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除煤炭外,資源貧乏,但也不是無路可走。確保傳統能源的供應,對德國來說不算難事。大不了,可以依靠國內儲量豐富的煤炭,或者,可以從天然氣儲量第一的俄羅斯進口天然氣。然而,回歸傳統能源會帶來許多問題,最主要的一點是環境污染的代價。而這是德國所不能接受的。因此,德國是世界上最早把發展可再生能源列為能源國策的國家之一。不僅如此。德國也是推動全球發展可再生能源的主要力量之一。德國外長在文B中敦促各國在世界范圍內共同把握可再生能源的全球性發展提供的機遇,并愿意從資金上、技術上支持利用太陽能、風能的國家。這表現出了這個國家先進的環保理念——環保不是一個國家的事情,而是全人類的事情。在當下,人類社會確實非常需要這種“國際主義精神”。
從文章中可以看出,在發展可再生能源中,德國把安全放在首位。在這一點,德國容不得半點含糊。今年5月30日一早,德國各大媒體在顯著位置刊發一則消息———德國將在2022年前關閉所有核電站。日本福島核泄漏事故讓德國能源政策發生了重大轉變。據說前一天,就是29日深夜,德國總理辦公室燈火通明,包括總理默克爾在內的領導人和各級高官一直在緊張討論有關核能發展的未來。結束長達12小時的討論后,政府終于出了決定。德國的核電工業將走入歷史。據了解,關閉核反應堆所帶來的電力短缺將需向其他替代能源領域投入至少1500億歐元來彌補。但為了安全,德國還是“壯士斷腕”了。
德國的能源政策對中國有很大的啟示。
中國地大但物不博,在能源需求E面,和德國一樣,如饑似渴。中國同樣把發展可再生能源放在了重要位置,但態度上顯然并不十分堅決,措施上也不十分到位——比如,巨大的國家財政投資,至今也并沒有投向新能源,而仍是傳統能源。新能源企業也顯然不如居壟斷地位的石油、煤炭企業受政府青睞。今天的報道中也提E了,“十二五”期間,雖然煤炭在中國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將由目前的70%下降到63%,但煤炭主體能源的地位并未改變,而且由于煤化工如火如荼的發展,煤炭反而一躍成為主角,絲毫沒有退居二線的意思。雖然業內專家在不停地呼吁要重視大規模發展煤化工所帶來的環保壓力,但我們E看到一個個投資巨大的煤化工項目在斷流頻現的黃河兩岸爭水。
而最讓人擔心的,還是能源發展中的安全問題。中國有一種強大的爭“第一”的沖動,產能要第一、速度要第一,別人敢上的我們敢上,別人不敢上的我們也敢上。連綿不斷的重大礦難事故早已讓人麻木不仁,就是慘烈的“7·23”甬溫線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也擋不住通車速度。不知有沒有人算過,中國在發展過程中所付出的安全代價,能不能也拿個“第一”?現在德國因為安全而放棄了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的核能,中國卻堅持要搞下去。我們在敬佩決策者勇氣的同時,也要誠懇而堅決地提醒一句:一定要注意安全啊,一旦出事,那可比“7·23”事故還要慘烈啊!
能源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動力。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國家的能源政策,也就是這個國家的可持續發展政策。這位德國高官的文章,值得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