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未來增長的引擎
過去的一年,是金融危機爆發后從走出衰退到走向復蘇的一年。
金融風暴發生的原&,對歐美國家來說是金融問題,但對中國來說首先是如何保持實體經濟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如果說,中國在過去利用了全球的資本、技術和市場需求發展了自己,那么,當全球經濟景氣發生重大轉折的時候,中國經濟必然要面對調整和轉折帶來的挑戰。
這一年多我們做得很好。因為中國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舉國體制,因為中國經濟總量大、需求彈性大,因為中國有令全世界都羨慕的巨大內需潛力,而我們的政策應對在于如何把巨大的內需潛力逐步釋放出來,以及拉動投資和刺激出口。兩年內投資4萬億元,正是中國政府調整宏觀政策,通過擴大投資來拉動內需的見證。政府解決消費能力不足的“政策組合拳”,不僅保持了金融穩定,而且使企業從中受惠。中國化工集團公司(以下簡稱為中國化工)在國內增長和實施國際化經營的背景下,也獲得了跨越式的增長。我們的資產總額由229.6億元增至1569億元,是成立之初的6.9倍;主營業務收入由152億元增至1226億元,是成立之初的8倍,利潤增長了10多倍。目穡中國化工在全球化工公司100強中排名第19位;在中國企業500強中名列第28位,在“化學原料及化學品制造業”中位居第1位。這只是一個例證。
在哥本哈根會議上,溫家寶總理的發言,不僅讓世界了解中國已開展的碳減排工作,還進一步向世界鄭重承諾,到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這充分證明,中國在繼續堅持發P的同時,作為負責任的大國,積極承擔和履行國際社會的責任和義務。作為企業,我們每年都要和政府簽訂節能減排的硬性指標。中國政府在哥本哈根承諾,在化工企業將變成具體的任務指標和行業努力目標。
2010年,中國政府提出了對中國經濟“調結構、上水平”的要求。為什么在全球經濟走向復蘇的時候,國內企業界普遍感到壓力呢?因為在世界競爭的格局中,我們仍然處在低端位置,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和國際領先的企業是合作、補充和學習的關系,不是簡單的競爭關系。大而不強是我們這個企業的現狀,也是我們這個行業的現狀。我們遇到了行業周期性調整、嚴重的產能過剩、剛性成本上升(例如能源、工資、環諭蹲剩┑刃磯轡侍猓所以,居安思危是后來者應有的、理性的思維模式。
重要的是,后金融危機時代,我們的定位在哪里?這次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表面上看是由金融和房地產的泡沫引發,但我認為虛擬經濟的泡沫泛濫,折射出的是實體經濟方向不明的困惑。在全球經濟失衡的背景下,充裕的資本找不到投向,創新缺乏動力和源泉。從18世紀末期開始,每一輪經濟增長的長周期都有其標志性的創新。第一波是紡織機、蒸汽機,第二波是鋼鐵、鐵路,第三波是電氣、化學、汽車,第四波是汽車、計算機,第五波是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新技術的產業化和全球化分工的日益發展,構成了全球經濟增長的動力。而在以中國為代表的“┙綣こА笨足馬力生產、在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消費主義盛行近20年后的今天,世界經濟卻虛實失衡、需求乏力,增長失去了引擎。新的、規模化的、能夠帶動廣泛就業和促進廣泛消費的經濟增長點,現在還尚未形成,但我們確信世界經濟一定會在危機后找到它新的增長源,因為人類消費┯兄瓜ⅲ而消費“乃一切經濟活動之唯一目的、唯一對象”。誰能在危機過后在更高水平上的競爭贏得主動權,關鍵在于誰能把握未來發展的趨勢與方向。
今年,中國化工把管理變革做為工作的主線,并提出向化工新材料、環境科學、生命科學這些有光明前景的領域實施戰略轉移,即以基礎化工為基礎、三大領域為方向的“3+1”戰略。當然,在一個領域形成核心能力和競爭優勢,可能需要幾十年的時間,但我們有信心!我們的信心來自向世界學習,來自中國和世界的成長的光明前景。
中國化工從借款1萬元創業到逾千億級化工企業,以及成功的走出去,證明中國本土企業能夠成長為世界之林的大樹,材料科學、環境科學、生命科學將會引領并深刻改變經濟、社會的發展,中國和中國企 將會走得更好、更遠!
