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靜應對電荒
就全國而言此次“電荒”缺電率僅為3%左右;其根本原因在于經濟發展速度與結構不合理,須從宏觀政策、產業布局以及煤電運長遠戰略上加強統籌規劃。
今年年初以來,我國一些地區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缺電,引起國內外廣泛關注。一些有影響力的媒體,紛紛作了報導和評論。諸如3“這次電荒是2004年以來最嚴重的一次”“中國遇到罕見電荒”“電荒歸來,這次情況更加糟糕”“中國經歷最嚴重的能源危機”等等。
對此,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專家學術委員會顧問蔣兆祖在接受《中國投資》專訪時表示,應重視目前一些地區出現的缺電現象,但務必保持清醒頭腦,冷靜面對,對其原因進行全面客觀的分析,而不應反應過度。
切勿夸大電荒
無論電力裝機規模如何擴大、增長速度如何超越,依然要鬧“電荒”,這種情況值得我們反思
《中國投資》:今年一些地區缺電形勢提前到來,引發了對“電荒”的討論,對此,您怎么看?
蔣兆祖:面對這些地區的缺電形勢,應保持清醒頭腦,有幾點需要清楚:
第一,這次一些地區缺電是在經濟增速偏快,用電高速增長的情況下引發的。今年1-4月全國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12.4%,超過“十一五”11%平均增長速度。有17個省市區用電增長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有9個省區超過15%,有4個省市超過20%。有的省17個市中有8個市超過20%。說明這次一些地區缺電是在用電高速增長情況下引發的,按這樣速度增長,必然加大資源和環境壓力,難以持續發展,需要我們冷靜反思。
第二,這次缺電的范圍和嚴重程度比2004年要小,要輕。2004年,全國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15.18%,其中第二產業用電增長16.58%,重工業用電增長17.33%,黑色金屬與有色金屬冶煉用電分別增長25.33%和17.27%,均超過全國平均用電水平。據當時國家發改委運行局公布的數據,全國有24個省區拉閘限電,缺電3000萬千瓦,其中:華東缺電1800萬千瓦、南方電網缺電500萬千瓦、華北電網缺電490萬千瓦,缺電率為6.75%。如按電監會近期公布數據,預計今年全國缺電3000萬千瓦。與2004年相比,全國缺電數量沒有增加,全國裝機容量卻增加了6億千瓦,全國的缺電率降為3%左右下降了一半以上,缺電涉及范圍和影響程度小得多,輕得多。
第三、全國裝機備用容量比重上升,火電設備年利用率下降,電力供給能力有較大潛力。2004年全國裝機容量,為主要電網最高負荷總和的1.53倍,2010年上升到1.65倍,增加12個百分點。全國火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由2004年的5991小時下降到2010年的5031小時,下降了16個百分點。2004年全⒂16個省市區火電平均利用小時超過6000小時,而2010年有16個省市區低于5000小時。說明從全國裝機容量利用率來看,電力供給能力有較大潛力。
以上情況告訴我們,從全國看,“十一五”裝機容量平均增長達到13.2%,平均每年新增裝機近9000萬千瓦,相當于一年增加一個英國的現有裝機容量,這樣的速度是史無前例的,無論電力裝機規模如何擴大,增y速度如何超越,依然要鬧“電荒”,難道不值得我們反思嗎?
雖然一些地區缺電確實比較嚴重,但就全國而言,這次“電荒”,缺電率僅為3%左右,所謂的“罕見‘電荒’”“這次情況更加糟糕”“中國經歷最嚴重的能源危機”等等,都要冷靜面對,不宜反應過度,更不要不加分析地人云亦云,要警惕有人有意夸大缺電影響。
電荒主因
經濟發展速度與結構
歷史事實充分說明電力供應緊張與否,根本原因首先取決于經濟發展速度快慢,這次一些地區缺電,也毫無例外是同樣原因引發的
《中國投資》:那么您分析缺電的原因有哪些?
