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全球化的格局下,氣候變化、能源安全等外部約束凸顯。中國能源經濟必須向綠色經濟轉型,高碳經濟向低碳經濟轉型。但能源經濟轉型必須配套體制和機制改革。
這其中包括能源供應與需求機制、能源價格形成機制、能 安全保障機制、能源管理體制、中長期能源戰略規劃等等。
當前,我國面臨怎樣的 源經濟形勢?需要怎樣的體制和機制設計,以保障能源供需平穩、維護能源、促進非化石能源發展?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期間,記者專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部部長、能源專家馮飛。
能源需求面臨快速增長壓力
記者:經過30余年經濟發展,國內資源環境約束凸顯,一些地方甚至出現環境、資源透支。當下,中國能源經濟面臨怎樣的形勢?
馮飛:從國內來看,我國資源豐煤少油缺氣,人均資源量比較低。全球資源雖不會即刻枯竭,但供需形勢呈現緊繃態勢。伴隨工業化、城市化、經濟全球化發展,我國能源經濟呈現四個方面特點。
首先,我國工業化正處于中后期階段,能源需求面臨快速增長壓力。我們最關匚夜能源消費峰值出現在什么時間?當峰值出現時,經濟處于什么階段,這是分析研究我國能源經濟發展的重要依據。反觀國外,英國峰值出現在1880年,工業革命時期;美國出現在1920年前后,快速工業化時期;日本出現在1973~1974年,戰后促鼐濟快速發展戰略時期。
快速城市化是影響能源消費增長的另一個關鍵問題。如果毓城鎮化按每年1個百分點增長,意味著有1300萬人口進城,能耗總量將急速增加。據統計,人均城市人口能源消耗是農村人口消耗的3.5倍。
全球化處在快速發展期,國際分工體系加大我國資源環境壓力。我國水泥、鋼鐵等產能位居世界首位,帶動能源間接出口。國際能源署統計,中國附加在出口產品上的能源間接出口占能源消費比例為28%,美國是6%,歐盟7%,日本10%,韓國20%。
另有一項指標——二氧化碳轉移排放量,即為搭載在生產出口產品過程中釋放二氧化碳占中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34%。若按傳統的國際分工格局和經濟發展模式,我國將長期處于產業鏈低端。
第四點是,能源安全和環境全球化等問題,使我國面臨較強的外部約束。如何將系統外部因素轉化為經濟系統內部問題?最重要的是體制、機制的設計、變革。
記者:由此看來,國內能源消費增長壓力很大。在全球能源經濟壓力的疊加下,我國應如何穩定自身能源供應、保證能源安全?
馮飛:2010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已經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能源消費國。
我國有必要從能源供應側和需求側進行管理,加快能源政策調整和能源技術革命。在供應側需提高天然氣以及核電、可再生能源等非化石能源比重,通過技術革新實現傳統化石能源清潔利用;在需求管理側,工業、交通、建筑等領域節能至關重要。
供應側減少煤炭占比
記者:在我國現行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消費占70%以上,比全球平均水平高40個百分點;石油占比18.5%,比全球低15個百分點。天然氣占比不足4%,低于全球水平20個百分點。從供應側管理看,如何調整能源結構?
馮飛:在這種能源結構下,很顯然需要降低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煤炭高效潔凈利用最為關鍵,超超臨界、IGCC等潔凈煤技術是下一步技術攻關的關鍵。到2050年,中國煤炭所占比重在40%左右,低碳能源占大頭。
天然氣消費比重需要大幅提高,應加強頁巖氣等非常規天然氣勘探開發。由于頁巖氣大規模開發,美國天然氣大幅縮減進口,頁巖氣成本0.9~1.2元/立方米。反觀中國,進口LNG成本為2~4元/立方米。
目前,非常規天然氣資源量尚未明確。但遠水解不了近渴,“十二五”天然氣需要大幅進口滿足需求。
記者:除煤炭、油氣外,核電、風電、太陽能等非化石能源發展策略應如何調整?
馮飛:提高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比重,是明年及“十二五”工作重點。為實現非化石能源發展目標,中國不發展核電別無選擇。對比風電,核電機組全年利用小時數為8000,風電為2000多小時;從發電量 看,1臺核電機組相當于2000臺風電。
“十二五”期間核電發展目標不會受影響,大概4000萬千瓦。核電政策微調影響“十三五”發展節奏。需要指出的是,核電技術、選址、安全監管等問題是核電發展的關鍵。
我國風電“十一五”期間飛躍發展,從300萬千瓦到去年的4200萬千瓦。我國風電不僅增量第一,總量也是第一。到“十二五”末,我們估計風電裝機至少翻番超過 1億千瓦。但是風電發展面臨外送難題,作為間歇性能源其并網難度大。
“十二五”期間,風電發展策略出現調整。“十一五”思路是“建設大基地、融入大電網”,接下來的是思路是“集中利用與分散式利用相結合”。
對于太陽能,“十二五”的想是,大規模啟動內需,提高國內太陽能利用規模。從目前的50萬千瓦左右,提高到1000萬千瓦。主要應用領域在建筑一體化等方面,依靠優惠上網電價提振產業發展。
對于可再生能源發電,需要的技術支撐是儲能、智能電網。這兩方面將是接下來的投資重點。
需求側重視結構節能
記者:需求側管理是能源戰略的立足點。如何將能源與工業化、城市化、交通等領域發展結合,通過節能減少消耗?
