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重的電荒再次襲擊中國。與2004年用電需求高于發電能力不同,此次電荒則是在用電需求環比下降的過程中,全國大約有2.8億千瓦的火電裝機伊看τ諳兄米刺下發生的。因此,輿論將電荒原因無一例外地指向發改委電價管制制度,市場煤價過高導致企業發電越多越虧損,發電廠被迫減少發電。
事實上,電荒是一系列體制與政策的反映,而不僅僅因為價格管制。首先,出現電荒的地區多在長江以南,根據中國始自1999年的“西電東送”戰略,政府鼓勵水資源和煤炭資源集中的西南、西北和山西、陜西和內蒙西部的“三西”地區就地發電,輸往經濟相對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東部電力投資受到嚴格控制。但今年湖南湖北等地發生大旱導致水電供應減少,連本地需求都無法滿足,更別說向東部輸送。而在東北、西北和蒙西,則出現電力過剩找不到買家的“窩電”現象,這些都是“西電東送”戰略帶來奈侍狻
其次,當發改委近期被迫調高了部分省份的上網電價后,那些沒有允許漲價的那,就會以停機檢修等理由減少電力供應制造電荒,施加壓力以調高價格。其三,近些年發電企業投資規模膨脹,債務壓力過大,發電持續虧損,窟窿就會更大,這是他們不愿也不能承受的。而且,由于貨幣政策持續緊縮,發電企業也不愿意墊付更多的資金儲存電煤。其四,嚴格的節能減目己巳謾拔韉綞送”出現新的難題,西部把電賣給東部但能耗卻留在了西部,這導致西部地區政府為了政績考核,不愿意繼續向東部輸送電力,而東部電力投資因受到抑制無法自足。更重要的是,西部火電裝機參數普遍低于東部發達地區,低效率、高污染,并不利于環保,也促使政府干預牡繅月足節能考核。
造成電荒的直接原因無疑是價格管制,發改委控制了電價但放開拿杭郟這是一種奇怪的組合,或許是改革進程中止的產物。這意味著“電網分離”改革是一個半拉子工程,打破廠網全壟斷格局的目的是為了刺激競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但改革的結局是,出現一個全壟斷的電網、半壟斷的電廠以及市場化的煤炭市場,由于煤炭自由定價且實現價格聯盟南嗟庇諶壟斷。最終,發電企業被上(發改委與電網)下(煤炭聯盟)游夾在中間,受到電網壟斷(管制價格)與煤炭壟斷(市場價格)雙重壓迫。發電企業的博弈能力只有利用半壟斷地位減少供電制造電荒。
可以看出,目前的電力體制提供了一種無序博弈的格局,地方電廠、五大電力集團與各地電網、地方政府等相關主體都以非市場化的手段確保各自的利益,比如地方利益和行業利益的沖突導致輸配協調。這種行業、企業與地區行政分割在電力領域遇到風吹草動之時,就會制造漣漪式的結構性電荒。
這意味著電力改革是失敗的,而且造成比此前電力部門全壟斷更為混亂的局面。改革失敗的原因在于相關企業的能量過于強大,挾持了改革并將行業陷入一種混沌狀態,以便在事實上沒有監督的情況下自我膨脹。比如電網分離后,現在電網側重新大舉投資發電并上下游各個領域蔓延,如果完成超高壓建設實現技術壟斷,電網或許成為一個超級壟斷企業。
因此,中國電力改革缺乏一個強有力的行業監管機構以及改革方案,目前僅僅在發改委下面設有能源局以及對行業影響力不大的電監會。這導致行業缺乏監管,發展沒有統一規劃,處于各種恐龍級企業無序競爭狀態。但在新的世紀,能源領域的投資對科學性與經 性要求更高,這種無序競爭與缺乏監管的格局無疑既缺乏經濟性,也沒有技術性約束。比如超高壓這一數倍三峽大壩的投資,竟然沒有中立的機構進行審評就獲得批準。
在一個對能源需求如此之大之快的國家,竟然沒有一個能源主管部門是很奇怪的事情,即使在早已度過能源需求膨脹期的美國,仍然有一個強有力的能源部。在中國迅速增長并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過程中,更應該需要一個能源監管與規劃部門以確保能源安全。事實上,由于中國能源領域的國有壟斷企業太過強大,并能左右政策的制定與改革的進程,即使成立能源部,或許與目前的格局一樣,仍然無法撼動這些恐龍。
我們需要警惕的是,在目前的電荒之際,一些專家與公司呼吁加快建設跨區域、遠距離的特高壓電網解決電荒。我們認為,對于這一巨大的投資項目,應該吸取三峽建設的教訓,推進決策科學與民主,而不宜倉促決定。事實上,超高壓建設的目的仍然是“西電東送”,但“西電東送”政策現在到了該檢討的時候了,水電的不穩定性、火電節能減排的區域博弈以及東部過于依賴西部電力的經濟風險等問題都需要重新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