蔣兆祖:歷史經驗和現實情況告訴我們,電力供應緊張與否,首先決定于經濟發展速度。1990-2000年我國經濟運行共進行過3次宏觀調控,調控都是針對經濟增長速p超過了11%引發的嚴重通貨膨脹和煤電運緊張。2004年的全國大面積缺電,也是由于電力供應增長難以滿足經濟發展用電需要引發的。今年一些地區缺電首先也是由于經濟發展速度偏快,電力供應增長跟不上經濟發展用電需求。特別高耗能產業高速增長。正如前面所述,1-4月全國平均用電p長12.4%,但有17個省市區超過全國平均水平,有9個省市超過15%。
p說明經濟增長加快了,電力供應就緊張。歷史經驗也告訴我們,經濟增長速度放緩了,電力供需矛盾就緩和。如1998年我國由于受亞洲金融危機影響,經濟增長速度由1995年的10.9%下降到7.8%,相應用電增長速度由1995年的8.2%下降到1998年的2.8%,電力需求市場萎縮,全國有9個省區出p負增長,部分電力企業出現虧損。又如2009年受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經濟發展速度由2007年的14.2%,下降到9.1%,用電增長速度由2007年的14.4%下降到7.2%,下降了一半,電力供需矛盾趨向緩和,而且有14個省市區低于全國平均增長水平。歷史事實充分說明電力供應緊張與否,根本原因p先取決于經濟發展速度快慢,這次一些地區缺電,也毫無例外是同樣原因引發的。
其次,電力供應緊張與否,還取決于經濟結構是否合理。特別落后高耗能產業發展能否有效制止。
從我國國內生產總值一、二、三產業構成看,多年來我國第二產業比重一直高于第三產業,而世界發達國家工業化達到一定程度后,第三產業比重都高于第二產業。2010年我國人均GDP已達到4000多美元,第二產業比重仍高達46.85%,高于第三產業3.9個百分點,而發達國家人均GDP達到4000美元時,第三產業比重最低日本達到49%,最高是美國達到65%,平均在50%以上。
根據我國2005-2010年年統計數據分析,我國單位GDP平均電耗,第二產業為第三產業的6.45倍。如以2010年為例,第三產業和第二產業比重各增減一個百分點,一年可少用電550億千瓦時,節省原煤2300萬噸,用電增長速度可下降1.3個T分點。特別是第二產業中高耗能產業增長過快,必將導致產業結構失衡,加劇電力供需矛盾。“十一五”期間,主要的高耗能產品如粗鋼、原鋁、水泥、乙烯、燒堿、鐵合金、電石等平均增長速度都超過兩位數。
我國能源結構與電源結構中煤和煤電比重過大,一直處于高位不降。2010年煤炭在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比重為70.9%,1978年為70.7%,32年時e反上升了0.2個百分點。電源結構中煤電裝機容量和發電量比重,2010年分別為77.4%和80.8%,1980年分別為64.2%和80.6%,30年時間比重不降反升。實踐證明,象中國這樣的大國,缺油少氣,要想在較短時期內使能源結構與電源結構有較大變化是很困難的,任務十分艱巨。特別是經濟增長速度加快了,因水電、核電建設周期長,難以適應用電快速增長需求,只好多上煤電,加快煤電發展速度,以應急需,這就是30年來煤電在電源結構中反升不降主要原因,對這一點也必須要有清楚認識,這是我們面臨的實際問題,必須從長期規劃中采取切實措施逐步解決。
再次,氣候變化異常,加劇了電力供需矛盾。一是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民生P電要求也相應提高。特別是夏季高溫時,空調負荷猛增,加劇了高峰用電供需矛盾。如2003年7、8月間,華東、華中、華南等大部分地區出現了歷史罕見的高溫氣候,如上海遭遇了60年來罕見持續高溫天氣,空調負荷超過了600萬千瓦,約占最大負荷40%;浙江打破了50年來歷史記錄,全省P溫負荷達400萬千瓦左右。據電監會和國家電網公司分析,今年可能出現類似情況。二是,由于天氣持續干旱,造成水電站水庫來水減少,不少水電站出力大幅下降,加劇了電力供需矛盾。據國家氣象局統計數據,今年1-5月10日長江中游地區降水量持續偏少,湖北、湖南、江西3省平均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少52.3%,為近50年來同期最少,直接影響這些省水電站出力大幅下降,水電比重大的省,影響更大。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不管是抗旱和排澇,都要增加用電需求,加重電力供需矛盾。特別是今年天氣異常,6月初以來,長江中下游5個省降水量比歷史同期偏多3-5成,一些地遭嚴重洪澇災害,這種旱澇急轉情況,實在少見,使預防工作措手不及。
此外,電力監管不到位,電網管理體制高度壟斷成為缺電原因之一。一是煤電價格體制改革不協調,市場煤價格上揚較快,使發電企業虧損加重,有的甚至停機不發。有的省因缺煤停機容量達480萬千瓦,占火電裝機容量一半以上。二是用電市場監管缺失,使落后的高耗能企業死灰復燃;三是火電設備檢修計劃安排失常,出現有的缺電地區1400多萬千瓦火電裝機有一半停運檢修,加大了電力缺口;四是電網管理體制高度集中,權力過大,憑領導者個人意志決策的傳統方法成為推行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程序的阻力,導致有的地區500千伏輸電工程早該上的不能上,未經專家論證,爭議較大的輸電工程硬要上,還給決策部門施加壓力,結果是延誤了輸電通道建設,再加上電源無序建設,出現了媒體上宣傳的“西邊窩電,東邊缺電”局面。
“十二五”規劃,強調“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我認為,不講科學的硬發展就沒有道理,還可能帶來諸多弊端,希望決策部門,要保持清醒頭腦,慎之又慎。出現O上這些情況,很多是人為因素造成的,其經驗教訓需要認真總結。
輸O不能根本解決電荒
電力需求和余缺,只能立足于國內在一定區域范圍內調劑,不可能依賴大量進口和出口
《中國投資》:有觀點認為,這次“電荒”主要原因是長期以來我國采用自我平衡為主的電力發展方式造成的,您怎么看?
