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十二五”時期,我國仍將處于工業化和城鎮化加快發展的階段,面臨的資源和環境形勢將更加嚴峻。資源條件和環境約束,決定我國必須探索出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可持續發展道路。采用高效、環保的先進技術,對資源開采及生產過程中主料、輔料、伴生料和再生資源進行l合利用,既可緩解資源匱乏和短缺問題,又可解決環境污染問題,可謂一舉多得。
l期“中央電視臺 經濟日報聯席評論”關注話題——《進一步提升資源綜合利用水平》。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各項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與此同時,我們也付出了資源和環境的代價。“十二五”時期,我國仍將處于工業化和城鎮化加快發展的階段,面臨的資源和環境形勢將更加嚴峻,開展資源綜合利用是解決在我國可持續發展中合理利用資源和防4污染這兩個核心問題的根本途徑,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措施。
資源條件和環境約束決定我國不可能走西方國家工業化的發展路徑,必須探索出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可持續發展道路。采用高效、環保的先進技術對資源開采、生產過程中主料、輔料、伴生料和再生資源進行綜合利用,既可緩解資源匱乏和短缺問題,又可解決環境污染問題,可謂一舉多得。
資源綜合利用主要包括3個方面。一是對礦產資源開采過程中的共生、伴生礦進行綜合開發和合理利用;二是對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渣、廢水(廢液)、廢氣、余熱、余壓等進行回收和合理利用;三是對社會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廢棄物進行回收和再生利用。
近年來,在國家一系列鼓勵政策的引導下,我國資源綜合利用取得了顯著成效。據統計,“十一五”時期,我國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量從2005年7.7億噸增加到2010年的15.2億噸,綜合利用率由55.8%提升至69%。截至2010年,我國煤矸石、粉煤灰、鋼鐵渣、尾礦、工業副產品石膏的綜合利用量分別達到4億噸、3億噸、1.8億噸、1.7億噸和0.5億噸,再生資源的回收利用量達到1.4億噸。工業固體廢物基本實現了由“以儲為主”向“以用為主”的轉變。隨著科學技術的創新和提升,我國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也有了很大突破,開發了一批大用量、低成本、經濟效益好的綜合利用技術與裝備。與此同時,資源綜合利用途徑也不斷拓寬,粉煤灰、煤矸石、脫硫石膏等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正在向高附加值方向發展。資源綜合利用已暈許多企業調整結構、改善環境、增加就業和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重要手段。
比裕煤炭在生產、加工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煤矸石,對于這種含碳低、堅硬的黑色巖石,過去人們往往棄之不用。目前,我國僅國有煤礦就有煤矸石山1500余座,堆積量達30億噸,約占我國工業固體廢棄物排放量40%以上。煤矸石的大量堆存占用土地,污染環境,浪費能源,給生態環境帶來了負面影響。
然而,如果換個思路,煤矸石就可以變廢為寶。煤矸石可用于發電、生私ㄖ材料、生產肥料、制備化工原料等,綜合利用效益可觀。目前,美國、英國、德國等國煤矸石總體利用率已達90%以上。我國富煤、少油、貧氣,是世界第一大煤炭生產國和消費國,是以煤炭為主要能源的少數國家之一。在我國歷年一次能源生產和消費構成中,煤炭所占比例高達三分之二,煤矸石綜合利用的前景非常廣闊。
盡管中國資源綜合利用產業發展前景看好,必須清醒看到,未來在大宗工業固廢資源化利用、工業廢氣和廢水、典型生物質廢物資源化利用,以及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等領域,我們仍面臨一系列挑戰。為提升我國資源綜合利用水平,推動資源的高效、合理利用,仍需要加強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堅持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基本國策,遵循政府推動、市場引導、企業主體、自主創新、因地制宜、重點突破的方針 加快科技創新,推廣先進適用技術,要堅持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方針,選擇環境影響嚴重、產生量大的廢棄資源,組織技術攻關,大力推廣先進適用技術,鼓勵前沿技術的研發創新。
二是要堅持宏觀調控與市場機制相結合,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逐步完善資源綜合利用有關法規標準和政策體系,建設有利于促進資源綜合利用的長效機制。
三是要堅持重點突破和全面推進相結合,依據資源稟賦和產業構成,積極推進成熟技術的產業P發展,形成資源綜合利用產業集群,探索和完善我國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四是資源P合利用涉及面廣,應廣泛開展資源綜合利用宣傳活動,不斷提高全民的資源憂患意識、節約意識和責任意識,引導全社會樹立正確的消費觀,鼓勵使用資源綜合利用產品,減少一次性產品的使用,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
“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面對日趨強化的資源環境約束,必須增強危機意識,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以節能減排為重點,健全激勵與約束機制,加快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提高生態文明水平。因此,必須進一步加大資源綜合利用的力度和范圍,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廢棄物排放,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本文執筆:黃曉芳 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經濟信息聯播》欄目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