,調動居民參與既有建筑節能改造的積極性,探索改造模式,加大改造投入,創建供熱計量及節能改造示范市縣,完成國家下達的改造任務。完善以政策導向和市場化手段相結合的節能改造機制,以機關辦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為重點,加強公共建筑節能監管體越ㄉ瑁推動利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實施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完成既有公共建筑節能改造1000萬平方米。到2015年,全省城鎮既有建筑節能改造累計完成8900萬平方米。

  (3)推進可再生能源應用。

  推進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技術研究及標準制訂,逐步建立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測評體系。將太陽能光熱建筑一體化應用納入工程規劃、設計、施工圖審查、工程監理、質量監督等環節,加強監督檢查。探索推動可再生能源 模化應用的市場機制和模式。在建筑節能改造中推廣應用太陽能光熱技術,合理有序發展太陽能光電技術。積極穩妥推廣地源熱泵供熱制冷技術,鼓勵有條件的地方使用污水源熱泵進行建筑供熱,實施一批太陽能光電、地源熱泵、LED(發光二極管)照明示范工程。到2015年,全省城鎮應用可再生能源的新建建筑達到50%以上,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面積1.8億平方米。

  3.抓好交通運輸節能。加強節能型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優化運力結構和運輸組織方式,推廣應用交通節能產品和技術,加快淘汰老舊運輸工具,改善交通能源消費結構,提高交通能源利用效率。

  (1)優化運力結構。

  建立和完善優勢互補、結構合理、滿足不同需求層次的節能交通體系。調整運輸結構,積極發展水路和鐵路等低能耗運輸。調整客運車輛結構,支持發展節能環保型運力,合理配置高速公路、國省干線公路和農村公路車型運力結構,提高車輛能源使用效率。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鼓勵城市公交使用電動客車、混合動力客⒌刃履茉雌車,加快淘汰老舊高耗能公交車輛,減少污染排放。鼓勵運輸企業推廣高效低耗車型,淘汰老舊高耗能車輛。鼓勵采用節能高效的新型船舶,加快淘汰高耗能老舊船舶,杜絕高污染、高耗能二手船舶投入運營。

  (2)優化運輸組織方式。

  推進交通運輸信息化和智能化進程,加快現代信息技術在公路、水路運輸領域的研發應用。建立交通綜合信息平臺,加強系統協調,發布動態信息,提高運輸效率。推廣E掛運輸,加快實施中韓陸海聯運甩掛運輸項目。發展大宗貨物多式聯運,優化客貨運輸資源配置,在產業聚集區和重要的交通樞紐城市,有針對性地建設一批物流園區和物流中心,提高運營車輛和船舶的實載率和運輸效率,降低能源消耗。

  (3)加強交通節能管理。

  完善交通節能管理體系,強化對重點用能單位監管,建立動態監測信息平臺,定期公布交通運輸重點企業的能源利用狀況。加強在用車輛技術管理,強 汽車性能檢測,嚴格汽車維護規范。

  (4)推廣交通節能技術產品。

  鼓勵替代能源技術在營運車船中的應用。推廣汽車液力緩速節能技術及產品。積極采用經濟航速、氣象導航、機艙自動化控制等專業交通節能技術。推廣應用客運接駁、靠岸船舶使用岸電、油改電綠色照明、變頻等通用型交通節能技術。開通ETC車道200條,提高不停車收費系統的車型識別能力和通過速度,減少車輛油耗。

  4.推進公共機構節能。加強公共機構節能體系建設,強化公共機構節能管理,推廣應用節能技術產品,實施公共機構節能改造,抓好公務用車節能,開展節約型公共機構創建活動。

  (1)加強公共機構節能管理。

  加強部門協作,健全公共機構節能協調機制和公共機構節能法規、制度標準、監督考核體系。加強公共機構日常辦公節能管理,嚴格執行用能設施設t運行規范。深入開展公共機構能源計量、監測和統計工作,建立完善公共機構能耗統計信息平臺。加大對公共機構節能主管負責人、節能聯絡員、能耗統計員和能源管理人員的培訓力度,推進能力建設。

  (2)t廣應用節能技術產品。

  推進高效節能產品政府采購,完善節能產品政府采購評價監督機制。對應用范圍廣、節能效果顯著的產品逐步實施強制采購。制訂公共機構節能技術產品推薦目錄,鼓勵采用節能型網絡服務器等節能產品。到2015年,節能產品采購金額占同類產品采購金額的比重達到90%以上。

