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破除石油業壟斷的危害,不在于喊反壟斷的口號,而在于怎么限制事實上形成的石油巨無霸。價格管制就是不得已的選擇之一。但這種選擇要想生效,就必須透明和獨立。
最近一段時間國際油價暴跌,但這似乎并未對國內成P油價產生什么良性影響。
首先惠及消費者的成品油零售價格下降,目前來看可能性P大。因為盡管國際油價連番暴跌,但仍未觸及成品油定價機制劃定的“4%”的調價線。
其次生產和銷售成品油的“兩桶油”——中石油和中石化在抱怨,說中國成品油價格實在太低,造成了它們煉制業務產生了巨虧。一季報顯示,中石油當期煉油業務虧損61.32億元。對此,18日在中石油召開的2010年股東大會上,該公司高管表示這是由于“國內成品油價不到位”以及原p價格過高導致的。在此之前,中石化煉油虧損也有過類似的抱怨。總結起來就是“國內成品油價格與國際市場接軌的不夠”。
中國成品油定價機制實施兩年的時間里,“兩桶油”和消費者同時抱怨的情況屢屢發生。但如何解決這樣的抱怨?暫時沒有啥好辦法。即使真的出臺和國際接軌一模一樣的定價機制,大約也難以解決。
比如消費者常抱怨的壟斷還不可能破除。因為石油業選擇壟斷是有其行業天然理由的,不是中國一國如此。石油業在全球的發展歷X證明,是經過充分競爭的市場運行也好,還是國家大力推進的計劃建設也罷,石油行業最終都會形成壟斷。
面對這個事實,抱怨無濟于事。要想破除石油業壟斷的危害,不在于喊反壟斷的口號,而在于怎么限制事實上形成的石油巨無霸。價格管制就是不得已的選擇之一。但這種選擇要想生效,就必須透明和獨立。
眼下的成品油價格調整很難說是透明的和獨立的。因為它以發文件下命令的方式形成成品油的價格。這種紅頭文件的方式,既擋不住兩桶油的 力,也對不起消費者的期望。
道理很簡單。成品油定價機制是粗糙的,只要22天三 (倫敦、紐約、鹿特丹)原油價格變動加權超過4%,就可以據此上調和下調成品油零售價格了。但具體下降多少、上升多少卻無相關的規定。如此這般不清楚,想聲明自己是獨立的,很勉強。
因此,成品油調價的全過程應該完全公開。這首先需要相關部門公布負責成品油價格調整的內設機構是怎么組成的。比如要說出管理這個機構的成員名單——他們入選的理由也要公開;要有固定的工作流程。每當價格調整決議形成,就要在第一時間發布,并完全公布會議紀要——不僅要說出調整價格的時間、理由和幅度,更要說出全部成員在價格變動上的意見。
做不到這點,成品油市場就只有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