努力和方向經得起檢驗
今年5月9日是中國化工集團公司(以下簡稱為中國化工)組建成立六周年紀念日。這個創立之初以“老化工、新材料”為發展定位的專業化工企業集團,不負“深化國企改革,推進國有資產優化重組”的國家使命,在國資委的領導下,堅持以發展化工新材料為主線,不斷調整產I和產品結構,力保核心主業迅速而穩健發展,擔負起引領我國化工新材料產業發展與振興的責任,取得了顯著成績。企業資產規模、銷售收入均已提前實現組建初期和中國化工“十一五”發展規劃目標。
在起點抓住未來
組建初期的中國化工并沒有站在一個可以高枕無憂的行業基礎上。中國化工科學分析發展的“短板”和優勢,結合行業發展現狀以及國家相關產業發展政策,確立了“老化工、新4料”的企業發展定位,即傳承幾代化工人的基業,既不與上游爭奪原料,又不與下游爭奪市場,而是通過技術進步形成差異化的競爭優勢,提高關鍵領域的核心競爭力。中國化工的企業發展定位以及歷時數年在集中有限資源發展有競爭優勢和發展前景業務的實踐,在行業數年的發展進程中4到科學驗證。
溫家寶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4要“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有專家指出,包括化工新材料在內的新材料是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基礎和先導,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中之重。相關企業將在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中付出長期而艱苦的努力。
其實,中國化工在起點上就已經站在行業未來發展的高度,并始終用這種高度引領發展。中國化工總經理任建新曾在2007年北京國際化工展論壇上就預言:“我認為未來20年中國高技術產業翻番的動力將主要來自于新材料。未來的20年中,中國產業的增值要從新材料的發展中實現。我們只有學會在材料上的創新,在制造產品上應用新材料,開發新功能,提高產品附加值,中國經濟實現翻番的目標才會成為可7。”
中國化工組建之初以化工新材料作為推進企業重組整7、產業優化升級的突破口和引領環節十分重要,6年的發展也為未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作為領軍化工新材料發展的中央企業,在國家“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戰略部署中,必將發揮應有作用。
全過程優化發展
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增長方式是中國化工6年發展道路的主旋律。成立至今,中國化工推出一系列重要舉措,如信息化建設、“零排放”管理、營銷體系建設、管理變革等,著力提高企<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
成立6年來,中國化工按照“十一五”規劃發展要求,本著突出主業、優化結構、集約經營的原則進行過3次大的板塊業務調整。堅持“調結構、上水平”的原則,將有限的資源向有競爭優勢和發展前景的業務集中。加大建設投資和技術改造力度,重點支持化工新材料、農用化學品、基礎化工等主業和節能減排項目,堅決防止高消耗、高污染、低水平重復建設。6年投資項目中70%集中在化工新材料業務板塊。基礎化工、農用化學品、化工裝備等也占一定比例。化工新材料和特種化學品業務板塊在中國化工業務中所占比例日益增大,已經形成主導和強勢板塊,創造利潤比例逐年提高。2008年至2009年間,外部嚴溝木濟環境致使中國化工遭遇業績下滑的困境,但其中盈利主力依然是化工新材料和特種化學品板塊。
在優化結構的進程中,本著“有進有退”原則,中國化工適時將一批缺乏市場競爭力、規模小、生產環節環保不達標產品淘汰。部分不符合主業發展的資產也予以及時劃出。面對部分行業一度出現的投資熱潮,中國化工要求下屬企業持審慎態度,嚴格論證,投資有保有減。2009年,針對行業需求變化,以及產能分布情況,兩度對年度投資計劃進行適度調整。
如今,在有機硅材料領域,中國化工成為全國第一和全球第三大有機硅生產企業,一條相對完整的有機硅上下游產業鏈正在建設完善中。在有機氟材料領域,中國化工是目前國內品種齊全、綜合實力最強、獨具特色的特種氟材料企業集團。在特種纖維和工程塑料領域,中國化工也擁有許多填補國內空白的優勢項目。中國化工通過國際并購和技術引進,掌握了碳纖維、有機硅、蛋氨酸等領域的核心技術。
“3+1”引領未來
中國化工組建與發展初期適逢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黃金期,出口與國內需求的拉動給眾多行業特別是化工行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景氣”。市場需求的旺盛帶動了企業的成長,也為大規模的化工企業重組、并購創造了條件。這一時期,中國化工抓緊時機按照戰略定位推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實施國際化戰略。2007年圍繞突出和壯大主業,新建和改擴項目增多,新增投資項目產生的利潤已占集團利潤的50%。生產經營也取得組建以來最好成績。這一年,中國化工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加快發展,成功地并購了4家海外企業,迅速在全球確立了有機硅和蛋氨酸的行業地位,并成功引進美國黑石集團6億美元的戰略投資。
眾所周知的原因,2008年~2009年,中國化工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不利的外部發展環境。冰凍雨雪、5·12地震,以及嚴重影響實體經濟的全球金融海嘯無不在中國化工的發展歷程中投下陰影。在實體經濟經受金融危機嚴峻考驗的2009年,中國化工根本不能獨善其身,業績出現下滑。