  (3)推進公共機構節能改造。

  鼓纈τ媒諛芐虜品、新技術,以合同能源管理、財政補貼獎勵等方式,實施配電、空調、采暖、通風、照明、電梯等重點耗能設備及數據中心、食堂等公共機構附屬設施的節能改造。組織實施500項公共機構節約型示范工程。有序淘汰和更新高耗能辦公設備,推進公共機構廢舊電子產品、建筑廢棄物、辦公用品的循環綜合利用。到2015年,全省公共機構單位建筑面積能耗降低12%,節能燈具、節水器具應用率達到90%以上。

  (4)抓好公務用車節能。

  嚴格按照標準配置公務用車,加快淘汰更新“高污染、高排放”公務車輛,實施公務車定額管理。加大新購公務車輛中節能和新能源汽車比例。穩步推進公車制度改革,壓縮公務用車規模。

[page]

  5.推進農業和農村節能。大力推進農業廢棄物能源化利用,發展農村可再生能源,推廣節約型農業技術,淘汰高耗能落后農業機械和漁船裝備,推廣高效節能產品,提高農村用能質量和效率。

  (1)推進農業生產和〈逕活節能。

  加快現代農業生產步伐,實施秸稈還田、保溫防寒等節能措施。大力發展節油節電農業機械技術及裝備,更新淘汰高耗能農機裝備。推廣節能畜禽養殖技術。落實家電下鄉政策,推進農村家電、炊事、取暖等生活節能。推廣應用保溫隔熱的新型建筑材料,發展節能型農村建筑,加強建材下鄉試點省建設。科學制定鄉村建設規劃,有效遏制重復建設,減少資源浪費。

  (2)推進農業廢棄物能源化利用。

  加快推進農村沼氣建設,完善農村沼氣服務網絡和綜合服務模式;研發推廣適合我省特點的農村戶用和棚用沼氣裝備系統,探索示范高效太陽能沼氣技術;以集約化養殖場和養殖小區為重點,加快大中型沼氣<設。推進秸稈成型燃料加工裝備關鍵技術和系統集成研發攻關,推廣應用秸稈成型燃料;完善秸稈氣化技術及系統裝備,建設農村秸稈氣化工程。到2015年,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5%以上,全省適宜農村沼氣用戶普及率達到28%以上。

  (3)推廣節約型農業技術。

  以節肥、節水、節藥、節能為突破口,推廣應用節約型農業技術。廣泛開展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指導和服務,提倡增施有機肥,實現化肥集約利用。鼓勵采用=灌等先進節水技術,全面替代落后漫灌方式。推廣新型施藥技術及裝備,鼓勵使用生物制劑預防或殺滅病蟲害,逐步減少傳統農藥使用。

  (4)提高農村太陽能熱水器普及率。

  以家電下鄉為契機,大力推進太陽能熱水器在農村中的普及應用,加強銷售服務網絡建設,推廣戶用太陽能熱水器,提高學校、診所等農村公益建筑太陽能光熱利用率。到2015年,力爭農村太陽能熱水器普及率達到15%以上。

  6.開展商業與民用節能。抓好商業與居民生活節能,推廣使用經濟高效的節能產品,培養節約環保的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增強居民節約意識。到2015年,商業企業萬元營業額能耗降低10%以上。

  (1)加強商業與民用節能管理。

  建立完善商業與民用節能管理制度,加強商業企業、酒店賓館能耗計量統計和管理,制定實施商業企業、酒店賓館能耗定額E準。建立全民節能知識普及機制,夯實商業與民用節能的工作基礎。實施居民社區節能行動,加強居民生活節能潛力和途徑分析,完善相關政策標準和辦法,組織創建節能示范社區。

  (2)推廣應用節能產品。

  在商用場所大力推廣高效空調、電梯、冷藏設備、照明燈具等節能產品,推廣樓宇能源管理系統,實現對室內照明和溫度的節能控制。鼓勵商場銷售節能型商品。推動賓館和酒店應用節能燃氣灶具,逐步取消<用一次性用品。落實節能產品惠民補貼政策,引導居民使用高效節能產品。鼓勵節能服務機構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為商場和酒店開展重點用能設施節能改造。商場、酒店等公共場所高效照明產品應用率達到100%。

