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仰哲:國家節能中心主任
記者:今年是我國“十一五”的最后一年,在目前的產業結構下,實現單位GDP能耗在2005年基礎上降低20%的目標并不容易,因而人們產生了是否會存在“數字減排”的擔心,您如何看?
李仰哲: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推進的歷史進程中,在這樣的情況下要實現單位GDP能耗在2005年基礎上降低20%的目標,任務的確相當艱巨2尤其2008年四季度以來的這段時間,為遏制經濟下滑,個別地方注重保增長而放松了對節能減排措施的實施,使實現節能減排年度目標面臨著很大挑戰。2010年是完成“十一五”目標的關鍵之年,也是決戰之年。從目前來看,節能工作進展還比較順利。最近,我帶隊正在對內蒙古、河北、2南2009年節能目標完成情況進行現場評價考核,三個省(區)都完成了目標。
無論是對地方領導還是重點用能企業的領導,節能減排措施落實情況和節能減排目標的完成情況都是考核的重要內容,實行一票否決。為了保證核查的科學性和可信度,核算時每一個要點都有分值,都要進行量化。
例如,考核各地節能目標完成情況時,我們不僅看上報的能源耗費多少、GDP多少,還會看三次產業結構的變化趨勢以及高耗能產業產值在工業產值中的變化。從節能組織機構的建設到具體措施的落實、數據,各個方面的打分算得很細。考核組的專家都是拿著厚厚的一摞摞報表進行計算,每個地方的資料也都很翔實。所以,有些地方單位GDP的能耗降低了,既有能效水平提高的效果,也與淘汰落后、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第三產業比重增加和整個經濟結構變化有關,而不是數字游戲。當然,我們在節能方面的統計、監測和考核體系確實還需要進一步完善。
記者:剛才您提到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個別地方為了保增長而忽視了節能減排,怎樣協調二者關系?
李仰哲:的確,有人提出,我們是要減速還是減排?要減少排放,可能就要放緩經濟發展速度。
要協調二者關系,從根本上講就在于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優化調整經濟結構。從實現減排來說:一是調整能源結構,大力發展新能源,用可再生能源替代一部分化石能源;二是在用能的過程中提高能效水平,合理使用能源,不浪費;三是靠植樹造林,增加碳匯。
李仰哲: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調整經濟結構對于節能減排來講實際上是一大機遇。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們現在的能效水平較低,能源利用效率較低,這說明我們的發展空間很大,當然也說明我們的任務很艱巨,尤其是遇上國際金融危機,使這一工作更有挑戰性。
記者:從企業來講,節能意味著要加大投入,企業的積極性體現在哪里呢?
李仰哲:對企業來講,節能降耗意味著成本降低,競爭力的增強。我最近在中鋁河南分公司看到,近幾年來新上的氧化鋁項目,采用節能新技術、新設備,生產能耗較傳統工藝相比降低>40%。其產品競爭力不言而喻。對于個人和家庭而言,尤其是中低收入水平的家庭,節能是減少支出的一個好措施。所以,節能是最容易引起企業和家庭、個人共鳴的一個理念。因此,節能不僅僅是政府要推動的事,也是企業和個人能真正受益的事,通過每天的行動就可以做到。
節能其實并不難,不是說一提起節能就得更新技術和設備,每個人的行動、企業的各個活動環節P和節能有關。比如日本在推進企業節能的第一理念是少出殘次品。殘次品率的下降意味著節能降耗,然后再研究通過技術改造、設備更新、工藝流程的改進、管理制度的完善等使生產中的能耗更低,能效更高。
從長遠來看,我們希望節能制度建設從兩方面探索:一是能源管理師的試點。節能法有關于能源管理崗位的要求,但缺乏完整的制度性建設規范和要求。現在大多數=業不同程度上都有這樣的能源管理崗位,有的專門建成了一個機構。我們下一步想在現有制度的基礎上,研究探討怎樣進一步進行完善。我們受發改委環資司的委托,選擇了山東和天津做能源管理師試點。
二是探索完善節能監察制度。各地都有節能監察隊伍,有的已經具有執法權,有的只具有委托監察權,目前在國家層面上還沒有一部節能監察法或者節能監察的管理規定N我們也對這方面的已有工作進行梳理,研究提出完善意見,形成中國特色的、內外結合的、完整的節能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