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導輸電零電阻、零損耗,能夠省下傳統傳輸過程中浪費的8%到10%電力。這種智能電網急需的“超導線”已在滬實現自主研發,使我國成為世界苷莆沾訟羆際醯納偈幾個國家之一。這是上海交大昨天舉行的國內百米級第二代高溫超導帶材相關專家研討會透露的信息。
上海交大物理系李貽杰教授實驗室展示了這種薄膜般的“超級導體”。之所以稱其為“第二代高溫超導帶材”,因為這種帶狀線材的超導層,采用第二代“鍍膜包套”,取代第一代“貴金屬包套”,其厚度不到0.1毫米,但在同樣的橫截面積下,導電載p能力卻達普通銅導線的數百倍。更重要的是,其電阻接近于0,可為整個電網傳輸系統節能降耗近一成。按2009年全國近3萬億度的用電量計算,其節電效能可超千億度,比三峽電站全年發電量還大。
高溫超導技術被譽為21世紀最具潛力的電力技術,美國2030年智能電網目標被定為超導電力,我國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也將其列為27項前沿技術之一。作為國家能源智能電網(上海)研發中心負責人,交大電氣工程系金之儉教授正逐步將這一成果滲透到正在構建的智能電網研發總體框架中。他表示,超導帶材的無損超大載流能力,可利用有限線路空間向高密度城市群輸送電力,在效率、安全、可靠等方面優勢顯著。
“美日等國研發成功百米量級的第二代高溫超導帶材,用了近10年時間,我們自主攻關只用了3年,比原計劃提前了2年。”承擔這項863項目研發任務的李貽杰說。他領導的研發團隊預計,可在2015年掌握動態連續制備千米量級二代“超導線”的工藝能力,并將其載流能力再提高4倍以上,以滿足我國電網規劃建設的一公里超導電纜示范項目需求。
相關超導技術不僅應用于電纜,還可用于電機、變壓器、限流器等領域。贛商集團已與上海交大簽約,投入數億元支持超導技術后續研發及中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