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與臺灣區石油化學工業同業公會聯合舉辦的2010海峽兩岸石油化工科技經貿交流大會今天在臺北市召開。會前,本報記者就相關問題采訪了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會長李勇武。
記者:隨著兩岸經濟合作的逐步加深,海峽兩岸石油化工科技經貿交流大會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請您就大會的歷史和背景做個簡單介紹。
李勇武:海峽兩岸石油化工科技經貿交流大會是兩岸石油化學工業同行間的定期交流活動。第一屆大會于1993年在北京舉辦,主要內容包括有關政策報告、形勢分析、科技研討和分組洽談,從此兩岸石油化工界各專業機構之間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第二、三屆會議分別于1995、1997年在北京和臺北舉辦,進一步推動了兩岸石化企業間的親鰨增進了相互間的了解,增強了臺灣企業進軍祖國大陸的信心。2003年的第四屆會議是海峽兩岸加入世貿組織后,兩岸石油化工界的第一次大規模交流合作,會議也因此增加了加入WTO與反傾銷,開發區的招商引資等熱點議題。2005年第五屆大會進一步向技術領域發展,并在會議的分組專業論壇中,在煉油、精細化工、農藥等領域進行了深入交流。2007年第六屆大會在天津召開,重點放在對專業、技術與市場發展趨勢的交流探討上。
今年是第七屆大會,議題包括了兩岸石油化學工業的現狀及展望,兩岸石油化工界投資合作的成就與機遇,亞洲石化市場展望,兩岸石化產業在節能減排、安全環保等領域的經驗以及重點石化產品及技術交流等一系列內容,同時重點探討如何利用雙方各自的比較優勢l攜手海外勘探、聯合采購、物流設施共享、下游產品貿易、石化項目投資等深層次的合作等問題。
記者:兩岸石油和化學工業合作方面有何進展?
李勇武:隨著兩岸交往的日益頻繁,合作不斷擴大,兩岸貿易額從1979年的不到8000萬美元迅猛增加到2009年的1062億美元,祖國大陸已經成為臺灣最大的貿易伙伴、出口市場和順差來源地。從石油化學工業來說,臺灣石化工業的優勢體現在煉化、合成材料等方面,從大陸主要進口石油和基礎化工原料;大陸從臺灣進口的產品主要是農藥、涂料、染住⒑銑剎牧系取2009年,臺灣對大陸出口的主要石化產品近900萬噸,約占臺灣石化產品總出口量的四成。同時,大陸也成為臺灣企業最大的石油化工產業投資地。
目前,兩岸在油氣勘探開發、油品貿易與物流、下游產品貿易、石化項目投資、經營管理等領域開展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合作。中石油、中石化、中國海油、中國中化等企業和臺灣中油、臺塑等企業有了廣泛而深入的合作。另外,中國中化臺灣辦事處9月16日在臺灣正式成立,中石化臺灣辦事處也將于12月3日舉行開業儀式,這標志著陸資赴臺設立機構、投資等有了良好的開端。
記者:6月29日,兩岸正式簽署了《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和兩岸知識產權保護合作協議,這對兩岸的石化工業會有何影響?
李勇武:ECFA的簽署,標志著兩岸經貿合作進入制度化軌道,將為兩岸石化企業提供更多貿易機會,促進兩岸化工市場的繁榮發展。同時,也將使兩岸的石化企業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提高石化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協議中的早期收獲計劃將于2011年1月1日起實施,協議生效6個月內將開始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保障、爭端解決等單項協議的后續商談。早期收獲清單涉及的產品主要有煤N、潤滑油基礎油、液體石蠟和重質液體石蠟等石油產品,丙烯、丁二烯、對二甲苯、二甲苯、氯乙烯、丁醇等有機產品,部分合成樹脂及初級合成橡膠產品。整體而言,早期收獲清單對大陸石化工業影響有限。
但是,ECFA后續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等單項協議的簽署和實施,將對大陸石化產業產生重要影響。一是競爭力較強的臺灣石化產品將大量進入大陸市場;二是國外特別是日韓等地的產品可能以臺灣為<板涌入大陸;三是ECFA與中國—東盟自貿區可能形成疊加效應,使大陸石化行業必須在短期內消化兩方面的沖擊;四是臺灣企業將加快在大陸建廠和建立銷售網絡,加劇大陸石化市場的競爭。
對此,一方面,大陸石化企業應通過優化產業布局、調整產品結構、加強經營管理,不斷提高自身競爭力;另一方面,兩岸石化行業應加強溝通交流,優化分工布局,實現優勢互補,避免惡性競爭。同時,建議政府在建設ECFA或類似自貿區安排時,從行業和市場整體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出發,加強與石化業界的溝通,把握開放的節奏和步驟,采取精心選擇石化敏感產品,建立貿易救濟機制、完善產業損害預警機制,加強原產地監管等措施,預防ECFA建成時進口臺灣石化產品對大陸石化市場造成嚴重損害和沖擊。
記者:兩岸石油和化學工業面臨哪些共同的挑戰?
李勇武:兩岸石油和化學工業在加深互惠合作的過程中,面臨一些共同的挑戰。一方面,國際石油和化學工業產業結構調整、資源整合、格局變化的步伐進一步加快;環保產業、生物化工、能源化p、化工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將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跨國企業紛紛通過并購重組等方式整合優勢資源、尋求產業升級;具有資源優勢的地區產能不斷增長,競爭力不斷增強。未來中國既是世界增長最快的新興市場,也是中東、日韓、東南亞乃至全球石化產業競相角逐的競技場。優化產業布局p加快結構調整,加強技術創新,不斷提高核心競爭力,積極融入國際化發展趨勢是兩岸石化業面臨的共同挑戰。
另一方面,兩岸石化產業將承擔更多和諧發展的責任。無論是在大陸還是在臺灣,石化行業都必須推進節能減排,提高健康、安全、環保水平,同時積極回應社會對石化企業的期待和要求,扭轉社會公眾談“化”色變的負面印象,為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爭取空間,同時使石油和化學工業為社會發展餃嗣襠活創造更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