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間(2011年到2015年),中國希望單位GDP能源消耗降低16%。14日公布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完成這一目標充滿挑戰。
上述研究報告來自由清華大學氣候政策研究中心完成的《低碳發展藍皮書》。藍皮書指出,大量基礎建設投資拉動了高耗能產業的增長,中國的產業結構在“十一五”期間還未得到很好調整。中國仍處于工業化、城市化快速發展的階段,盡管出口占GDP的比例有所下降,但出口額仍處于高位,這些因素驅動著中國能源消費的增長。
此外,經過“十一五”時期的低碳發展,大量成本較低、節能效益較好的技術已經得到廣泛使用,能耗繼續下降的空間變小、節能減碳邊際成本將不斷上升。與此同時,地方政府的擴張沖動仍十分明顯,各自設定的經濟增長預期目標較高。
藍皮書認為,中國應爭取在10年左右的時間內基本實現發展方式的轉型,走上綠色、低碳發展軌道,突破國內能源環境的瓶頸性約束,自主實現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
“十二五”規劃還提出了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的設想。藍皮書認為,這比GDP能源強度下降目標更有力。2015年中國能源需求總量一方面將取決于GDP能源強度的下降幅度,另一方面也取決于GDP的年均增速。
對“十二五”規劃提出的2015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
比重為11.4%的約束性指標,藍皮書認為,中國將主要依靠發展水電完成。有望年底出臺的中國《新興能源產業發展規劃》,將引發新能源投資熱潮。報告預計,今后10年中國新能源投資累計將達5萬億元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