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過很多化工企業,沒想到在西部地區,能有這么一家企業把循環經濟做得如此之好。”工業和信息化部有關負責人不久前在考察國電寧夏英力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后如是說。這樣的肯定,讓英力特董事會秘書張玉秋頗為自豪:“氯堿企業給人的印象是高耗能、高排放,但我們通過傾力打造循環經濟,實現由高碳向低碳的轉變,走在了全國前列。”
記者來到英力特,短短半小時,就將熱電、燒堿/電石裝置、PVC生產裝置逛了個遍,配套完整的一體化產業鏈著實讓人印象深刻。據英力特副總經理解傳明介紹,通過這幾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以地方煤炭資源為依托,以電力生產為基礎,以聚氯乙烯樹脂和燒堿生產為核心,廢物綜合利用一體化的產業鏈。該公司年產14萬噸精制石灰基地、年產50萬噸的電石裝置為下游聚氯乙烯樹脂產品的生產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總量達到400兆瓦的熱電機組(自備300兆瓦熱電機組)為電石和燒堿的生產提供了電力和原料,支撐著年產21萬噸燒堿裝置、年產27.5萬噸PVC裝置滿負荷運行。同時,以煤炭―熱電―電石/燒堿―PVC產業鏈為骨架,充分利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副產物,吃干榨盡每一份資源,形成了該公司龐大復雜的工藝流程體系。
通過產業循環組合,該公司2009年聚氯乙烯樹脂毛利率達到18.84%,高于同行業上市公司16.07%的平均水平。資源優勢和完整的產業鏈大大降低了原材料成本,該公司產品毛利率一直處于同行業領先水平。
廢物利用是英力特的一大亮點。通過廢渣、廢水、廢氣綜合利用的廢棄物資源化產業鏈,實現清潔生產和變廢為寶。電石渣是電石法氯堿企業最大的污染源和排放物,英力特自主研發了將電石渣用于電廠煙氣脫硫的技術,脫硫效率高達96%,效果比石灰脫硫還要好s既節約了成本,又充分利用了資源。該公司電石渣制備脫硫劑的技術取得了國家專利,前年,該公司自備電廠已經用上了氯堿分公司的脫硫產品,最近又與另外一個電廠簽訂了相應協議。
該公司將廢水通過兩膜過濾后回收使用,基本達到了零排放。該公司下屬的寧夏西部聚氯乙烯有限公司的廢水盡管已經達標排放,但水的利用率不高。現在,技改措施正在抓緊實施當中,有機廢水已經實現了充分的循環利用,明年將可以實現無機廢水的零排放。
廢氣方,回收后的廢氯氣用于生產次氯酸鈉;電石爐煙氣采用覆膜過濾,煙塵優于國家標準排放,已經基本達到了歐盟標準。接下來,隨著產能的擴張,該公司還要在煙氣處理上做一系列的技改。目前,該公司正在做每年3萬噸密閉式電石爐凈化氣的回收,爭取把一氧化碳全部回收,盡可能做到零排放。
另外,2007年,該公司投資3300萬元裝備余熱鍋爐,用于回收電石出爐時散愕娜攘俊O衷冢新鍋爐每小時可以產生20噸的蒸汽,直接用于供熱系統,滿足生產裝置的需要,而原有生產裝置中的落后鍋爐已經全部淘汰。
為響應國家淘汰落后電石產能政策,該公司提前關停了小于年產5萬噸的電石爐,又引進了兩臺寧夏地區容量最大的全密閉式電石爐。
張玉秋認為,我國氯堿工業重心將向西部轉移,西部正成為氯堿產品的主要生產基地,另外,隨著國家節能減排政策的逐步深入,未來國內氯堿行業的調整過程將是優勝劣汰、集中度不斷提高、產業逐步升級的過程。地處西部的英力特化工只有進一步延伸和完善產業鏈,凸顯公司的成本優勢、技術優勢,特別是循環經濟優勢,才能不斷壯大公司的整體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英力特的未來目標已經明確:隨著后續項目的建設和配套工程的完善,循環經濟水平將會得到進一步提升,保證盈利能力的持續性和穩定性,從而成為機構完善、機制靈活、資源配置合理、引領循環經濟的質地優良的上市公司,做中國最具競爭力的氯堿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