  (3)引導形成節約習慣。

  引導合理使用空調,科學設置溫度,減少開啟次數,充分利用自然通風。合理選擇燈具功率,控制照明亮度和開啟時間。及時關閉電腦等用電設備,減少待機能耗。節約紙張等x公、生活用品等。

[page]

  (二)實施六大節能工程

  1.節能科技提效工程。圍繞鋼鐵、有色、電力、建材、石油石化、化工、煤炭、輕工、紡織、機械等x大行業,支持燃煤鍋爐(窯爐)節能改造、區域大型熱電聯產、電機系統節能、能量系統優化、換熱技術改造、余熱余壓利用、蓄冷蓄熱、節約和替代石油、輸配電系統、建筑節能等十類節能技術產業化和技術改造項目,組織實施1000個節能項目,提高傳統行業能源利用效率。到2015年,通x實施節能科技提效工程,累計節能1500萬噸標準煤。

  2.節能環保產業培育工程。推動節能環保產業集聚化、規模化發展,為促進節能形成強力支撐。圍繞機電設備、換熱、余能回收、能量儲存、監測控制等高效節能技術產品和裝備制造,重點培育100個節能環保產業基地和園區。大力推動節能環保產品認證,增強企業節能產品和技術研發能力,提高節能產品檔次和質量。落實節能產品惠民政策,加快推廣使用高效節能環保的家用和商用產品。到2015年,節能環保產業銷售收入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提高到15%,累計實現社會節能量2000萬噸標準煤。以培育節能服務機構、創新服務機制、提升服務能力為重點,促進節能服務業加快發展。依托實施國際金融組織貸款項目,鼓勵發展3至5家超級節能服務公司,帶動中小節能服務公司做大做強;鼓勵重點用能單位和節能環保產業龍頭企業,依托自身技術產品優勢和管理經驗,組建專業化節能服務公司,提供社會化節能服務;支持重點耗能領域和行業,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實施節能改造;以實施合同能源管理項目為契機,推動節能診斷、監測、審計、評估和認證等第三方節能專業機構發展,規范節能服務市場,促進節蠓務業健康發展。到2015年,在全省培育100家以上具有較強實力的節能服務機構。

  3.循環經濟促進工程。推廣循環經濟模式。在工業、農業、服務業等重點領域培育500家循環經濟示范單位,構建20種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促進循環經濟全面發展。推進資源綜合利用。以綜合利用共生、伴生礦產資源、工業“三廢”、城鎮生活垃圾、廢舊再生資源、農林水產廢棄物為重點,實施一批重大資源綜合利用項目。到2015年,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實現產值550億元。發展再制造產業。圍繞汽車零部件、工程機械、工業機電設備、礦采機械、廢舊家電、船舶及辦公信息設備等再制造產業,研發推廣一批再制造技術,實施一批再制造項目,培育一批骨干再制造企業。圍繞廢舊金屬、廢塑料、廢玻璃等再生資源循環利用,建設一批“城市礦產”示范基地。引導和鼓勵企業、消費者購買使用再制造唐貳52015年,再制造產業實現產值400億元。促進清潔生產。引導、鼓勵和支持企事業單位自愿開展清潔生產審核。依法對未完成節能任務的單位強制實施清潔生產審核。進一步規范清潔生產審核驗收程序。到2015年,清潔生產審核并通過評估驗收企事業單位5000家。加強循環經濟能力建設。推進循環經濟信息系統建設,提高循環經濟信息服務能力。建設行業循環經濟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和產業孵化基地,提高循環經濟創新能力和科技支撐能力。建設循環經濟宣傳、教育基地,增強全民循環經濟意識和參與積極性。

  4.新能源推廣應用工程。突出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和地熱能四大領域,組織實施1000個新能源應用示范項目,加快新能源推廣應用步伐。到2015年,新能源在我省能源消費中的比例提高到6%以上。太陽能領域,大力推廣太陽能與建筑一體化、太陽能與熱 相結合的供熱、制冷技術和產品,促進太陽能集熱系統在工業、公共機構、商業和居民生活領域的大規模應用。到2015年,新增太陽能光熱建筑應用面積1.5億平方米;實施太陽能光伏發電和景觀照明示范工程,太陽能光伏發電并網裝機容量達到50萬千瓦。風能領域,加快建設沿海大規模并網風力發電場,推進海上風電示范項目,打造沿海風能產業帶;加快建設魯中山區、魯西南丘陵地區和魯北平原部分地區中小型離網型風力發電場,推廣風光互補發電系統和戶用風電設備,建設內陸風能產業帶。到2015年,全省風電總裝機容量達到800萬千瓦。生物質能領域,有序推進生物質直燃和生物質氣化發電,支持生物質成型燃料應用;加快培育速生、高產能源植物品種,推進非糧作物為原料的液體燃料生產示范;實施大型沼氣和沼氣提純制取生物天然氣示范工程。到2015年,全省生物質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10萬千瓦。地熱能領域,加大財政資金引導,強化示范帶動,積極推廣滿足環保和水資源保護要求的地熱供暖、供熱水技術和產品;發展地熱養殖、地熱民居、地熱賓館、地熱醫療保健和地熱休閑度假等;建設一批地源熱泵應用重大示范項目。到2015年,新增地源熱泵系統建筑應用面積3000萬平方米。

