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發改委宣布在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慶狻⒐愣省、湖北省、深圳市等7省市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并將在2013年全面啟動。記者16日從碳交易的市場載體——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獲悉,上海已著手制訂實施方案,初步方案尚在各方交流協商中,預計首批將有幾百家高耗能、高排放的企業納入試點方案中。
碳交易推動節能減排
“簡單來說,碳交易就是把二氧化碳排放權作為一種商品,耗能大、排放多的實體(國家、企業或個人)向耗能少、排放少的實體購買碳排放權的買賣。”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研發部部長李瑾說,打個比方,公司規定每個員工午鬃疃嘀荒艸3個蘋果,不過,胃口大的人吃不飽,胃口小的人吃不了。假設員工之間可以自由交易,那么,胃口大的人將向胃口小的人購買富余的蘋果。
碳交易的深遠意義是以市場機制推動節能減排,促進中國的產業結構升級。以上海為例,“十一五”期間,上海單位GDP能耗下降了20%;“十二五”期間國家下達給上海的節能目標是單位GDP能耗下降18%、單位GDP碳排放下降19%,幅度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上海節能減排壓力顯著加大,成功的碳交易或將能夠倒逼整個能源產業的多元化改革,而上海在環境類權益市場上已很有基礎l應該有能力發展成為全國碳交易的中心市場。”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總經理林健介紹,目前環境所推出了包括了清潔發展機制項目交易、自愿減排交易、合同能源管理融資項目、低碳技術產權交易等品種。截至2011年底,上海環境所共實現掛牌金額326億元,成交金額74億元,交易規模領先全國。與此同時,上海環境所還在國內建立了7家分所,逐步建立起了全國性的環境能源交易網絡,并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合作,建立了南南全球環境能源交易系統,已在全球30個國家設立了34個工作站,通過市場的方式,提高了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目前,上海環境所已改制為股份有限公司,引進了英大國際控股集團、寶鋼集團、華能集團等10家中央和地方的企事業單位作為股東。作為這次試點的實際操作方,環境T2012年年初已制定出初步方案,接下來將具體到企業調研,制定原始排放配額時將綜合考慮企業的規模、能源消耗數量情況。
加快推進制度設計
記者觀察:“‘公司規定員工吃多少蘋果’,就是碳交易的總量控制,但實際上由于中國還沒有強制減排的制度設計,沒有強制規定減排義務,基于總量控制的碳交易還沒有實質性開展過。”李瑾透露,目前,碳交=還停留在自愿交易階段,盡管案例很多,但規模很小。
諸如“某地實現碳交易第一單”的新聞時有耳聞,但大多只是噱頭。相關專家認為,在缺乏強制性減排目標的情況下,自愿性碳排放權交易的不確定性非常大,無法形成有效穩定的市場。國內開展碳交易試點現在應該進入明朗期,國家發改委選定7省市已充分考慮到這些地方的產業結構具有代表性,一旦試點成功有利于快速在全國推廣。
專家認為,現在最迫切的是,應抓緊推進相關制度設計。比如,碳交易規則的制定、總量的確定、排放權的分配、排放量的檢驗和核證,都應該有明確的規定。“試點最大的意義是我們要探索出可持續發展、有實際操作性、簡單適用的市場機制,在交易機制、規則和核算體系上不斷創新,而不僅僅是促進幾家企業參與碳排放權交易。”林健說。相關專家建議,上海可發展與節能減排和低碳發展相關的核證、咨詢、會展、金融等新型服務業,讓低碳產業成為上海新一輪發展的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