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高度關注,中央三令五申,群眾深惡痛疾都無效的事,一紙倡議又有何用?
據媒體報道,發改委2月7日公布了《“十二五”節能減排全民行動實施方案》,而該方案一出臺就引發了群眾和媒體的熱烈討論。其焦點主要集T在方案倡議全國政府機構公車按牌號尾數每周少開一天,開展公務自行車試點,倡導“135”出行方案,1公里以內步行,3公里以內騎自行車,5公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上。
其實拋開關于政府機構減排的內容,該方案還有多達家庭社區、青少年、企業、學校、軍營、農村、科技、科普和媒體等九項內容。可以說涵蓋內容極廣,覆蓋面極大,內容也較好和應景。但筆者認為該節能減排方案卻遲早難逃打醬油的命運,不過只是走馬觀花的在各地游走一遍,甚至未及開展就將早早收場。
方案難以實施下去的原因很簡單,首先是其沒有強制力。雖然發改委聯合了一眾在各自領域中擁有實權的部門發了該《方案》,但聯合發文通常約束力低下確實不爭的事實,更何況《方案》并不是通知,不是規定,能否執行下去讓人懷疑。特別是公務用車這一焦點問題上,僅僅是倡議的話,很難收到實效。過去十年我們整治公車問題整了那么久,各種強制性的文件沒少發,公車卻越來越多,油錢每年上升。媒體高度關注,中央三令五申,群眾深惡痛疾都無效的事,一紙倡議又有何用?
其次是沒有考核,青少年、企業、學校、軍營、農村、科技、科普、媒體等方面,節能減排也難免流于形式。這里面學校可能還算好一點,教委直接要求某N為中小學生節能宣傳日,再隨便搞兩場講座,就算超額完成任務了。但其他的方面上,僅僅是倡議很難得到響應,也很難有量化的考核。可以相信,最后在總結時,由于無實際內容,具體操辦部門只能以一句“某某倡議也受到了群眾的熱烈響應,大家在生活中以各種實際行動來體現節能減N的精神”來帶過。
再次是某些內容傷及利益集團的重大利益,或無利可圖。《方案》N議在“全國范圍內制訂分科教科書的循環使用方案”,關于這條筆者敢說各大教育出版社就會頭一個站出來不答應。因為《方案》談及的可是中國圖書市場份額最大的一塊利益,誰會拱手出讓?而其余很多內容也是如此,要么讓人家部隊壓縮經費,要么讓公務員騎自行車,這都很難實現。更何況完全沒有利益,沒有油水可撈的事也讓人沒有動力。在基層推廣就是這樣,沒有經費撥款,沒有利益空間的純公益行為是難以持續的。
筆者認為,泛泛而談的大方案絕沒有一條細化的規定更實用。最近幾年,每次國際上召開節能減排的會議時,總會表揚中國兩句,認為我們政府強推的“限塑令”節約了大量石油,一年單個“限塑令”的效果比整個歐洲數年汽車排放的政策都有效。現實也確實如此,節能減排必須強制,就算是科普推廣我們也完全能以強制手段要求影視作品中必須加入相關宣傳。否則無約束,無效果,哪怕是發改委聯合了十七個部門精心炮制的節能減排方案,也只能僅僅成為打醬油的過客罷了。
王亞煌 中國經營網專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