自然災害的影響無法預知和戰勝,但在金融危機面前實體經濟的脆弱,中國化工結合整體與局部作出了深刻反思。
對照國際最佳實踐,結合自身發展實際,中國化工再度調整6大業務板塊。2010年在啟動集團“十二五”規劃制定工作中,中國化工將原有6個業務板塊調整為材料科學、生命科學、環境科學加基礎化工的“3+1”主業定位。在G的更高目標指引下,中國化工將利用全球化的產業轉移的機遇和借助信息化的管理變革手段,加快進行產業結構新的調整,形成差異化和后發競爭優勢。
2010年,中國化工確立了投資重點“特區”——“3+1”業務,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產量和市場份額進入國內第一、全球第三的主導產品,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和高效益產品,節能減排和優化完s產業鏈項目,新技術產業化和產品應用開發,為新能源和高新技術領域配套的原材料產品等。
經濟大潮的風起云涌本身也是對企業發展道路和方向的檢驗,中國化工堅持正確的、科學的產業發展方向,高舉高打核心主業,堅持不懈內外兼修,調結構、轉方式,最終將努力實現成為國際一流化工企業的目標。
掌握行業發展金 匙
伴隨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企業的發展越來越依賴于知識和創新,技術創新將進一步成為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自主創新能力成為一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中國化工集團公司(以下簡稱為中國化工)自成立以來,圍繞“老化工、新材料”發展定位,一直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擺在首位,不斷加大對技術創新工作的投入,加強技術創新,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去年8月,經國務院國資委、國家科技部、中華全國總工會評價考核,中國化工被命名為國家第二批創新型企業。
夯實科技創新能力之基
中國化工是由藍星和昊華兩家大型化工企業重組而成,有著雄厚的科研基礎。目前,中國化工擁有25家國家級轉制化工科研院所,占全國化工類研發力量的70%,有1.7萬多名技術人員;已建成20多個國家級和行業技術研究中心。去年中國化工承擔和實施860項科研項目,其中863計劃、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等重點項目223項;中國化工去年申請專利380件,獲得授權專利444件,總共擁有授權專利2455件,在中央企業中繼續位居前列。中國化工在有機硅、聚碳酸酯、聚甲醛、TDI等產品的生產技術方面已形成一批擁有獨立知識產權的專有技術,這批專有技術的水平已達到或全面接近世界先進水平,為中國化工做強做大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
打造科技創新進階之梯
目前,國內許多的技術裝置和化工新材料產品仍需進口。實踐證明,通過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是快速縮短與發達國家差距的最佳途徑。
在國際化經營進程中,中國化工始終把獲取以專利為代表的知識產權作為重要條件,把專利<量和質量作為衡量收購目標技術水平和競爭地位的主要指標之一。中國化工全資收購法國安迪蘇公司填補了國內蛋氨酸生產技術的空白,并一躍成為世界上第二大蛋氨酸生產商。羅地亞有機硅生產技術在國際上處于領先地位,擁有3000多個產品、500項專利。并購羅地亞后,中國化工有機硅生產能力迅速進入全球前三名。中國化工堅持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充分利用海外并購獲得的關鍵技術和自主集成創新的技術工藝,結合國內外產業發展需求,在國內外建設和擴大諸如生物農藥、動物營養添加劑、化工新材料及特種纖維等項目,完善硅產業和加大水處理等環境保護枰低度耄提高產品附加值,提升企業競爭力。離子膜電解槽具有較高的技術含量,國際上只有少數發達國家掌握其核心的制造技術。中國化工旗下的藍星(北京)化工機械有限公司通過消化、吸收、再創新,適時開發出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離子膜電解槽——氧陰極離子膜電解槽,比普通杓電解槽節電40%左右。
中國化工穩步推進創新型企業建設,加快創新體系建設,國內企業在有機硅材料技術、有機氟材料技術、工程塑料技術、變壓吸附氣體分離成套技術、大型反滲透海水淡化成套技術等數十項在國內外居領先地位的技術。以中國化工旗下的長沙設計研究院為主要技術依托單位的“羅布泊地區鉀鹽資源開發利用研究”項目獲得杓銥萍冀步一等獎。該成果將直接服務于國家西部重點建設項目——新疆羅布泊120萬噸/年鉀肥項目,這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硫酸鉀肥生產基地。
開啟科技創新未來之門
進入國家第二批創新型企業行列,是中國化工加強科技創新、創建創新型化工企業的重要里程碑,又是一個新的起點。只有繼續加強技術創新,形成技術壁壘才能確立行業的領導地位和話語權。
在去年的工作會議上,中國化工把技術創新作為工作主線,在促進效益增長、推動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技術進步等層面進行創新實踐。同時,將以節能減排“零排放”為載體,加大技術創新帶動工藝和技術改造,優化產品結構和工藝技術路線。
航向已經確立,路在腳下延伸。深知科技興企的中國化工在未來之路上必將全方位推進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核心競爭力,為打造世界領先的化工企業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