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能改造與新能源猶如一對雙生花。只不過新能源考慮的是遠期的事情,而節能改造解決的是眼前的問題。
但是皆因“能源枯竭和氣候危機”而生,新能源和節能改造命運卻是天壤之別。新能源這廂“春意鬧”依舊不減當年,而 能改造雖也是一改之前的冷清,而其風生水起的背后多少有點迫不得已的意味。
9月3日,河北安平縣為完成2010年節能下降6.6%的硬性指標,在上半年僅完成0.9%節能指標的重壓之下,于全縣范圍內分3批實施限電,每批限電22小時,其中對醫院用電和居民用電也實施了無差別地拉閘限電。安平縣一刀切的拉閘限電,不僅擾亂了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更是將節能減排推向路緲誒思狻
而自7月底以來,浙江、江蘇、河北、山西等省,就已不堪重壓,不斷掀起大范圍拉閘限電甚至斷電。雖政府相關部門嚴禁拉閘限電,但限電擾民之事卻屢禁不絕。為何?一切緣于“十一五”單位GDP能耗降低20%的節能指標大考將近。而“十一五”前四年全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累計下降14.38%,這意味著2010年能耗降幅必須達到5.62%才能完成“十一五”20%的節能指標。
然而,2010年一季度,電力、鋼鐵、有色、建材、石油、化工六大2耗能產業,在后經濟危機時代加快增長,致使全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不僅沒降,反而上升了3.2%,再加上遺留的5.62%能耗,其中壓力不言自明。正是因此,部分地方政府才臨時抱佛腳,導演了拉閘限電一幕。
那么,拉閘限電果真能降低能耗?民生證券分析師盧婷為《英才》記者提供了一組數據:目前,工業、建筑和交通運輸是能耗占比居前的三大行業。其中工業耗能占比約67%,建筑能耗占比約24%,交通運輸占比約7%,三個行業合計占到全社會能耗的98%以上。
由此不難看出,不足2%居民用電即便被限,也對節能指標的完成無足輕重。而地方政府拉閘限電的做法,無非是個別政府官員為“期末考過關”,不惜打破生產秩序的行徑。
實際上,專家指出高能耗的根源不在用而在于效率低下。據了解,2009年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為31億噸標準煤,占全世界能耗的20%,這就意味著每萬元G D P消耗911公斤的標準煤,而歐<每萬元GDP只需要191公斤的標準煤,效率差距如此之大。“雖然能耗較高與我國目前所處工業化發展階段有關,但能源使用不當、節能技術沒有得到普遍推廣也是重要原因之一。”盧婷說。
節能屬于市場失靈領域,企業沒有積極性采取節能環保措施。因此,節能技術的提高,能耗的降低,則需依靠政策的強有力支持,以及良好的商業運作模式。也正是由于節能并不能為企業帶來直接收益,才使得以利益為終極目標的資本鮮少動心。亦是因此,才出現了新能源和節能一頭過熱一頭過冷的現象。
而節能大限將至的壓力之下,政策性支持終于千呼萬喚始出來。2010年,“合同能源管理”相關政策密集出臺,這才開啟了節能領域資本競相追逐之門。雖然有政策輔助,也不乏成熟的商業運作模式,但合同能源管理并不是萬能鑰匙,“融資難、體制障礙”等諸多問題依舊阻礙著節能改造的進程。
正如C C V I中國價值指數首席研究員崔新生所言,技術替代問題是能做得到的,但按照現有體制,卻是技術水平實現不了的。“轉變發展方式,還只是策略型的轉變,還沒有上升到戰略。問題的根源在于制度的危機,動則需要大動,不大動就動不了。”崔新生說。
節能各有各的難
節能減排路線正在被前所未有地清晰地規劃著,“融資難”、“體制困”兩大制約性難題也正在一一破解。
10月18日,國務院頒布了《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節能環保位列重點培育和發展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首,投入將達到3.1萬億元,規模將比“十一五”F間的1.4萬億元增長一倍以上,財政資金支持力度大幅提高。消息一出,在資本市場立刻掀起一波熱潮,但節能減排的實際推進,在不同領域仍有不同的困擾。
重點 工業節能
工業能耗位居高能耗之榜首,占比近70%,因此,在節能改造中,工業節能首當其沖。
“十一五”期間工業節能中重點改造對象就是鋼鐵、冶金、水泥、玻璃等六大高耗行業,而圍繞著這六大行業,重點節能措施則是“燃煤鍋爐改造工程、區域熱電聯產工程、余熱余壓利用工程”,位列十大重點節能工程前三。
其中,余熱余壓利用工程在水泥行業運用相對成熟。據了解,水泥熟料煅燒過程需要消耗大量的煤炭,每生產一噸水泥熟料約消耗120公斤N煤,消耗電力80千瓦時。在整個水泥生產成本中,電費接近總成本的1/3。而水泥生產過程中,由窯頭熟料冷卻機和窯尾預熱器排掉的350℃以下廢氣,其熱量約占水泥熟料燒成系統總熱耗量的30%以上。目前,利用這部分低溫廢氣進行余熱發電改造,已經成為目前國內水泥工業節能降耗的有效途徑之一。
東海證券吳文釗估計,利用水泥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余熱進行發電,其綜合成本約為0.15元/每千瓦時,僅是電網電價的25%左右。而且整個發電過程既不增加任何新的燃料消耗,還有效減少了廢氣排放,并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
根據數字水泥網統計,2010年我國新投產的新型干法熟料生產線約為150條。“十二五”期間,尚有4億噸左右的熟料生產能力需要淘汰,需建設近300條新型干法生產線實現等量淘汰。余熱發電站增量空間很大。
而近年來,從事水泥窯余熱發電技術的設計公司開始向鋼鐵、冶金、化工、玻璃等行業拓展。目前以水泥窯余熱發電技術為基礎,鋼鐵、化工、玻璃等行業的多家生產廠建設均投運了余熱電站。