  5.節能管理數字化工程。采用能源數據融合技術、動態平衡分析技術、計算機系統集成技術,突出企業、行業和政府三個層次,加快建設能耗數據采集分析、節能信息發布和協同自動化辦公“三位一體”的節能管理信息平臺,促進節能與信息化有效融合F完善平臺建設標準和技術規范,建立省、市重點用能單位能源管理基礎數據庫,加強能耗監測分析,提升預測預警能力,增強省市節能管理和執法機構辦公自動化水平,強化信息共享,提高節能工作效率,為深入開展節能工作提供決策依據。推動重點企業主要耗能設備和工藝流程的智能化F造,提升能源系統的技術裝備水平,建立能源監測和自動控制系統,利用物聯網、傳感器等技術產品對能源數據進行實時采集、集中處理、動態顯示和智能分析。到2015年,年耗能萬噸標準煤以上企業全部建立節能管理信息系統。

  6.節能人才工程。圍繞政府節能監管、企業能源管理、節能中介服務等方面,造就一支專業化、高水平、穩定的節能人才隊伍,為推動節能工作長效開展奠定基礎。按照國家有關部署,積極推進重點企業能源管理師制度創新試點工作,到2015年,至少培養10000名能源管理師。依托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節能中介服務單位,建立完善節能專家庫,為政府節能管理、能效評價等提供智力和技術支持。將節能人才培養納入國民教育序列,鼓勵有條件的普通高校、職業學院和技工院校開設能源管理等相關節能專業,加快培養節能人才。

  (三)千家重點用能企業節能低碳行動

  突出抓好1000家重點用能企業,組織開展節能低碳行動。鼓勵企業完善促進節能低碳生產的工作機制,構建全員參與的節能低碳企業文化,將節能低碳融入研發、生產和管理每一個環節,創建一批節能低碳標兵企業,引導企業積極承擔低碳發展責任。開展創建能源管理控制中心活動,在鋼鐵、有色、化工、建材等行業建設100個能源管理控制中心示范項目。加強重點用能企業能源計量監測,提高能源計量器具配備和管理水平。推進企業能源管理體系建設,引導重點用能企業逐步建立高效運轉、持續改進、節能成效明顯的能源管理體系。開展重點用能企業能源審計,查找能源利用薄弱環節,挖掘節能潛力,編制實施節能規劃。深入開展能效對標活動,擴大對標范圍,完善對標工具,加茨芐П旮似笠到ㄉ瑁及時公布行業標桿,開展“比趕超”節能競賽。完善量化否決性考核指標,落實重點用能企業節能、低碳目標責任。到2015年,完成國家下達的重點企業節能目標任務。

  五、保障措施

  “十二五”是我省經濟社會加速發展,實現轉方式、調結構的關鍵時期,節能任務非常艱巨。為確保完成“十二五”節能目標,必須進一步強化保障措施,整合各方面資源,凝聚全社會力量,加快推進節能工作。

[page]

  (一)加快推進轉方式調結構

  正確處理發展與節能的關系,把節能作為轉方式、調結構的重要著力點。樹立以節能求發展,以發展促節能的觀念J迪志濟發展和節能降耗雙贏。在政策制定、區域布局、項目建設等方面,強化節能意識,將節能貫穿于轉方式、調結構、促發展的全過程。嚴格限制高耗能行業盲目發展,大力發展戰略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把全力推動三次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尤其是把推進服務業跨越式發W魑實現節能目標的重要支撐,認真貫徹落實省支持服務業跨越發展的30條政策,強化規劃引導,加強城市、園區、企業和項目等“四大載體”建設,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加強服務業績效考核,確保完成“十二五”服務業發展目標任務。推動傳統產業升級,優化產品結構,延伸產業鏈條,5偷ノ荒芎模改善能源消費結構,培育低碳節約生產模式,努力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全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二)深化節能政策措施