蔣兆祖:這顯然不符合電力工業發展的歷史事實。其實這是國家電網公司近幾年在向上匯報或通過主流媒體一直向外宣傳的基本觀點。其實質就是要為建設交流特高壓電網開路,找“理論”依據。多年前,國家電網公司領導曾在一篇公開發表的文章中就宣傳:“煤電l的緊張,究其根源,則是追求局部區域就地平衡的電力發展方式引起的。”今年1月國家電網公司在一份“關于加快特高壓電網的匯報”材料中明確提出:“加快建設特高壓電網,是轉變電力發展方式的關鍵所在”。
電力工業發展有其自身特點:一是發供用同時完成,而且必須保持隨時平衡,以確保供電安全;二是由于技術和經濟原因的制約,電力產供銷只能在電網所及范圍內完成;三是產品是無形的,無法大規模儲存,不可能象其他產品如鋼鐵、石油、煤炭那樣可在全國范圍內調運;四是電力需求和余缺,只能立足于國內在一定區域范圍內調劑,不可能依賴大量進口和出口。基于以上特點,理論和實踐告訴我們,研究電力工業特別是電力煌撤⒄故保必須加強調查研究,做好區域電力、電量市場供需平衡,這是科學管理和科學規劃電網、優化能源資源配置的基礎。這與憑企業領導和政府主管部門主管領導個人意志進行資源配置有本質區別。至于造成電力供應緊張或煤電運緊張的根本原因,我在前面已經作了分析,首先取決瘓濟增長速度和經濟結構、能源結構、電源結構是否合理。這只有通過國家宏觀規劃和調控逐步解決。決不是因為電力地區平衡造成的。特別需要指出的,把加快建設特高壓電網作為轉變電力發展方式的關鍵是不符合“十二五”規劃提出的:“調整優化能源結構,構建安全、穩定、經濟、喚嗟南執能源產業體系”要求。因為按國家電網公司提出目標,就是要用交流特高壓將“三西”煤電,輸送到“三華”電網,重點是華東、華中電網。我們有的媒體,把用交流特高壓輸電宣傳為煤從“天上走”,其實這既不是特高壓新發明,也不是特高壓創新,對輸電稍有常識的人,都知徊煌電壓等級500千伏、220千伏等架空輸電線,煤電都是從天上走的。既然特高壓輸送的也是煤電,沒有質的變化。我認為,一,它無助于優化能源結構和電源結構。二,它無助于節能減排,因為,“三西”建火電站,只能用空冷機組,發電和輸電要多消耗能源,多排放二氧化碳。三,它恢于改善產煤地區環境和生態,實際上加重了產煤地區資源和環境特別是水資源壓力,得益的是經濟發達用電地區。四,實踐證明輸電并不能根本解決電力供應緊張問題。2004年全國缺電,用電大省和產煤大省一起陷入缺電,如產煤大省山西、內蒙、寧夏、貴州都嚴重缺電。甚至有的建在豢蟾澆電站因缺煤發不了電。安徽是煤電輸出省,今年缺電250萬千瓦,缺煤800萬噸,已由煤炭輸出省轉為調入省,由電力輸出省變為缺電省。貴州省也同時鬧煤荒電荒,煤電市場出現了新的變化。據華東電網公司預計,今年迎峰度夏期間全網用電最高負荷達1.9億千瓦,比去年同期要增加2460萬千瓦。至少要用5條同桿雙回交流特高壓輸電線同時建成送電才能解決。是否可能,請看2009年12月國家電網公司在給國家能源局一封復函中說:“華東地區土地資源稀缺,征地拆遷等綜合費用高,上海地區征地拆遷費用占到線路投資的一半。在華東經濟發達地區占用4-5個輸電通道癰本不可能實現。”國家電網公司如果將加快建設交流特高壓電網,作為轉變電力發展方式的關鍵那是開錯了藥方。我國幅員遼闊,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用電結構與電源結構存在很大差異,東西南北氣候變化異常,加上管理水平高低差異,造成一些地區缺電,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觀的又鞴鄣模把缺電原因簡單歸結為以省自我平衡發展方式引起的,無論從理論和實踐上都缺乏科學依據。
煤電運統籌規劃解決電荒
要解決我國煤電運緊張不斷出現的問題,須從宏觀政策、產業布局以及煤電運長遠戰略上加強統籌規劃
《中國投資》:您認為緩解我國煤電運緊張應采取哪些措施?
