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即將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第17次會議(COP17)和《京都議定書》締約國第7次會議(CMP7)前景并不樂觀,目前輿論普遍預計,《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仍將難產。尤其是在歐盟債務危機以及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之下,本次會議被認為很難兌現坎昆會議達成的綠色基金承諾。
對此,挪威駐華大使司文警告:由于各國領導人將金融危機置于其工作日程的首要地位,所以存在著將發展低碳經濟遺忘在待辦事務清單上的風險,這是一個巨大的錯誤。
11月13日,來自南非、丹麥、挪威、歐盟、巴西、意大利、東帝汶等國大使、參贊齊聚北京低碳I代論壇,展望德班會議。
第二承諾期待定
一直以來,歐盟對于進入第二承諾期的態度是:世界主要經濟體都進入減排公約,歐盟就進入第二承諾期。
歐盟駐華代表團環境參贊何海迪表示,美國并沒有簽訂《京都議定書》詼礪匏埂⑷氈競圖幽么笠裁魅繁硎靜換嶠入第二承諾期,這也代表著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最多可能達到16%的減排目標。其中歐盟將占11%。
“氣候變化需要各個主要經濟體的積極應對,國際談判必須達成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公約。”何海迪說。
不過,何海迪認為,德班會議成功與否并不完全取決于能否對進入第二承諾期達成一致。“我覺得這個目標有指向性錯誤,忽視了長遠的規劃。緊要的是德班會議能就明確的路線圖得到各方一致。達成全世界框架的時間表和期限是未來幾年的工作目標。”
目前90個國家已經制定2020年實施減排等共同的計劃,但這些計劃顯然不能達成全球氣溫升高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的目標。因此,歐盟提議,在德班會議上,量化這一不足,制訂監督檢查機制。
對于發展中國家關心的快速啟動基金的投入情況,何海迪透露,在德班會議上,歐盟將發布其之前承諾的2010~2012年扶持發展中國家的72億歐元快速啟動基金的進展情況。
國家行動不應受談判影響
不久前有報道稱,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已經創造了新的紀錄水平,說明溫室氣體的排放水平比4年前專家估計的最高情況-要高。
司文認為,目前各國領導人將經濟危機置于其工作的首位,而忽視低碳經濟是一個巨大的錯誤。
“好消息是,發展低碳經濟也是一種機遇,我們可以借此建立可持續經濟,確保能源供應,創造新的就業崗位。”司文說。
根據麥肯錫一份報告,清潔技術到2020年將擁有約2.5萬億美元的市場潛力。
司文表示,挪威歡迎中國的“十二五”規劃,“我們已經看到中國采取了一系列手段加大制訂國內氣候變化政策的力度”。
丹麥大使裴德盛也表示,盡管全球性談判缺乏進展,但不應該影響各國采取國家行動。即使未來的締約方會議不能夠締約全球性協議,丹麥也將繼續推動社會和本國的行動。
“在這點上,我看到了中國和丹麥,或者中國和歐盟之間的相似點。”裴德盛評價道。
自2012年1月1日起,丹麥將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裴德盛透露,在2012年6月的“里約+20峰會”上<盟將提交一份雄心勃勃的歐盟立場,重點將放在為2050年實現資源高效低碳的歐洲設立長期目標。此外,丹麥還將推動設立2020年能效和可再生能源的強制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