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2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4867.4億元,與去年同期2191億元相比實現了翻番。從同比增速來看,今年1-2月為119.7%,創下近十年新高,去年1-2月則為下降37.3%。
分析人士認為,1-2月,多數工業行業已達到或好于金融危機前的利潤水平。然而未來需求繼續回升有限以及價格水平上漲,有可能擠壓企業利潤繼續回升的空間。
重工業利潤回升明顯
1-2月電力行業利潤同比增長17.8倍,化工行業增長1.7倍,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增長3.5倍,煤炭開采業增長91.9%,建材行業增長88.4%,鋼鐵行業由去年同期虧損7.2億元轉為盈利176.7億元,有色行業由虧損16.3億元轉為增長140.7億元。
“119.7%的利潤增速有些超出預期,尤其是投資品行業利潤增長十分明顯。”申銀萬國首席宏觀分析師李慧勇表示。
國家統計局有關負責人表示,由于國家多項政策刺激內需增加和出口回暖,1-2月工業生產增速由 年同期低速增長3.8%轉為高速增長20.7%,工業主營業務收入由去年同期下降3.1%轉為大幅增長39.7%,這是當期工業利潤大幅增加的首要原因。
該負責人稱:“其次是工業品出廠價格(PPI)由下降轉為明顯上漲,受價格上漲影響較大的石油、鋼鐵、有色、化工、化纖、電力等行業利潤均成倍增長。”
此外,分析人士認為,不可忽視的是基期因素影響。1-2月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利潤同比增長213.6%,增長最為迅速,去年同期則為-59.2%,負增長同T最為明顯。
銀河證券高級宏觀分析師張新法認為,除了基數原因外,國企利潤猛增T有自身加大整合力度進而提高效益的因素。
今年1-2月,集體企業、股份制企業、外商及港澳臺資企業、私營企業實現利潤分別同比增長45.2%、125.5%、125.1%和66.3%。
分析人士認為,隨著經濟需求的不斷回暖,多數行業已經恢復或好于金融危機前水平。數據顯示,如果以2008年為基期,今年1-2月份利潤平均增長17.4%,而利潤低于當年水平的則有石油開采、鋼鐵、電子等行業。
工業利潤同比增速將回落
盡管利潤增速高企,但專家大多仍把這看作是恢復性增長。1-2月工業企業利潤也很可能是全年同比增速的高點。
李慧勇表示,今年我國工業企業利潤走勢可能是前高后低。一方面由于今年GDP同比增速可能前高后低,另一方面PPI逐步回升給企業帶來成本壓力。考慮到這些因素F預計全年工業企業利潤增速為30%-35%。
張新法認為,PPI的適度回升有助于提高企F利潤,二者走勢有較強的相關性。今年二季度PPI可能繼續回升,三、四季度則有待觀察。預計全年工業利潤增速將相當好看,但也不會有1-2月這么高。
張新法表示:“工業利潤同比增速很可能逐步回落,但未來幾個月環比利潤仍處在改善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