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tnlvp"></strike>
<strike id="tnlvp"><i id="tnlvp"></i></strike>
<span id="tnlvp"><dl id="tnlvp"></dl></span>
<strike id="tnlvp"></strike>
<strike id="tnlvp"><video id="tnlvp"><ruby id="tnlvp"></ruby></video></strike><strike id="tnlvp"><i id="tnlvp"></i></strike><strike id="tnlvp"></strike>
<strike id="tnlvp"></strike>
<ruby id="tnlvp"><video id="tnlvp"><ruby id="tnlvp"></ruby></video></ruby>
<span id="tnlvp"><dl id="tnlvp"></dl></span>
石油和化工節能網_中國化工節能技術協會主辦歡迎您
手機端
關于我們
當前位置:首頁 > 專家人物 >> 專家訪談
倪維斗:新能源的發展要防止冒進
0
發布時間:2011-03-29 瀏覽數:5669 新聞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今年“兩會”審議通過的“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要調整優化能源結構,構建“安全、穩定、經濟、清潔的現代能源產業體系”,積極發展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能等其他新能源,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要提高到11.4%。

 

毫無疑問,新能源發展將成為“十二五”期間中國能源事業發展的一顆新星,并引起業界的熱議。

  

目前,我國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已具有相當規模,風能裝機容量和太陽能光伏發電產能已位居世界第一。在此背景下,中國的新能源發展到底何去何從?日前,中國工程院院士、熱能工程教授倪維斗接受了《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的專訪。他同樣認為,中國更需冷靜思考,警惕在新能源發展上的“群體不理性”,反對“一窩蜂”式發展,要注重質量,爭取在關鍵技術上取得突破,避免重復建設、重走低端制造的老路。

  

免舍近求遠

  

第一財經日報:你如何看待新能源在“現代能源產業體系”中的地位?“十二五”期間的發展前景如何?

  

倪維斗:首先,我們需要明確新能源的定義。新舊是相對的,例如核電已有幾十年的歷史,但在中國發電總量中占比較小,僅為1%左右,預計2020年將增加到7%~8%。在我看來,如果能使目前主力化石能源的效率有大幅度提高,能大幅度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能源,即實現傳統能源的更新換代和高效利用,都可以算作新能源。照此標準,煤制天然氣,煤的高效、清潔和可持續利用都可以納入到新能源的范疇。

  

能源產業是一個系統,主要包括資源、轉化、儲運和終端利用四個環節。我們不僅要看能源資源來自何處,還需注重在轉化、儲運和終端利用等環節的改進。新的能源種類需要發展,但更加有效的是在傳統能源的合理利用上做文章,而且傳統能源效率提高的空間很大。以水泥行業為例,據不完全統計,僅利用水泥余熱每年就能生產250億度電,相當于目前風電發電量的一半。在目前經濟條件下,合理地配置好我國資源,實現高效益,才是我們的最終目標。

  

新能源的發展有層次分別,我們在規劃時應根據國情梯次對待。也許二三十年后風能、太陽能和生物質能在能=結構中的占比會比較大,但目前而言,發展潛力最大,也是最需要重點對待的是傳統能源的改進和合理利用。如果忽視了這點,而盲目發展上述可再生能源的“裝機容量”,將會造成時間上的錯位,舍近求遠。

  

日報:你覺得要實現“十二五”規劃中提出的節能降耗目標,主要會面臨哪些問題?

  

倪維斗:中國的單位GDP能耗比發達國家要高不少,這里面有技術上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體制方面的原因。由于系統配備不好,有些鋼廠和電廠都沒有在設計范圍內運行,效率的優勢沒有體現出來。

  

在體制方面,能源合同管理(Energy Management Contract,EMC)是個不錯的機制。所謂EMC,就是由專業公司提供資金、技術、設備和人才,對耗能廠家專門進行節能減排,節能產生的利潤由公司和廠家按一定比例分享。譬如鋼鐵、水泥等耗能廠家不需要承擔運營風險,只需要提供余熱、余壓等。國家對于這種機制應大力支持。

  

同時,電網機制仍是個大問題。目前利用余熱建設的電廠,首先減少的是工廠的外購電,多余部P能不能上網仍是問題。總的來說,節能方面體制因素影響較大。中國其實并不缺節能技術,只要體制理順,政策對頭,節能減排就大有可為。中央提倡“又好又快”發展,但怎么才算“好”,缺乏一個量化的標準。

  

我認為可以考慮將GDP增速和能耗指標掛鉤。例如“十二五”規劃確定GDP增速為7%,單位GDP能耗下降16%。如果將這兩個指標掛鉤,可以允許地方GDP增速超過7%y但單位GDP能耗下降速度也要相應地高于16%,二者呈正相關性,具體的比例關系可以進一步研究。

  

警惕舍本逐末

  

日報:2009年,中國政府就曾表示新興產業風能和多晶硅行業出現了產能過剩的現象,你是否認為國內新能源的發展已經過熱?

