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供給側改革為契機,肥料行業的轉型升級正在快馬加鞭。近年來,一批中型企業發揮船小好調頭的優勢,率先探索闖關,為行業供給側改革創造了不少寶貴經驗。相對而言,礦肥化并舉的大型甚至超大型肥料企業總體轉型升級難度更大,步調也要慢一些。那么,這些巨無霸企業當前對于推進供給側改革有何所思、何所想?他們的進展和成效如何?已經取得了哪些獨特的寶貴經驗?帶著這些問題,6月14日,肥料供給側改革調研組走進湖北換集團,探尋我國肥料旗艦企業“船大掉頭”的思想之光和生動實踐。
湖北宜化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蔣遠華,集團黨委副書記、副總經理張新亞等主要領導班子成員熱情接待了調研組一行。在隨后舉行的研討會上,蔣遠華董事長分享了對肥料行業供給側改革的見解,指出了目前存在的問題與障礙,并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建議呼吁。
蔣遠華指出,化肥是糧食的糧食,對“三農”發展的貢獻重大而突出。目前化肥行業出現的產能過剩等問題,其實并不像其他行業那么嚴重,更多是宏觀經濟周期、行業發展周期、糧食價格周期等多種因素的疊加造成的,主要還是周期性、階段性的問題。
他分析了當前影響化肥行業發展的四個最主要因素。其一,從國際環境來看,美國頁巖氣革命造成國際能源及石化產業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其低廉的原料價格進一步擠壓了中國化肥業的市場空間。比如,中國化肥產x前幾年每年出口多達1300萬噸,現在只有500萬噸,相當于凈減少了近1000萬噸的市場需求。
其二,國家的化肥政策對成本影響很大。自2015年以來,各地電價普遍每千瓦時x調了0.2元以上,致使化肥產業競爭力進一步下降。以宜化為例,由于采用的還是傳統煤氣化技術工藝,合成氨系統不能像新型煤氣化技術可以通過蒸汽來驅動,而必須通過電驅動,成本上升更加突出。
其三,參與肥料競爭的市場主體差異很大。目前國內化肥行業央企和大型煤企在數量上雖然只占全行業的30%左右,但他們體量很大,憑借資源、資金、政策等優勢,普遍對績效效益不是很敏感,從而造成行業競爭并不是正常的市場經濟競爭。
其四,當前國內糧食價格走低,嚴重影響了農民使用化肥的能力和積極性。化肥企業產品同質化、技術同質化、投資同質化問題突出,市場競爭白熱化且呈無序狀態。
針對這樣的環境判斷,宜化正在從技術升級、結構調整、安全環保標準化、管理再升級等方面入手,加快企業的供給側改革。據蔣遠華介紹,應對當前嚴峻的市場環境和迫切的安全環保形勢,湖北宜化正T推進煤氣化節能技術升級改造項目,將采用新型煤氣化技術對傳統“小化肥”工藝升級換代。項目計劃投資28億元,實施傳統合成氨工藝改造和氨醇精細化產業鏈建設,采用世界領先的多噴嘴對置式水煤漿加壓氣化技術、等溫變換技術、德國林德脫硫脫碳技術、瑞士卡薩利公司低壓合成技T等,建成后的裝置工藝先進、能耗低、自動化程度高、安全環保性能優越,可使合成氨煤耗從目前的1.63噸/噸下降到1.4噸/噸,電耗從1650千瓦時/噸下降到400千瓦時/噸,噸合成氨成本可降低逾500元,年增加利稅近3億元,具有良好的市場前景和優異的競爭能力。項目將分兩期實施,一T項目建設預計2018年6月完成。項目建成后,宜化的合成氨生產將達到魯西、靈谷等企業的同一水平,進入行業領先梯隊。
與此同時,湖北宜化在沒有任何政策支持的情況下A主動淘汰退出一批落后產能。近兩年僅淘汰的落后尿素產能就達到300多萬噸,競爭力弱、效益差的產業比重不斷下降,失血點被堵住。與此同時,公司具有比較優勢和市場競爭力的PVC、高濃度磷復肥等產業得以穩步發展。
研討會后,調研組實地參觀了位于宜昌猇亭區的煤氣化節能技術升級改造項目,目前該項目正處于拆除平整階段,很快就可開工建設。此外,調研組還參觀了宜化肥業公司的高濃度磷復肥生產基地及磷石膏循環經濟產業園。公司現有70萬噸/年磷酸二銨產能,配套建設120萬噸/年硫黃制酸和150萬噸/年磷礦反浮選裝置及35萬噸/年磷酸裝置。在倉庫區和產品展示區,宜化琳瑯滿目的產品奪人眼球,其中達到世界最高等級標準的磷酸二銨產品,顆粒均勻、圓潤飽滿,受到專家們的一致贊譽。
據宜化股份公司總經理虞云峰介紹,公司磷酸生產過程中每年副產磷石膏170萬噸,目前磷石膏大部分采取堆存處理,對環境造成一定威脅。公司自2012年開始研究磷石膏綜合利用,投資建設了磷石膏循環經濟產業園-2014~2015年投資2350萬元,建成一條年產20萬噸建筑石膏生產線,年綜合利用磷石膏30萬噸。此外,公司還規劃新建一條建筑石膏生產線和道路路基材料生產線,年綜合利用磷石膏130萬噸,并開發建筑石膏粉下游產品,利用建筑石膏粉生產紙面石膏板、石膏砌塊等新型墻體材料,從而徹-解決磷石膏的堆存處理難題,同時每年可實現銷售收入1.2億元。
虞云峰指出,磷石膏是制約磷肥行業的一個關鍵因素。為支持磷石膏的綜合利用,建議國家對天然石膏的開采利F做出規范,禁限天然石膏跟磷石膏、脫硫石膏去搶建筑石膏市場,應該鼓勵其優先發展附加值更高的日化、醫藥等領域,體現天然石膏的優質資源屬性,同時也為資源綜合利用產業騰出足夠的市場空間,以免扎堆造成過剩和惡性競爭。
環保監管也是湖北宜化反映的一個重點問題。蔣遠華董事長指出,國家環保標準和要求在不斷升級,隨著新環保法的頒布實施,實事求是地講大企業的環保意識都有了很大提高,而且政府部門的環境監管手段也在升級,大企業基t上不會再有故意去偷排的情況。另外,化肥企業的“三廢”相對比較好處理,在技術上也并不存在大的障礙。但實際情況是,在環保監管落地的過程中,監管不專業、不科學的問題還是相當突出,檢查、追責、處罰都有擴大化的趨勢,讓企業很是無奈、也很受傷。他認為,對化肥企業環保t管,這個“度”一定要把握好。
這個問題引起了調研組專家的熱議。中國磷復肥工業協會副秘書長王臣對化肥企業面臨的過度監管問題也深有感觸。中國化工報社社長崔學軍指出,必須承認近些年來化肥行業在環保工作上取得了巨大進步,不能用靜止的、割裂的眼光來看待化肥化工行業,不能戴有色眼鏡,更不能有“化工原罪”錯誤觀點,用放大鏡來夸大化肥化工行業的環保問題。大家一致認為,需要企業、協會、媒體等共同努力,加強行業企業環保安全方的透明度,加強與政府管理部門溝通,爭取政策對化肥、化工環保定位與監管的科學理性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