  健全財稅價格政策。加大公共財政的節能投入,確保節能專項資金預算額度逐步增加。創新財政資金使用方式,完善基于節能效益評價的“以獎代補”政策,支持實施節能和新能源應用項目。落實國家節能產品惠民政策,逐步擴大節能產品推廣應用補貼范圍,加強監督檢查,確保惠民政策落實到位。進一步細化措施,落實節能項目、節能環保設備購置使用等稅收減免政策。認真執行國家能源資源稅收政策。加大差別電價實施力度。加強高耗能企業類別及能耗水平甄別工作,及時公布實行差別電價和懲罰性電價政策的企業名單。根據我省產業實際有薅┎畋鸕緙奐蛹勰柯跡提高加價標準,擴大實施范圍,遏制高耗能行業過快發展。對超過國家和省能耗限額的產品與用能單位,依法執行懲罰性能源價格。推行居民用電階梯價格,全面推行供熱計量收費。完善新能源、余能發電上網價格政策和電價補貼政策。創新投融資機制。開展節能尤誆品創新示范,拓寬用能單位節能融資渠道。引導金融機構根據節能融資需求特點,簡化手續,優先為節能項目提供融資、保理、擔保、優惠利率貸款、增加授信額度等服務。多渠道籌措資金,引導國有資本、外資、民間資本進入節能和新能源應用領域。提高信貸審核標準,從嚴控制高幽芐幸檔男糯投入。

[page]

  (三)完善節能市場機制

  認真落實發展節能服務產業的政策措施,優化市場環境,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建立節能服務市幼既臚順齷制,提高準入門檻,實施節能服務行業信用評價公示制度,嚴格動態管理。制定合同能源管理項目評價標準,健全合同能源管理實施機制,規范合同能源管理市場。發展壯大一批節能服務公司,培育一批專業化、特色化的節能服務咨詢機構。加強節能產品認證。根據我省特色節硬品,定期公布節能產品認證目錄,對通過節能產品認證的企業,給予優惠政策扶持,培育節能裝備產業集群。加強節能認證和檢測能力建設。落實國家能效標識制度。定期公布節能產品政府采購補充清單,實行節能產品政府優先采購和強制采購,加強對政府采購節能產品情況的監督檢查庸睦開展節能自愿協議,擴大實施范圍,進一步完善配套政策,對實施節能自愿協議,取得積極節能成效的企業給予扶持。支持發展清潔發展機制,積極凝煉申報碳減排交易項目。探索建立節能量交易制度,制定相關標準,搭建交易平臺,開展節能量交易試點。

  (四)實施能耗總量控制

  實施能耗強度與能耗總量相結合的調控制度。按照節能與經濟發展相協調的原則,根據全省及各市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能耗狀況、節能潛力等情況,科學測算能耗總量指標,建立強度指標與總量指標相結合的節能指標體系,合理分解各項指標,通過實施能耗總量控制,確保完成能耗強度目標。加強對各市、重點用能單位能耗的跟蹤監測,對能耗強度過高或能源利用效率偏低的地區和單位,合理控制能源消費規摹0湊沼行蠐玫紜⒔讜加玫紜⒏咝в玫緄腦則,落實用電方案。從嚴控制高耗能單位和產能過剩行業用電,堅決停止不符合產業政策、違規建設和淘汰類企業的用電。加強自備電廠監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page]

  (五)加快節能技術進步

  加大節能技術研發投入,實現節能研發資金逐步增加。完善以市場為導向、以用能單位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節能技術創新體系。圍繞重大關鍵共性節能技術,開展研發攻關,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節能技術和高效節能設備。定期公布先進節能技術、裝備和產品推廣目錄,加快節能技術裝備推廣應用,引導用能單位和金融機構投資方向,加快節能技術改造。加快淘汰落后步伐。綜合運用經濟、法律、技術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淘汰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落后生產能力、工藝設備,改善鈉方峁梗提高技術裝備水平和產業競爭力。加強節能國際合作。充分利用外國政府和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組織資金,開展節能課題研究,實施節能項目,引進先進節能技術、理念,提高節能創新能力。鼓勵我省用能單位積極與國際知名公司開展節能技術交流合作,聯合開發適銷穆返慕諛薌際醪品。

