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江蘇省環保廳與北京大學環境工程學院在北京舉行藍天工程戰略合作協議簽字儀式,雙方攜手共同為落實江蘇省政府《關于實施藍天工旮納拼篤環境質量的意見》提供強大的科技支撐。顯然,這是江蘇省為加速打造生態省推出的一項重大舉措。在江蘇打造生態省建設當中,化工行業將發揮怎樣的作用?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又將面臨怎樣的抉擇?記者近日采訪了業界專家。
江蘇是全國14個生態省試點省份之一。經過“十一五”期間的創建嘗試,目前全省已建成國家生態城市6個,占全國總量的1/2;國家環保模范城市19個,占全國總量的1I4。江蘇沿江8市已建成全國最大的環保模范城市群,無錫等城市被列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點。江蘇各地把生態環保投入列為各級財政支出的重點,省級環境保護引導資金由每年的3000萬元增加到3億元,將以持續高額度投資做后盾,力促2020年建成生態省。然而,由于該省包括化工在I的高污染行業總量較大,各地產業參差不齊,特別是中小化工數量仍然偏多,在過去5年內暴露出不少問題,這對于全省創建生態省有很大的掣肘作用。
為此,江蘇省委負責人曾表示,江蘇絕不能再走高投入、高物耗、高排放的老路,決不能以犧牲環境、破壞生態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發展,決不能再發生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壞后恢復、邊治理邊污染、邊恢復邊破壞的現象。江蘇省發改委主任毛偉明透露,江蘇“十二五”規劃將進一步增強約束性指標的功能,把生態環境等大類指標居于突出重要地位。據毛偉明介紹,未來5年,江蘇將全面加快經濟發展由資源依賴向創新驅動、粗放型增長向集約型發展轉變;突出綠色增長,更加注重資源節約利用,更加注重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提倡發展低碳經濟。
行業基礎地位決定了江蘇化工在生態省建設方面承載著更重的任務,在今后的發展中,化工產業重心偏移于高科技、高附加值與內生增長是其必然選擇。江蘇化工行業協會會長秦志強說:“在新的規劃期,全省化工應遵循的方針之一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行業發展最佳經濟模式,由此提高行業對生態省建設的貢獻度。”
秦志強指出,到2015年,江蘇省石化行業整體發展目標:化工新材料、高端精細化學品、節能環保、生物和新能源化工占全行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70%以上,其中精細化學品占全行業總產值的45%以上,新產品產t年均增長35%以上;生產裝置自動化控制水平和生產運營安全化能力得到顯著提升;化石能源比重由現在的91%降至86%,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同比增長10%;能耗和環境排放物同比下降15%以上,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上年下降30%,單位GDP能耗同比降低15%。“通過梯次推進到整體推進分步實施進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從而使整個石化產業實現脫胎換骨,力保不拖生態省建設后腿。”秦志強說。
創建生態省,江蘇化工領域從南到北、從東到西目前都已行動起來,特別是占全省化工總量八成以上的各地化工園區,利用產業集中和環保設施先進的優勢,力促產業提升,推行綠色化工。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董克新說:“園區就是一道淘汰落后產能和阻擋污染項目的鐵門檻,今后隨著要求入駐區化工企業的進一步增多,會有更多的劣勢企業和項目被拒之門外。這樣,無疑會使園區綠色化工成分占據主導地位。”
在生態省創建過程中,江蘇的一批縣級市已經成為了創建樣板,如昆山、江陰、張家港、常熟等地,一些化工園區和化工企業在創建活動中先行一步。例如,張家港揚子江國際化工園區目前正在實施中水回用項目調試,項目運行后整個園區將實現根本意義上的零排放;每年可節約水資源730萬噸,減少向長江排放COD500多噸。
江蘇靈谷化工有限公司是省內最大的氮肥生產企業,其中尿素產能達到150萬噸。去年在實施80萬噸四噴嘴對置式水煤漿新工藝尿素項目的同時,投資1300余萬元新增一套生化污水處理裝置,投運后排水口污水化學需氧量和氨氮指標分別達到70毫克/升、1毫克/升以下,大大低于水處理廠接管標準。該公司安環部部長徐斌說:“靈谷公司位居太湖上游,承擔著繁重的環保責任。在以8的生產經營中,企業只有嚴格規范排放行為,才能實現經濟效益與環保效益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