  

倪維斗:目前看蟹縋堋⑻陽能等新能源產業發展勢頭不錯,但也暴露出許多問題,例如關鍵技術沒掌握,產品質量不過關,許多機組不能并網,幾乎有三分之一的發電設施沒有發揮作用。

  

據統計,中國目前風電裝機容量約達4200萬千瓦,居世界第一,發電量約430億度,平均每千瓦裝機的發電量約1000千瓦時,大量的資產設備利用率低。所以總的來說目前最好穩一穩,好好總結經驗,不要 味地悶頭往前趕裝機指標。

  

新能源建設是不是過熱?我覺得是相對的。政府的作用關 在于調控。風能方面,目前制造端的競爭比較激烈,我國就有70~80家風電設備生產商,制造成本也下降了不少,使得運營商的利潤空間增大。這對風電行業發展是有利的。

  

目前風電已改為標桿上網電價,這表明政府試圖理順風電上網電價形成體制,保證風電開發項目能夠實現合理的盈利水平,避免一些企業為了清潔能源政績,甚至是為了“跑馬圈地”而低價競標、擠垮競 對手的不公平現象。但要真正理順風電上網電價形成機制,還需電網公司的配合和相關配套政策的支持。

  

日報:那太陽能光伏發電是否存在產能過剩?

  

倪維斗:據報道,2010年,中國光伏電池組件產能約為1500萬千瓦。中國95%以上的光伏產品用于出口,主要銷往歐美市場。但隨著2010年許多歐洲國家大幅度縮減補助,取消稅收優惠,歐洲光伏消費市場的發展受到限制,中國產品出口的確受到打擊。

  

而國內光伏發電消費市場一直難有大規模增長,主要因為補貼成本太高。實際上,目前我國從普通電價中每度電多收4厘錢來補貼新能源。按照2010年全年發電總量4.14萬億度電來計算,用于新能源補貼的資金為165.6億元。如果按照光伏發電每度電補貼1元計算,也僅能補貼165.6億度電,還有其他新能源發電量的補貼,因此遠遠不夠。

  

如果中國光伏產品一直是90%以上出口國外,對中國來說的確不劃算。太陽能產品生產過程中需要耗費大量的能量,還會產生環境污染,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有毒污染物,而使用過程確實是清潔無污染的,這就造成了把“污染留給自己、清潔送給他人”。我們需要繼續發展太陽能產業,加強對光伏新技術的研究,走出自己的技術道路,大幅度降低成本,同時更需要逐漸扶持和培育自己的太陽能消費市場。

  

防止冒進發展

  

日報:新能源汽車也被列入“十二五”規劃建議中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你認為新能源汽車能否推動中國汽車行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倪維斗:汽車行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必須建立在扎實的基礎之上。以后相當長的時期內,汽車燃料仍會以包括汽油、柴油,及其他醇醚類燃料在內的烴類燃料為主。電動汽車要想像目前傳統能源汽車一樣普及,尚需時日。跨越發展是個系統性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和某一個領域取得突破就能解決的。幾年前我國曾大力投入研究,希望把氫能燃料電池動力作為汽車跨越式發展的方向,但眾所周知,其效果并不理想。目前電動車的技術水平只能達到小型短距的要求。新生事物發展的推動要符合技術發展水平。

  

我認為混合動力車比較符合中國汽車發展實際情況。混合動力車分兩種,一種是由熱動力源(600405,股吧)和電動力裝置組成,熱動力源只負責給電池充電,再由電動力裝置驅動汽車。這樣動力系統可以根據實際工況靈活調控汽車,而熱動力發動機將保持在最佳工況下運行,從而降低油耗和排放。對于這種混合動力車,汽油機和柴油機效率的提升就有很大潛力。另外一種插電式混合動力車,是由電池裝置驅動,但續航能力有限,當電池電量耗盡時由傳統熱動力源繼續驅動汽車。這種汽車在目前來說也比較切合實際。

值得注意的是,發展電動汽車,并不是完全為了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按照中國的電力結構,綜合來看電動汽車的減排作用大約是20%,并不十分明顯,因為中國的電力生產主要還是來自火電。發展電動汽車關鍵還是減輕中國對石油的依賴。中國必須大力發展石油替代產品,例如天然氣、醇醚燃料。這個行業一定要有大的發展。

  

日報:你覺得“十二五”期間中國新能源發展最值得警惕的問題是什么?

  

倪維斗:中國新能源產業,或者說清潔能源產業的發展已具有相當規模,且國家支持的力度也很大。2009年中國首次超過美國,以346億美元的規模成為全球吸引清潔能源領域投融資方面最多的國家。但我國新能源產業仍面臨諸多瓶頸,例如我國太陽能產業里許多關鍵設備和技術還是從國外引進的,尤其是薄膜太陽能光伏電池,實際上又是在做高端產業的低端,某種意義上來說還是代工。

  

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初期是不盈利的,因此需要國家大力支持,但國家的錢要用得恰到好處,還是要算經濟賬。在新技術發展路線并不明朗的情況下,不宜采取集全國之力大發展的模式,而應集中精力,支持研發,抓好試點工程,切實總結經驗教訓,不可盲目推廣。

  

此外,政府的決策體系也應科學、透明,不能以個別領艿囊庵疚轉移。中國應抓住新能源發展的契機,切實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避免重復高端產業低端做,重復低附加值代工的老路。


 
 

微信公眾號
手機移動端
證書查詢
<strike id="tnlvp"></strike>
<strike id="tnlvp"><i id="tnlvp"></i></strike>
<span id="tnlvp"><dl id="tnlvp"></dl></span>
<strike id="tnlvp"></strike>
<strike id="tnlvp"><video id="tnlvp"><ruby id="tnlvp"></ruby></video></strike><strike id="tnlvp"><i id="tnlvp"></i></strike><strike id="tnlvp"></strike>
<strike id="tnlvp"></strike>
<ruby id="tnlvp"><video id="tnlvp"><ruby id="tnlvp"></ruby></video></ruby>
<span id="tnlvp"><dl id="tnlvp"></dl></span>
两个男的打扑克的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