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市場擔心世界原油供應未來有可能會出現大規模中斷,2月24日,在英國倫敦石油交易所,4月份交貨的歐洲基準原油――英國北海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每桶為119.79美元,每桶上漲了8.54美元,漲幅為7.7%,這是2008年12月21日以來的最高價格。在美國紐約貿易交易所,4月份交貨的美國輕質原油期貨價格上漲了5.31美元,每桶達到103.41美元,漲幅為5.4%。
在國際油價一路高歌快速上行之際,國內成品油再次面臨價格上調的壓力。根據2009年5月8日實施的《石油價格管理辦法(試行)》第六條規定,當國際市場原油連續22個工作日移動平均價格變化超過4%時,可相應調整國內成品油價格。2月18日,三地(布倫特、迪拜、辛塔)原油加權均價變化率已達到12.3%,遠高于4%的調價基準線。遵循管理辦法,2月20日,國內汽、柴油價格每噸提高350元,調價后,全國各地汽柴油價格醮聰呂史新高,以北京地區為例,93號汽油漲至7.45元/升,0號柴油漲至7.44元/升。由于近期國際原油價格再次高漲,分析人士判斷,下一次油價上調時期不遠了。
然而,國內油價一味盯住國際價格,已經使得定價機制與市場需求嚴重脫節,造成國內成品油價格嚴重扭曲。近日有消息稱,由于國內需求不旺,成品油價格反倒上漲,使定價機制陷入"需求不F,價格卻上漲"的悖論。2月24日,北京、上海一些加油站展開降價促銷活動。北京豐盾加油站93號汽油價格為6.85元/升,與7.45元/升的最高零售價相差0.6元/升。上海中環線田林路口一家中石油加油站,93號汽油價格6.93元/升,比調價后7.39元/升下降了0.46元/升。
更讓人不解的,國內成品油出口居然出現"成品油國內售價高,出口價格低"現象。美國前一周(2月14日-20日)汽油零售均價(折合人民幣)5.45元/升,而上海93號汽油平均零售價卻高出美國1.74元/升。在1月10海關總署發布的2010年成品油進出口數據,結合去年匯率均價計算,去年中國成品油每噸出口價格和國內汽油零售價卻存在高達2900-4300元的價差。中國原油高價進埃成品油卻以低于國內市場價格進行出口,這無疑造成國內成品油消費的"福利損失"。
上述現象表明當前國內成品油調價機制已經越來越成為國內外油品市場接軌的障礙。當前國內成品油調價機制存在問題主要表現為:
一是調價時間滯后,未能及時靈敏地反映市場變化。現行國家確定成品油銷售中準價,是根據國際市場三地價格加權平均變動在連續22個工作日以上超過一定幅度時才作調整。這使得國際價格頻繁波動不能及 反映到國內市場,同時按其確定的油價則難以反映國內市場真正需求,既誤導生產也影響銷售。
二是價格設定不合理。每次提價要么過高,實際價格達不到,所定價格形同虛設;要么降價過低,達不到促進生產目的;要么調價滯后,所調價格時過境遷,使得國家指導價起不到指導作用。
三是國內油價盯國際,忽視國內需求。由于世界各地成品油消費結構、習慣及季節變化等,與國內市場不盡相同,而且國內各地市場需求情T也不盡相同,按照國際市場油價制定國內價格,同國內市場的實際狀況必然有出入。
四是透明滯后的定價機制,刺激投機,干擾正常的經營和市場秩序,使政府定價異化,沒有達到穩定市場的目的,帶來經營者不平等的市場機遇。國內成品油價格僅根據國際原油價格走勢來定價,且調整與國際市場變化滯后22天,這給投機經營預留較大空間,刺激囤積居奇N投機行為。
上述問題形成的國內外市場"機械式"接軌,其結果造成國內油價只漲難降,且零售價格高于國外,從而使得政府定價機制并不能起到對成品油資源優化配置的作用,有時甚至造成價格信號失靈,引起國內成品油供求矛盾凸出。去年11月份柴油荒和今年年初國內成品油庫存高漲,都是具體表現。
