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比4萬億計劃更具含金量的政策,恐怕非哥本哈根峰會前中國承諾“到2020年單位GDP碳排放減少40%至45%”莫屬。這一出乎意料的減排幅度在傳統領域引發了清潔化商業革命的同時,還締造了“今天你減排了嗎”這種泛社會化熱潮。但在全民熱情持續僅半年多后,這一雄心壯志卻有可能變成一個“無法完成的任務”。
苗頭出現在5月4日。當天國務院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確保實現“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的通知》,祭出十四條強力措施。其中,“十一五”的前四年,鋼鐵業已經淘汰了8000萬噸的落后產s,現在則要再淘汰3500萬噸的產能,而完成時間只有一個季度。6月8日,財政部、發改委聯合出臺了總計20億元,專項支持合同能源管理的補貼政策。這背后,是中央政府將支出800多億元節能減排資金(去年一整年僅為400億)。在此前后,據《環球企業家》了解,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了數次國務院會議,責成有關部門落實節能減排任務,“完不成節能目標的,要視情節給予處分”。
這一系列緊湊的變化背后,是中國雄偉目標的前半段—“十一五”期間完成能耗降低20%正遭遇極其嚴峻的挑戰。發改委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員告訴《環球企業家》,在接下來半年內,中國還有1億噸標準煤的節能要完成。1億噸標準煤是什么概念?在“十五”期間,按GDP年均增長率7.5%E計算,需實現節能5.6億噸標準煤。為達到這一目標的重要措施之一“千家企業節能行動”在整個“十一五”期間計劃的節能量也僅為1億噸。這意味著,接下來半年要完成一千多家高耗能企業用4年時間完成的任務。
據《環球企業家》了解,作為中國設定的第一個節能目標,“十一五”計劃早在2007年初即按省份進行了分解,每省的節能目標由地方和中央相互協商得出。但大多數省份對“單位GDP能耗降低”還沒有明確的概念,普遍低估其難度。在最初申報時,吉林省甚至提出降低30%。到2008年,發改委進行了中期調整,將前期申報的不可行的目標進行下調,其中吉林省被下調8個百分點。
此外,年耗能量18萬噸標準煤以上的企業(共計1008家,來自鋼鐵、有色、煤炭、電力、石油石化、化工、建材、紡織、造紙等重點耗能行業)也被要求直接與發改委簽訂協議,領取節能1億噸標準煤左右的任務,占整個節能目標的18%,這被稱為“千家企業節能行動”。
盡管在省市和重點企業兩個維度都有詳細的劃分。但事實上,中國單位GDP能耗過去4年累積下降了14.38%,這樣2010年就面臨著下降5.62%的任務,這在下降最快的2008年(下降了5.25%)也沒有達到。更讓人沮喪的是,2010年一季度,能耗不僅沒有下降反而快速上升,上升了3.2%。“由于要救市,尤其要把就業提升上去,真正成熟的還是傳統行業。”氣候變化組織中國區總裁吳昌華向《環球企業家》解釋能耗上升的原因。
不降反升的數據令決策層震驚。下半年的任務分解已經來不及,也沒有意義。上述發改委人士分析,國務院的十四條鐵令也不能保證能耗目標達成,只能是盡力通過行政手段去推進。
“實在不行就使勁關(小火電廠)。”北京節能環保促進會會長王維城向《環球企業家》指出,雖然很艱巨,但政府總歸有中國式解X方法,不會給自己留一個尷尬的結局。這確實是最便捷、成效最顯著的節能途徑,但隨之而來的企業關閉、工人下崗等社會問題卻無法視而不見。
中科院院士何祚庥對目標完成持質疑態度,“某地發改委的人告訴過我,肯定做不到,但是將來(下一次任務分解)報上去的數字一定是完成的。”何祚庥告訴《環球企業家》。
承諾何來?
“十一五”能耗任務的遭遇還可能有更為嚴重的暗示—由于傳統能源的消耗與碳排放正相關,這是否意味著2020年40%至45%碳排放削減目標也難以完成?這到底是多大程度上的一個難題,需要回溯到目標確立之初。
據何祚庥稱,之所以選擇單位GDP能耗降低20%,是因為決策層看到中國單位GDP能耗是<達國家的幾倍,有削減的空間。但何祚庥提醒說,與發達國家情況不同的是,中國正處于重工業化階段,能耗實際可下降的空間非常有限。
對耗能壓縮空間的樂觀在去年也傳遞到了碳排放上。在哥本哈根峰會前,中國的“減排”概念是針對區域污染物COD和二氧化硫,不包括二氧化碳。但國際通行的指標—二氧化碳排放有70%來自石油、煤炭等傳統能源的使用。對于能夠便捷掌握社會能源消耗數據的中國政府而言,由能耗到碳排放指標的轉換,不過是乘以某個系數即可。所以,哥本哈根峰會決策層根據國際通行標準,正式承諾了單位GDP碳排放目標。
2009年2月,何祚庥在《科學時報》上撰文,以數理測算來論證這一減排目標的艱巨。比如,他通過計算得出,如果將應關閉的火電機組全部關閉后,減排量僅占2020年所需減排量的1/20至1/30。按照現有的規 ,到2020年,中國非化石能源將占一次能源的15%,森林面積比2005年增加4000萬公頃,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13億立方米。但即使如此仍有4億至10億噸碳排放的缺額。
但考慮到還有10年時間從容布局,官方更樂觀的相信,不會重蹈“十一五”的覆轍。“2020年的目標,是從節能、提高能效,發展可再生能源、發展核能,增加森林碳匯數幾個方面進行過充分論證的。”發改委副P任解振華告訴《環球企業家》:“國家提出一個目標,絕對要經過充分論證,不可能拍腦袋拍出來的。”
據《環球企業家》了解,減排的三個主要路徑已在高層中間達成共識:節能、利用可再生能源、增加森林面積。其中節能的貢獻率高達80%。在“十二五”、“十三五”期間碳減排目標可能像單位GDP能耗目標一樣按省和企業進行分解。
人大環境學院副院長、世界資源研究所中國區首席代表鄒驥對這一目標進行過數理測算,他給《環球企業家》的結論是可以:成,但關鍵在于要付出的代價—若減排40%,增量成本為零,減排45%的增量成本約為每年300億美元。
不過這也意味著,在一個更具挑戰性的目標面前,意味著是一個倒逼產業結構調整的好機會。國家發改委一位官員指出,高能耗產業不可避免的要被壓縮,而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將獲得更多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