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國內最大的油氣巨頭中石油公布半年度業績。中石油表示,由于國內成品油升幅滯后,煉油和天然氣進口的政策性虧損大大拖累了上半嫻囊導ā0湊罩泄企業會計準則,中石油上半年實現歸屬于公司股東的凈利潤660.06億元,同比僅增長1.2%。(8月26日《京華時報》)
運營“不佳”,叫屈如約而至。中石化的“體制致油價"漲快跌慢"論”剛消停,中石油又接棒,三大石油巨頭輪番上陣,一把鼻涕一把淚地訴說,這是不是在演戲?可惜的是,“石油三兄弟”都太業余,哭窮不成,落得一身騷。把“會哭的-子有奶吃”重復使用,只會讓人懷疑這又是伸手來向“父母”要錢,或者是為下一輪漲價做鋪墊,刷新壟斷企業的丑陋系數。
相對于2010年29.4%的凈利潤增長,今年中石油交出的成績單確實遜色許多。占盡“天時地利”的石油大亨為何賺不到錢?原因必是多方面的,可能是管理不善,也可能是市場變化所致,但若說是國內石油“升幅滯后”,卻有點睜眼說瞎話了。
國內油價“漲快跌慢”的老毛病人盡皆知,而且國內油價也并不低。雖然根據發改委某負責人的說法,“石油三兄弟”似乎確實在扛著石油漲幅滯后的壓力當時,該負責人的論據看上去頗有道理。他說,自2003年以來國內油價漲幅遠遠小于國際市場漲幅,即使是在當年國際油價累計漲幅高達70%之際,國內油價經過3次上調累計漲幅也沒超過25%。但是,現在的事實是,就在一江之隔的香港,油價不僅跌的時候“反應靈敏”,價格也比大陸低,這個所謂的“漲幅滯后”難以服人。
揣摩中石油的意思,似乎這日子已經沒法過了,已經到了“不漲價不行”的地步。不僅是要漲價,最重要的是“漲幅”(注意不是敏銳度)必須跟上。不僅僅是油價,天然氣的價格也得上漲,不然虧損或許還將拉大。若要不漲價,也行,請國家給充足的補貼。橫看豎看,這份半年報,不像是業績說明,倒像是漲價通知。
其實,對于天然氣進口,國家早就飭俗愎壞牟怪。海關總署、財政部與國家稅務總局已發文明確,對進口的天然氣及液化天然氣(LNG)將執行進口環節增值稅退稅,從2011年1月1日到2020年12月1日,在進銷價格倒掛的前提下,可以全額返還進口環節增值稅。初步計算,光2010年與2011年這兩年中石油便可返還30多億元增值狻6按照目前安排的進口氣量和價格計算,到明年還可以退稅60多億元。
那中石油饉鷦諛睦锪四兀烤萃臣疲截至2010年年底,三大石油公司投資海外的油田及工程項目總計144個,投資金額累計更是高達近700億美元,約合4480億元人民幣。與高昂的海外投資數額相左的是,三大石油公司每年從海外項目中獲得的收益卻難以與投資成本劃上等號。來自中國石油大學的一份2010年報告顯示:受管理制度及國際投資環境等因素的影響,三大石油公司在海外的虧損項目達三分之二。
盡管“三分之二”虧損或許有些夸大的嫌疑,但國企海外投資的狀況確實令人不太樂觀。做賠本的買賣,是大部分企業不得不面對的現實。現在,面對“業績不佳”的結果,中石油應當全面反思,并找出有效地解決方法,無論如何不能“外面虧了,回家要”。只有正l問題所在,才能真正地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