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建筑節能,許多人往往會著眼于某幢樓用了多少項節能新技術,實現了多少節能百分比。在全國節能減排的推動下,國內涌現了不少匯集世界上最新建筑節能技術的“節能建筑”、“零能耗建筑”。日前,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江億在《中國工程科學》雜志上發表題為《我國建筑節能戰略研究》的文章,他指出,這些“節能建筑”實際的能耗往往都高于同功能的一般建筑,室內環境與舒適度有時還“有所不及”。江億-士不止一次表達的這一觀點,可能對部分熱衷于引進發達國家建筑節能技術的人們是一個適時的提醒。
西方建筑“全面掌控”能耗高
“我們現在引進的西方節能技術,是服務于西方建筑‘全面掌控’的理念之下,它可能使西方建筑的實際能耗出現大幅度降低,但其能耗的絕對值仍高于我國目前大多數同功能建筑的實際運行能耗。”江億在文中說到。
所謂“全面掌控”,其實是西方建筑的一種“機械論”思想。西方建筑對室內的通風、溫濕度、照明度等進行全面調控,追求與室外環境的高度隔絕,以避免室外環境對室內的影響,其結果就是以巨大的能源消耗為代價獲取了一定程度的“舒適空間”。
而東方建筑則延續“天人合浴鋇奈幕理念,盡可能依靠自然條件營造室內環境,只是當自然環境實在不能滿足使用者需求時,才通過主動的手段(如采暖、空調和照明)進行適當的改善。可見中西方在營造人類活動室內空間的理念有著根本不同,這一本質區別導致中西方建筑在相同單位面積下接近10倍的人均建筑能圓畋稹
江億認為,在引進西方技術的同時,不可忘記我國的建筑“土壤”。和歐美的蘊寤蛩體別墅相比,我國住宅廣泛采用多層建筑,其體型系數遠小于歐美,傳熱損失和冷風滲透量都相對較小;另外我國公共建筑大多可以開窗通風并利用自然采光;“人走關燈關空調”仍是大多數人使用建筑器具的方式……這就使目前大多數建筑還處于運行能耗相對較低的狀態。
如果非要引進西方的節能手段,首先建筑得按“全面掌控”的格局調整一遍,實則是先增加了能耗,再考慮減下來,這過程中難免出現“血型不符”。
為節能犧牲了室內舒適度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國內許多新建公共建筑承襲了西方“現代化”的建筑理念,出現了高能耗的趨勢。
面對這種高能耗的狀態,大多數運行者選擇縮短空調開啟時間、降中路緦可踔鐐S瞇路緇,取消末端再熱等方式應對。這樣做確實可以使實際建筑能耗有所降低,但不可避免的,會降低空氣質量,惡化室內環境,有些建筑還出現了過冷過熱的“建筑綜合征”。實際上通過改善運行方式,許多室內不舒適的問題可以解決,但在高額的能源消耗與一定的室內志潮г怪間,大多數大樓的運行管理者選擇了后者。這也反映出在能源費用負擔與室內環境服務質量上大多數國人的態度。
據悉,我國目前城市建筑能耗相對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大多數公共建筑尚屬于低能耗的“一般性公共建筑”階段。目前僅10億總人口的發達國家使用了全球總能源的18%作為建筑的日常運行能耗,而其他57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其建筑運行能耗p不到全球總能耗的13%。如果完全按照西方模式去為這57億人口營造同樣的室內環境,則僅人類居住的建筑運行就需要消耗相當于目前1.2個地球可提供的能源。
顯然,無論從可提供的能源總量還是可能的環境容量看,地球都不能支撐起目前西方營造室內環境的模式。
既然我們在能源消耗和服務質量上選擇了降低服務質量而優先節能,那么為什么不能繼續堅持從“天人合一”的方式出發來設計建造我們的建筑及環境控制系統,從而在更低的能耗水平上獲取相O更好的室內環境與服務質量呢?“這應該是我國今后嘗試和發展的建筑節能新路,這個嘗試也將成為全球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進程的最好示范。”江億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