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今天在京舉行的200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獲悉,54項上海牽頭或參與完成的獲獎科技成果中,涉及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獲獎項目有15項之多,占本市獲獎數的27.8%,節能減排正成為申城科技創新的主陣地之一。
由華東理工大學汪華林教授領銜完成的“含硫含堿廢液過程減排新技術及在化工行業中應用”項目,已深入18個省市44套化工生產裝置的“減排第一線”,近3年減少COD(化學需氧量)排放25萬噸/年,節約蒸汽20萬噸/年,減少廢醇廢堿液等排放約48萬噸,分別減少堿液消耗和苯消耗1萬噸和1.35萬噸。
由上海交通大學領銜完成的“混合式脈沖轉換渦輪增壓系統研發及在四沖程大功率柴油機上的應用”項目,為我國大功率柴油機找到了一套少“吃油”、多“干活”、少排氣的技術體系,從2006年至2008年已節油32.8萬噸,折合人民幣16.44億元。
由華東理工大學等多家單位合作完成的“稀土催化材料及在機動車尾氣凈化中應用”項目,用完全由我國自主設計、制造的凈化器,成功地為汽車剪除“黑尾巴”,讓一氧化碳、一氧化氮等T害氣體“脫胎換骨”,變成適合排入大氣的氣體。
近幾年,國家科技進步獎還為企T、工人和科普作品“度身定制”了多個體現區域創新能力的單項獎。在今天公布的獲獎榜單上,上海也首次全面豐收。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寶鋼今年共獲5項國家科技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