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不需要花一分錢,每年就能省下一筆不小的電費支出,這種節能方式太好了。”在昨天下午召開的全市合同能源管理(臺商專場)對接會上,聽到8位“節能高手”介紹的節能降耗模式,與會的百家臺資企業負責人和代表紛紛發出贊嘆聲。 今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省里要求到2015年末,全市單位GDP能耗與2010年相比再下降18.5%,年均下降4%。從今年上半年全市節能降耗進展情況來看,全市單位GDP能耗僅下降3.1%,與年度節能降耗目標還存在較大差距。其中,作為占全市總能耗70%的工業能耗下降進展也不夠理想,上半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能耗同比僅下降5.5%。更為嚴峻的是,下半年,全市還有一批大的工業項目投產運行,這些企業盡管技術、設備、單耗等居于國內領先水平,但其產業特性仍然是單耗偏高、用能較大,在2010年沒有基數且無法抵消,因而將進一步增加我市完成年度節能降耗任務的難度。
合同能源管理是由節能中介服務機構承擔主要風險的節能新機制。中介機構為企業提供節能項目的資金、設備,包括安裝調試、維修保養等一攬子服務,然后從企業節約的能源費用中獲取利潤,而根據合同約定,若干年后全套節能設備可歸企業所有。2經信委主任卓衛明說,這種不花錢的節能中介服務,因具有零風險、零投入的優點而易于被企業接受。據了解,到7月底,我市各企業今年實施合同能源管理項目30多個,總投資超過2億元,上半年節約標煤4萬多噸,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用節能項目產生的效益來支付節能費用,規避了投資風險,對企業來說是有利無害。”參加當天對接會的臺資企業負責人紛紛表示,他們將積極引進這種不花錢的節能模式,盡快把企業的能耗降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