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化工行業部分產品產能過剩的局面仍不見明顯好轉。這讓不少化工企業嘆息:現在能抓到個好產品太難了,稍不留神就會落到過剩大軍中。針對這種情況,專家們提出了三種可以避免產能過剩的路線圖。
Z前在傳統化工產品領域,不少產品的市場需求接近飽和,有的甚至出現了產能過剩。因此,不少與會專家認為,在今后幾年,國內大宗化工產品領域將進入成熟期,有些產品的產能已經過剩,面臨產業升級和調整。包括純堿、氯堿、甲醇、尿素、磷肥等重消耗大宗產品,以及草甘膦等大宗Z藥產品都存在這些問題。甚至煉油業的利潤也會逐漸降低。隨著中東石化產能在2011年大增,國內乙烯的毛利率也會降低。
因此,專家們一致認為,對于一些傳統化工產品而言,今后的亮點在于延伸下游。對于氯堿行業,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副院長白頤認為,應該打破“老三樣”,發展氯化橡膠、含氯中間體等下游產品。她還認為,不僅是傳統產品,對于工程塑料、聚氨酯、氟硅材料等產品來說,也應該著力發展下游,不然就會面臨重復建設的危險。“現在國內有機硅單體產量已經很大,因此應該發展下游。有機硅企業如果只是你做6萬噸、我做6萬噸而不發展下游,是不行的。”白頤說。
相比之下,目前國內有些化工產品還沒有過剩的危險,甚至需求還比較旺盛,市場風頭正健。但與會專家提醒,這些化工產品也還存在同質化的問題,如果不拉開差距,隱患也是很大的。比如農藥。乳油、粉劑等傳統農藥劑型在環境、生態和食品安全方面日益受到詬病,應該發展的新產品是水基化制劑:主要包括水劑、懸浮劑、水乳劑、微乳劑等。這些制劑低毒、高效、安全、環保,還具有低成本、低價格な疲每噸制劑可降低成本3000~4000元。
不少專家表示,國內企業將ざ瞬品出口,由國外企業制造成高端產品之后再銷往國內的現象在化工行業時有出現,尤其是在精細化工領域和專用化學品領域。事實上,現在有很多精細化工產品前景很好,但國內的生產企業卻似乎不敢去碰。
此外,不少專家還介紹了一些市場前景好但國內發展還不成熟的精細化工產品。以高端工程塑料和改性塑料為例。據中國工程塑料工業協會秘書長鄭塏介紹,國外整車用工程塑料的含量一般為40%,而我國還未達到這個水平。另外,高速鐵路會用到尼龍墊片、軌枕墊、高強度尼龍等塑料產品。這些都為工程塑料和改性塑料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鄭塏還表示,有一些塑料產品的前景看好。比如聚甲醛,有望替代聚氯乙烯用于食品容器材料領域;還比如聚苯醚,由于出口歐洲的線纜要求無鹵阻燃,其有望替代聚氯乙烯用于該領域。另外聚苯醚還可用于印刷電路板領域。目前世界所有知名塑料企業如GE、巴斯夫、杜邦、拜耳、帝斯曼等都在中國設有工廠,但目前國內企業的高端產品生產技術還不成熟。比如聚碳酸酯,目前哪詬貌品產量雖有33萬噸,但都是由國外企業生產,迄今還沒有國內企業的該產品投產。因此,如果塑料企業想在新興市場分一杯羹,高端化將是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