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實現了持續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生產和生活的能源消耗也隨之迅猛增加,能源問題已經成為制約我國長期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將節能減排定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向世界承諾“到2020年我國溫室氣體在2005年的基礎上減排40%-45%”,表明了作為負責任大國對溫室氣體減排的態度,也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節能減排的決心和重視程度。
節能新技術、新產品對節能減排效果十分明顯,但需要有較大的資金投入,其實,還有一個節能減排的更直接、更廣泛的領域,不需投入,只需每位公民在生產和生活中手指尖稍微動作一下,即可“截留”大量的能源,收到良好的節能減排效果。
近日,應邀到一家機械加工企業幫助解決節能難題,很欣慰企業領導重視節能,但在車間調研過程中發現,一名機器操作工去衛生間時,居然讓幾十千瓦的機器一直處于空運轉的狀態;晚上返回途中,送我們返回的司機因疲勞在服務區休息,在休息的近20分鐘里,車子一直沒有熄火,忍不住:議司機熄火,司機不以為然連說“不用不用”,鮮有減少油耗的意識,其實,這并不是個別現象,近一段時間,單位附近的科院路修路,幾次夜晚駕車回家,總遇到因修路而造成的堵車,經常發現,在等待過程中,總有一些駕駛員不熄火,讓發動機空轉幾十分鐘,一種難以控制的隱憂襲上心頭,要知道,發動機每空轉3分鐘的耗油量可讓汽車跑1公里,若全國9000萬輛車的發動機每停車等待3分鐘,則浪費的油相當可觀,一年下來,數目驚人。許多國家對此十分重視,如在加拿大多倫多,如果有司機使汽車空轉3分鐘,將會得到130加元的罰單;在德國,法律規定,停車超過3分鐘,引擎必須熄火,否則違法。這些消耗和污染原本僅僅只要我們指尖稍稍一動就可以避免或減少,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們還無法依靠法律來處罰這些行為,但應將節約、環保意識和觀念上升為道德評價和倫理要求,引導人們自覺自動地按照高環保、低排放、資源效用最大化的方式去工作和生活。
節能減排的細節是無窮無盡的,操縱機器時減少機器空轉,停車時隨時熄火,離開辦公室或居所時熄燈并關閉空調"計算機、打印機等一切耗電設備, 外出差旅時帶上洗漱用品, 從而減少使用賓館提供的一次性用品……舉手之勞,養成指尖節能的習慣,不讓能源從你的指尖流走,積少成多,共同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諧發展。
(作者單位:山東省科學院能源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