蔣兆祖:要切實轉變我國電力發展方式和解決我國煤電運緊張不斷出現的問題,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從宏觀政策、產業布局以及煤電運長遠戰略上加強統籌規劃,全面協調,做到可持續發展。具體有幾個建議:
第一,適度放緩經濟增長速度,防止各地片面追求GDP增長,使能源和電力需求失控、全面實行資源利用總量控制成為一句空話。溫總理在今年3月答中外記者時,諄諄告誡我們:“要徹底轉變唯GDP的觀念。”歷史經驗值得注意,要緩解能源、電力總需求,首要的是適度調控經濟增長速度,因為它是國家宏觀調控首要指標。我國“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的GDP增長速度為7%,實際上大多數地方安排不考慮客觀條件,都層層加碼,將導致能源與電力需求失控,必然加劇能源、電力供應和環境壓力。2004年全國嚴重缺電和今年一些地區缺電都是由于經濟發展偏快,能源、電力供應跟不上引發的,難以落實總量控制目標。
第二,堅決貫徹落實“十二五”規劃提出的“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基本要求。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力度,需要全國O下統一認識,要有緊迫感:一是要抓一、二、三產業結構調整,各地要把降低第二產業提高第三產業比重作為重點。二是要抓第二產業內部結構調整,重點是要抑制高耗能產業過快增長,盡管淘汰落后產能難度在加大,國家還是要下決心象淘汰小火電、小煤礦那樣采取斷然措施,限期淘汰O再不能一面花大量投資加大新能源和節能減排,另一方面卻為了局部利益,依然在大量浪費能源,浪費人力、物力和財力。據有關專家對多年統計數據研究分析,如果上述兩方面結構調整能到位,以2010年為例,如三產與二產比重各升降一個百分點,每年可減少電力消費550億千瓦時,發展速度可降低1.3個百分點,可減少能源消耗5000萬-7000萬噸標煤。
第三,加大產業布局調整力度,減少東部地區能源、電力需求。從長遠看,為了緩解我國東部地區能源、電力供需矛盾,將一些能耗較高的產業,在水資源、生態環境許可條件下盡量安排在西部,這對于減輕東部地區能源、電力消耗、合理調控長距離西電東送規模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第四,在調整優化能源結構,構建安全、穩定、經濟、清潔的現代能<產業體系前提下,積極推進電力發展方式轉變,特別是電源結構的調整,但對其長期性、艱巨性要有清醒認識。煤炭是我國基礎能源,今后相當長時期內在能源結構中仍將占主導地位。我國30年來實踐證明,煤炭在一次能源和電源結構中比重不降反升。美國1969年電源結構中煤電比重為48.45%,2008年煤電比重為49.09%,經過37年的努力,雖然油電、氣電和核電比重高達40%以上,但煤電比重反而略有上升,這說明調整電源結構將是一個長期、艱巨的任務。我國目前水電、核電、風電比重只占19.2%,今后再生能源雖有較快發展,煤電仍將占主導地位。
我認為,在今后加大開發利用非化石能源同時,絲毫不能放松化石能源的清潔高效開發利用。
首先,非化石能源應科學、有序、有效地發展,要遵循自然規律、經濟規律,講求經濟效益。水電、風電、太陽能等非化石能源受自然條件、資源條件、技術經濟條件、生態環境限制,發展利用要高度正視各自特點。今后水電開發重點,主要集中在川、滇、藏3個省區。但該地區多系地震高發區和地質災害多發區,生態環境脆弱,而且多是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十二五”規劃要求,在做好生態保護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積極發展。對開發利用增加的難度,要有充分估計。
“十二五”規劃要求,“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高效發展核電。”為了吸取日本福島核電站核泄漏事故的經驗教訓,溫總理對我國發展核電問題已作了統一部署。我認為,原來設想2020年前建設規模過大、建設布局不盡合理,不少項目廠址靠近N口較多城市,發展速度也要求過快。建議在堅持安全第一、質量第一的原則下進行調整。風能、太陽能利用多是分布式的,宜有重點優先開發利用靠近市場需要的資源,國家要采取必要的扶持政策。但要防止“重數量,輕質量”“重規模,輕效益”“重建設,輕管理”的傾向,努力提高投N效果和降低發電成本。