馮飛:節能是需求管理的核心途徑。從理論上講,節能有三大途徑,結構節能(產業及內部結構、產品結構調整)、技術節能(產品耗能)、制度節能(調節消費)。
現階段,工業占能源消費總量比例達70%,其余是交通、建筑等領域耗能。按照規劃,“十二五”時期能耗下降16%。工業節能在“十一五”節能中貢獻最大,主要靠技術節能、淘汰落后產能。“十二五”期間將繼續淘汰落后生產能力,但淘汰空間已經有限。
“十一五”期間,結構節能貢獻20%,技術節能貢獻80%。“十二五”結構節能貢獻需要顯著提高。技術節能不是以淘汰落后生產能力為主,而是采取更加先進的節能技術。
記者:交通和建筑領域節能有哪些途徑?
馮飛:統計顯示,交通領域能耗占全社會8%~10%,耗全國一半左右石油資源。其中,汽油的90%、柴油50%用以汽車消費。中國汽車市場增長很快,2010年突破1800萬輛,仍將繼續增長。汽車節能、電動汽車、新能源汽車發展將很關鍵。
交通的能源戰略有兩條路線,一是降低汽車能耗水平,二是苣茉雌車發展;建筑節能可以通過節能改造、綠色建筑、太陽能光電建筑一體化應用等方式實現。在城市化發展中,選擇可持續發展道路,減少重復建設和過度消耗。
記者:“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國家能源局等部門正在研究具體方案。這一調控手段計劃經濟色彩偏重,您對此如何理解?
馮飛:能源消費總量控制是能源需求側管理的新途徑。這一政策將影響國民經濟各個行業。但是控多少,如何控,如何落實,如何監管?這些問題x在討論,也有較多爭論。
有爭議認為,能源消費總量預測難度大,行政干預偏重。x何統計、考核,這都是操作性的難點問題。我本人比較贊成控化石能源增量,給可再生能源、非常規天然氣等留一個口子。這樣可以促進非化石能源的發展,促進結構調整。
政府應該從價格管理中退出
記者:在能源經濟領域,哪些環節的制度改革最為迫切?
馮飛:能源領域市場化改革至關重要。在一系列改革中,能源價格形成機制最為迫切。需要建立靈活的、合乎市場供求關系、體現資源稀缺性的資源產品形成機制。
例如,成品油價格體制改革,不是縮短調價期限、調整三地原油價格變化率、改變掛靠油種種類就是改革。改革的實質是形成“有漲有落”的價格形成機制,增加價格彈性,將定價權下放給市場,用價P調節供需。
在現有價格形成機制中,電價改革最具備條件。我國電力體制改革9年前啟動,但廠網分開后,并未建立競價上網的市場機制,市場化改革仍停在路上。目前電力體制非計劃、非市場,最為糟糕。
綠色能源經濟轉型需要 體制機制改革
在價3改革的同時,應同步調整能源經濟體制,需要建立競爭性市場。以電價改革為例,應與電力體制改革同步,建立競價上網的市場機制。
記者:除電價外,成品油定價機制也面臨種種矛盾。您有什么定價建議?
馮飛:現行成品油價格由政府管制,但價格形成機制(22天+4%)不能隨時反映市場供需關系,同時帶來大量投機套利問題。在市場預期下,投機套利幾乎無風險。
成品油定價機制如何改?最關鍵的是政府不要定價。但前提是成品油市場必須充分競爭,防止出現寡頭壟斷、價格共謀。這需要在監管領域引入社會監管,利用公共輿論-束石油企業定價行為。
政府應該退出石油、電力等領域價格管制。同時引入市場有-競爭,引入社會輿論監督,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如對城市弱勢群體、公共行業提供財政補貼等。
記者:諸如電網、油氣管線等具有自然壟斷特征,政府如何監管?
馮飛:自然壟斷領域需要加強政府監管。一是管理價格,二是管理準入,使壟斷環節對外開放。以電網為例,政府需要強化輸配電成本監管,電網對社會開放,可再生能源發電可以自由接入。
此外,自然壟斷環節的監管需要獨立的監管機構,賦予其準入和價格監管職權,保證實質性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