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框架。1979年頒布實施了《合理用能法》;1993年制定了《合理用能及再生資源利用法》;1998年修訂《合理用能法》,核心是促使企業、機動車輛、耗能設備遵守更為嚴格的能效標準。1998年制定《2010年能源供應和需求的長期展望》,強調通過采用穩定的節能措施來控制能源需求。
管理機構。日本節能管理工作由經濟產業省代管的資源能源廳來負責。2001年小泉政府機構改革后,由槔1府22省廳調整合并為1府12省,而節能管理機構卻由原來資源能源廳煤炭部的節能課升格為節能新能源部,編制為65人。
公共財政。資源能源廳2001年度財政預算1300億日元(約10億美元椋節能和新能源為520億日元(約4億美元,其中330億日元的補助費、45億日元的開發費、10億日元的信息服務費和130多億日元的國際合作費),占資源能源廳預算的40%。
重點用能企業管理。對年燃料消耗1500千升標油或電力消耗600萬千瓦時以上的1萬個單位列為重點用能企業,政府對這些企業的工廠用熱、用電及建筑物熱損失等提出具體要求,并要求他們配備專職能源管理士。另外,企業每年要向經濟產業省及相關部門報告能耗的狀況。如不能按期完成節能目標,又提不硨俠淼母慕計劃,主管部門有權向社會公布,責令其限期整改,并處以罰金。政府委托節能中心對企業進行能源審計。
設備能效標準、標識。實施“領先產品”能效基準制度,即對汽車和電聿品(包括家用電器、辦公自動化設備等)制定不低于市場上最優秀商品水平的能效標準,并明確實施的目標年度。1999年開始對汽車、商用和家用電器設備等實行強制性能效標識制度,以利于消費者對產品能效進行比較。
節能獎懲。經濟產業省定期發布節能產品目錄,開展節能產品和技術評優活動,分別授予經濟產業大臣獎、資源能源廳長官獎和節能中心會長獎。
節能宣傳。為在全國范圍內推廣節能,政府建立節能日,每月的第一天對節能活動進行評估并確定其成果;節能月(每年2月),面向普通消費者和公共機構,舉辦能源效率展覽和各種大型活動;8月1日和12月1日為節能檢查日,檢查并評估社會的節能活動和民眾的生活習慣。
建筑管理。此外,政府對辦公樓、住宅等建筑物也提出了明確的節能要求,并制定了建筑物的隔熱、隔冷標準。從2003年4月開始,新建或改建項目必須向政府有關部門提交節約能源的具體措施。在2007年3月底之前,建筑面積在2000平方米以上的新建辦公樓和住宅等,必須將建筑物的熱、冷損失系數降低2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