其次,絲毫不能放松非化石能源的清潔高效利用。到2020年,我國非化石能源在能源結構中比重仍將占85%,煤炭仍將占主導地位。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對我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具有重要意義。近幾年來,我國在潔凈煤研究利用有了長足進步,國家應作為重點,加大潔凈煤技術研究和開發利用力度,在總結已有經驗教訓基礎上,組織產、學、研有關力量,有重點、有目標地進行攻關,取得突破,為推廣應用奠定科學可靠基礎。
天然氣是清潔、優質能源,應把天然氣作為我國未來非化石能源發展重點。據有關部門和業內專家預測,我國天然氣資源有很大潛力,前景看好,國內產量在2010年900多億立方米基礎上上升到2015年、2020年、2030年的1500億、2000億、2500億-3000億立方米N只要方針明確,措施得力,能落到實處,有可能達到上述目標。同時要積極進口國外天然氣,這能彌補我國能源缺口,提高能源供應質量,大幅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改善環境,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第五,加強煤電運綜合研究,統籌規劃,協調發展。一是根據我國“西煤東送,北煤南運”的大格局,應重點強化“三西”地區煤炭鐵路外運通道。除了加快山西1南部通道、蒙西至唐山、邢臺到黃驊某通道外,應加快蒙西、陜西等煤炭到“兩湖”地區的縱向通道,以緩解該地區煤炭增長需求。同時要提高外輸煤炭洗選比重,提高煤炭質量,減輕運輸壓力。二是在華東、華中地區建設煤炭應急儲備基地。同時要提高缺煤省區用煤大戶煤炭儲備能力,1別是要擴大大型骨干火電站的儲煤能力,作為企業應承擔的社會責任。三是積極推進煤炭流通領域改革,要加快現代煤炭物流產業發展,鼓勵煤炭與電廠等用煤大戶直接簽訂戰略性長期供煤協議。要組織有關方面力量,深入調查研究,取消流通領域不合理收費,加強監管,以降低煤炭運輸1本,有利于降低煤價。四是堅持輸煤輸電并舉輸煤為主的方針,要高度重視現代電網的安全。合理的電網結構是電網安全穩定的基礎,要堅持我國經過長期安全運行以區域電網為基礎的分層、分區,分散外接電源的三分結構,控制同步電網的規模,合理配置電源,加強電源與電網協調發展1跨區長距離輸電,宜用直流方式輸電,發揮其輸送容量大、投資省、較安全的優勢,同時要研究煤炭調出省資源補償政策。
第六,加強電力需求側管理責任制。國家要采取以經濟手段為主,行政手段為輔,抑制不合理電力需求,實現電力資源消費優化配置。對國家嚴格禁止電耗高污染企業,國家應運用高稅率、高電價等經濟手段抑制這些企業發展,并明確T定,地方政府無權減免。作為管理用電的供電部門應盡責按國家規定市場準入條件不予供電。
第七,努力推進電力體制市場化改革,特別是電網管理體制改革。堅決貫徹落實“十二五”規劃提出的“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穩步開展輸配電分開試點”以及“積極推進電價改革,推行大用戶電力直接交易和競價上網試點,完善輸配電價形成機制,改革銷售電價分t結構。積極推行居民用電階梯價格制度”要求,國務院要責成有關部門,加強調查研究,提出具體推行方案,把改革工作落到實處。
電網規模過度擴張,必將進一步強化已高度集中的電網壟斷體制。正如有的專家所說:“中國的電網公司至今沒有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少數大型央企,垂直一體化的堅強領導體系更象是政府的一個強勢機構,各省級電力公司就G中央政府的派出機構。”近幾年來電力體制改革停滯不前,一個重要原因與目前電網企業權力過于集中、過大有關。憑領導者個人意志決策的傳統方法,缺乏有效監督,成為推行電力體制深化改革和科學民主決策的重大阻力。據媒體報導,今年4月下旬,國家電網公司未經國務院授權和國務院并未廢止2002年5號文件情況下,擅自改變西北、華東、東北、華中四大區域電網公司職能定位,削弱區域電網公司功能,強化國網公司壟斷體制,引起了公眾對決策部門的疑惑。建議,遵照國務院2002年5號文件確定的電力體制改革方案,結合“十二五”規劃,下決心積極推進電網管理裰聘母錚以防止權力過于集中可能帶來的種種弊端和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