目前,國際經濟形勢愈加復雜。美國經濟增長緩慢,且出現反復,在經濟措施效果不明顯條件下,美元可能繼續貶值。而D次中東及北非地區政治動蕩,可能造成石油產量下降。另外,在中國、印度、巴西等新興經濟體需求拉動下,未來國際石油需求將進一步高漲。據此,不難判斷,未來國際原油價格波動將更加頻繁,長期走勢可能以漲為主。更有專家認為,世界將可能面臨第四次石油危機。
在此背景條件下,近日,中國能源研究會公布,2010年,我國一次能源消費量為32.5P噸標準煤,同比增長了6%,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一能源消費大國。2010年我國原油進口2.39億噸,同比增長率17.5%左右,對外依存度接近55%。根據咨詢機構息旺能源預計,中國2011年石油及其制品總消費量有望達到4.57-4.58億噸,同比增長4-5%。
面對原油價格持續高漲及國內需求日益增大雙重壓力,未來中國可能為快速增長的石油消費付出更高額的代價2中國能源研究會常務副理事長周大地表示,去年我國原油全年平均進口油價為每桶61美元,相當于每天支付4億美元進口原油。近日中東地區局勢緊張導致國際油價大漲,倫敦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和紐約市場原油期貨價格均比調價時上漲10%以上。如果國際油價上漲10%,就相當于今年每天進口石油需花費5億-6億美元,相比調價前每天多花5000多萬美元。
當之急需要加快國內成品油調價機制改革,提高其靈活性,讓價格能夠迅速反映市場供求情況,實現資源在市場的優化配置,同時發揮價格杠桿的調節和引導作用,抑制石油消費過快增長,促進資源節約。
首先,要縮短價格調整時間,讓國際油價的變動及時反映到國內市場,這樣一方面杜絕國內囤積居奇,一方面讓國內生產、銷售根據實際價格進行調整,從S使國際國內價格與實際市場供求聯系起來。其次,政府指導價格在批發、零售均設定一個區間價格范圍,批發、零售企業可以在這兩個區間內自由交易。這樣可以防止類似成品油定價過高,而國內實際需求低迷,企業促銷、出口價低的現象發生。
目前,最棘手的,由于國際油價的日益高漲,使得國內因油價走高造成物價上漲與政府平抑國內通脹壓力之間的 盾愈發凸出。以往面對此類問題,歐美、日韓等國為減緩油價上漲對國內經濟造成的影響,紛紛采取減少稅收、拋售儲備、放松進口管制等措施,同時借油價高漲,加快國內產業結構調整,抑制和淘汰高耗能產業,制定苛刻的節能和環保標準,引導和逼迫企業降低能耗。
稅收上,歐美經驗表明,稅收工具可以對油價和油品生產與消費起到很大的調控作用,s且減少了政府直接定價帶來的負面影響。因此,隨著油價持續高漲,政府可以適當調整稅收,以減弱高油價對社會的沖擊,同時對弱勢群體進行補貼,補貼范圍可以根據各地實際情況展開。
石油管制上,當國際油價高漲,政府就逐步放松石油管制,確保油價壓力能有序、順暢地向企業和消費者轉移,使油價成為逼迫企業進行技術升級、開展節能降耗、增強&費者節約意識的基本經濟機制。政府可以給予更多具備條件的大型企業石油進口權,同時逐步放寬民營外資參與進入條件。另外,修改現有成品油進口配額制度,逐步放開對非國營石油企業的進口控制,并給予地方煉廠原油進口權或使用權。
金融、儲備等調控手段上,政府利用石油期貨市場等金融平臺并配合使用戰略石油儲備工具,達到降低和避免國際油T劇烈波動嚴重沖擊本國經濟的目的。
除此之外,結合"十二五"產業發展規劃,繼續推進高耗能產業的轉型,削減煉油行業過剩的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