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國內企業主要依靠增加煤炭產量、增加石油進口、通過規模擴張來提高企業的能力和擴大市場份額,因此轉變能源發展方式的道路艱難。”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長周鳳起在近日舉辦的“山西省轉型跨越發展暨世界新能源戰略高峰論壇”間隙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據悉,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這些問題主要包括: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約束強化;投資和消費關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合理等等。
是次會議上,煤礦瓦斯治理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袁亮告訴本報記者,“我國煤炭科學開采現L和中國能源結構的客觀事實決定了煤炭是主導能源,現在、將來都不可替代,而發展新能源改善我們的能源結構勢在必行。”
周鳳起表示,在“十一五”末期,國家在能源供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比如,供應能力增強了,原煤產量達到了32億噸,天然氣產量940億立方米,消費量1200億立方米。同時,能源結構調整取得成效,淘汰落后產能取得進展,到2010年底,全國累計關停7210萬千瓦機組,提前一年半實現了“十一五”關停5000萬千瓦小火電機組的任務。“十一五”期間累計關閉小煤礦9000多處,每年淘汰落后產能4.5億噸。
本報記者接觸的業內專家均表示我國能源結構轉型勢在必行。周鳳起指出,我國未來能源發展思路主要是實現“五大轉變”:一、從偏重保障供給向引導消費、科學調控轉變;二、從嚴重依賴煤炭向多元發展 色、低碳化能源轉變;三、從過度依靠國內能源向立足國內和加強國際合作并重轉變;四、從生態環境保護滯后于能源發展向生態環境保護與能源協調發展轉變;五、從資源依賴型發展模式向科技創新模式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