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行業節能減排壓力很大,國資委、工信部很著急。”5月10日,中國石油和化學聯合會(下稱“石化聯合會”)會長李勇武對記者表示,種種N象顯示,產能過剩已經在燒堿、聚氯乙烯、電石等石化行業蔓延。
李y武說,石化聯合會正配合政府部門完善《石化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指導意見》,研究制定有關行業準入條件和標準,推動政府出臺產能過剩退出和補償機制,加快淘汰落后產能。”
“石化業50%的產品供需基本平衡但偏多,20%的產品是供過于求,只有30%的產品是供不應求,而新投資的項目大多是低端產品的重復建設,過剩問題會非常嚴重。”國家發改委一b官員表示。
據李勇武介紹,為促進過剩產能退出,石化聯合會已配合b信部完成純堿、燒堿、聚氯乙烯、黃磷、電石等行業市場準入條件的制定和修訂。
產能過剩、盲目投資、重復建設是傳統石化產業發展的痼疾。
“某一個城市,兩個純堿項目相距只有十幾公里;一個省份規劃了1200萬噸甲醇項目,另一相鄰省也規劃了600萬噸的產能項目。地方政府的投資熱情高,大上項目的舉措比比皆是,往往不考慮市場需求,只顧投資建設。”石化聯合會一位人士告訴記者。
產能過剩最為顯著的特征是開工不足。根據石化聯合會統計,2009年燒堿行業裝置開工率不足70%,磷肥行業開工率在70%左右,聚氯乙烯開工率僅為54%,甲醇開工率不足40%。
盡管如此,一些行業投資仍在加速。2009年磷肥、農藥、橡膠制品、無機鹽等行業投資均超過32%,大大高于行業投資平均水平。
“新增項目大多集中在一些中西部省份,雖然對于產能過剩有所了解,但地方政府仍樂此不疲。他們的理由是,中西部資源優勢,有煤,有天然氣,還有國家支持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優惠政策。”上述石化聯合會人士說。
“工信部正在制定過剩產能政策約束機制。主要是從環保、能耗、安全、質量、投資、土地、金融、價格、稅收、工商等方面禁止落后產能進入,限制落后產能生產。發揮差別電價、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等價格機制在淘汰落后產能中的作用,抑制高消耗、高排放產品的生產。”李勇武說。
按照上述方法和原則,工信部下發的《純堿行業準入條件》、中國氮肥工業協會下發的《氮肥行業產業結構調整指導意見》便對相關生產企業布局、規模與技術裝備、節能降耗、環境保護、產品質量等做出了嚴格限制和管理。同時要求新建和擴建項目必須靠近原料資源地和消費市場。
比如,鼓勵氮肥企業將生產裝置向資源地和消費地轉移,在生態環境敏感地區和嚴重缺水地區禁止新建、擴建氮肥生產裝置;中、東部地區,西南地區不再審批新建、擴建氨堿項目,西北地區不再審批新建、擴建聯堿項目。
對于上述制度規定,有石化業內人士認為:“這些制度不具有法鈐際力,在措辭上也是"鼓勵"、"應",并不嚴厲。個別地方政府在發展的過程中,往往求功心切,打政策的"擦邊球",為產能過剩項目的發展大開方便之門。但是準入制度有勝于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