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由于電力需求持續增加,中電聯預計今年全國全社會用電量將高達4.7萬億度左右。如果高耗能產品產量繼續增長電價形成機制短期內無法解決,局部地區的電力緊張狀況在十二五期間是否會成為常態?
8月30日晚,中國能源網CIO韓曉平在接受《新聞縱橫》采訪時說,電荒的更本原因還是資源配置不合理,如果這種現狀不能改變,電荒將長期困擾我們。
韓曉平: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市場沒有配置資源,因為市場沒有配置資源才導致今天出現電荒。要知道全國現在的裝機容量已經接近十億千瓦,去年我國有9億6千瓦裝機容量,最大負荷也不過6.5億千瓦/今年全部負荷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突破6.5億,我們有足夠的裝機,足夠的冗余,但是仍然出現了電荒。
發電公司說他們沒有錢去買煤了,電網公司說他們也不賺錢,那么大家付的電費又在全世界不算低電費。我們付那么高的電費,我們的發電企業和生產企業都不賺錢,什么原因?我覺得是機制出了問題,機制如果不改革的話,這些企業依然會陷入到虧損,如果他們繼續虧損,他們的發電、供電能力繼續削弱,電荒就會永遠的纏繞著我們。
看來,“煤電頂牛”只是目前電荒的表象,不能不顧民生,簡單的靠上漲電價來解決。真正深層次的原因是經濟發展方式導致的“結構性電荒”。韓曉平認為,今年的電力緊張局面從另一方面來看也許是一個契機,將會倒逼改革的推進。
韓曉平:真正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是電力改革,加速能源結構的調整。其實我們知道這次缺電的一些省,像廣:、像江蘇、像浙江這些省,他們的人均GDP都已經接近1萬美金了,他們早就應該進行結構調整了,早就不應該燒這么多的煤。他們應該更多使用天然氣,所以這樣一個轉型也必須要通過缺電來推動,沒有缺電的形勢的話,這些省還會繼續使用高污染、低價格的煤炭,因為煤炭價格再漲他也:最便宜的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