  (六)強化節能監察執法

  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中國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摹貳ⅰ渡蕉省節約能源條例》、《山東省清潔生產促進條例》等法律法規,加快制定能評審查、重點用能單位監管、高耗能行業節能區域(企業)限批制度等配套政策。盡快修訂《山東省節能監察辦法》(省政府令第182號),完善能耗限額、節能技術和管理等地方標準體系。圍繞工業、建筑、交通和新能源開發中的重點領域,制訂一批節能地方標準和行業標準,提高節能市場準入門檻。加強節能監察機制建設。鞏固省市聯動機制,強化部門聯合執法,完善日常監察與專項監察相結合的工作制度,建立節能監察與幫促服務相結合的機制,逐步建立健全節能監察工作長效機制。集⒖展項目能評、淘汰落后、能源計量、能效標識和限額標準專項執法監察,嚴肅查處違法違規行為,對經限期整改仍達不到法律、法規和標準要求的,依法實施行政處罰。加強節能監察機構能力建設。按照快速反應、及時診斷的要求,增強軟硬件能力,提高節能執法效能。

[page]

  (七)嚴格節能考核獎懲

  完善節能目標責任考核指標體系。制定公平、公正、公開、科學的節能考核方法,健全政府、部門和用能單位節能目標責任考核機制,切實把節能目標責任落實到部門、基層和用能單位,加強督查考核,確保工作落實到位。加強能源統計和節能監測工作。健全用能單位能耗計量、記錄等基礎工作,建立回收能、可再生能源、循環經濟等統計評價報告制度,為節能決策、考核提供依據,定期公告各級政府、部門節能目標完成鋅觶接受社會監督。健全考核結果運用制度,嚴格落實節能工作第一責任人制度、一票否決制度和“四不一獎”等規定,切實發揮考核問責的震懾作用。完善節能獎勵制度,表彰獎勵節能先進典型。

  (八)加大節能宣傳引導

  深入宣傳節能工作,解讀節能法規政策,普及節能知識,提高全民節能意識。建立節能志愿者服務隊伍,定期開展主題實踐活動,帶頭倡導先進節能理念,弘揚節能環保社會風尚。深入推進全民節能行動,開展節能“六進”P動,即節能降耗進社區、進課堂、進家庭、進企業、進機關、進軍營。組織開展能源緊缺體驗活動,提倡每周少開一天車、每月節約一度電、減少電梯使用、減少使用一次性用品,使節能成為全社會每個人的自覺行為,營造“節能減排,從我做起”的良好氛圍。探索建立生產者責任延伸制P和消費者付費制度,明確生產商、銷售商和消費者在產品生產、銷售、消費過程中的節能責任和義務。

[page]

  (九)加強節能組織領導

  各級、各部門要P實加強對節能工作的組織領導,明確一把手責任,將節能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完善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靠上抓,主管部門全力抓,相關部門重點抓的工作機制。充分發揮各級節能主管部門作用,加強組織協調,密切部門配合,健全聯動機制,強化分工協作,形成齊抓共管的節能P作局面。充分發揮行業協會、中介組織的橋梁紐帶作用,協助政府做好節能技術推廣、宣傳培訓、信息發布、標準制定、執法檢查和行業統計等工作,及時收集行業先進節能信息,指導和幫助重點用能單位做好節能工作。引導節能咨詢服務機構,開展節能基礎課題和政策研究,為節能管理P供決策依據。

  主題詞:經濟管理 節能 規劃 通知

  抄送:省委各部門,省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省政協辦公廳,省法院,省P察院,濟南軍區,省軍區。各民主黨派省委。

  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2011年10月17日印發

微信公眾號
手機移動端
證書查詢
<strike id="tnlvp"></strike>
<strike id="tnlvp"><i id="tnlvp"></i></strike>
<span id="tnlvp"><dl id="tnlvp"></dl></span>
<strike id="tnlvp"></strike>
<strike id="tnlvp"><video id="tnlvp"><ruby id="tnlvp"></ruby></video></strike><strike id="tnlvp"><i id="tnlvp"></i></strike><strike id="tnlvp"></strike>
<strike id="tnlvp"></strike>
<ruby id="tnlvp"><video id="tnlvp"><ruby id="tnlvp"></ruby></video></ruby>
<span id="tnlvp"><dl id="tnlvp"></dl></span>
两个男的打扑克的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