然而,企業在推動減排過程中,卻面臨著前端減排后端浪費的問題。“早前水泥、鋼鐵等行業的余熱都是白白浪費掉了,現在終于被利用起來了,但是余熱發電上網卻成了一大制約。”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對《英才》記者表示,“國外的智能電網建設是基于用戶端的,余熱發電上網不會對電網產生多大的影響,但是在國內還行不通。目前技術經濟已經具有可操作性了,亟待體制障礙破題。”
難點 建筑節能
目前,全國建筑總面D已經超過400億平方米,到2020年將新增建筑面積近200億平方米。此外,北方地區尚有30億平方米的既有建筑改造項目。“建筑能耗將成為未來20年能源消費的主要增長點”,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韓啟德介紹,我國單位面積建筑能耗相對較高,且將持續增加。
“成本高是建筑節能的主要制約因素。”中國住房與城鄉建設部科技發展促進中心項目合作處處長張小玲認為,建筑節能不是一個單純的投資,除節能投資之外還需附加諸多其它方面的投資,如監測成本、加固成本、裝修成本等。高投資、低回報,周期長,致使企業不愿意做節能改造。
除高成本制約外,建筑節能還面臨著計量難的問題。張小玲介紹,建筑節能測量不僅需要提供基線和監測方法,還需要確定正確邊界條件,避免重復計算和遺漏,以確保減排量是真實的。
此外,氣候變化、以及人的行為,經濟等其它變化因素,也是建筑節能領域一個不可忽O的重要因素。據張小玲介紹,建筑節能領域不能直接采信監測數據,不能以某一個冬季數據作為直接減排量,必須采用動態計量方法。
計量難是由建筑節能復雜性決定的。建筑節能與工業節能的流程改造復雜不同,其主要難點在于涉及到的節能措施多、能源種類多,不像工業項目那么單一。建筑節能主要涉及到采暖、通風、空調、照明、熱水設備以及外圍結構等多方面。而涉及到的能源種類主要包括電、煤、電器、液化石油氣、柴油等多種能源。
對此1本┮恢氯撕凸際環境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楊智良的建議是,節能改造不能只重后期改造,更重要的是進行“能源規劃管理”。建筑建設和后期管理分開導致建筑商不關心后期運行成本。“國家需要鼓勵措施之外,增加一些強制性措施,譬如將能耗標準作為房屋驗收標準等。”楊智良說,=ㄉ璩跗誥徒節能考慮進去。
商業模式
還是救命稻草
“十一五”末,節能減排大限重壓之下,遁隱十余年的“合同能源管理”不僅被委以重任,且迅速成為資本和商家競相追逐的商業模式。
合同能源管理(Energy Performance Contracting,簡稱EPC),即由專業的能源服務公司(Energy Service Company,簡稱ESCO),通過能源3理合同為客戶企業提供能源審計、方案設計、項目融資、設備采購、施工和節能量監測等一整套的節能系統化服務,在合同期與客戶企業分享節能效益的一種商業運作模式。
“很多節能設備商生產的節能產品很好,但是銷路打不開。也有很多企業需要做節能,尋求節能設備,但是卻尋找不到好的產品。這就使得供需雙方沒有一個完整有效的對接途徑。而E P C就有效地解/了這個問題。”北京理想偉業節能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朱彬彬,更為通俗地解讀了E P C在節能減排中的重要作用。
實際上,EPC這個誕生于上世紀70年代的商業模式,國外運作已經非常成熟。1997年,E P C就已經被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世界銀行和全球環境基金共同合作引進中國。但是過去的十余年,雖偶有相關政策出臺,卻多是隔靴搔癢,其標準化及實施阻礙一F未能破解,致使其雖早已有資本垂涎欲滴,卻一直未能登臺露面。
“十二五”節能F排形式則更為嚴峻。現實重壓之下,2010年出臺了一系列E P C規范政策,使其成了一根臨危受命的救命稻草,那么E P C能否堪此重任?
市場失靈領域
盧婷認為,“節能環保屬于市場失靈領域,企業并沒有積極性主動采取節能環保措施,需要政府以政策強力推進。而以前政策推動力度不足,很多人不了解E P C,直到4月的文件出臺才真正觸動了各界的神經。”
4月2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4部門《關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進節能服務產業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拉開了EPC在2010年路演的 幕。
雖然《意見》規定,對合同能源管理項目提供專項獎勵資金,對實施合同能源 理的節能服務公司實施稅收優惠。但是,對合同能源管理項目、節能服務公司,以及開展合同能源管理項目的用能單位與提供服務的節能服務公司簽訂的合同應包括的內容,并未做出界定和規范,也未明確獎勵資金數目和稅收優惠明目。
而6月3日,發改委、財政部聯合印發的《合同能源管理財政獎勵資金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則彌補了《意見》中獎勵資金額度規定不明確的缺陷。《辦法》提出,2010年安排中央財政資金20億元,支持合同能源管理項目。并規定,對節能服務公司以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實施的節能改造項目給予獎勵。獎勵條件為年節能量100噸標準煤以上(工業節能項目年節能量500噸標準煤以上)、10000噸標準煤以下的項目。獎勵標準為中央財政240元 /噸標準煤,地方配套獎勵資金不低于60元/噸標準煤。
8月31日,發展改革委和財政部對各地上報的節能服務公司進行評審,9月8日正式公布了首批節能服務公司備案名單,461家企業名列其中。至此,引進10余年的EPC,終于算是站穩了腳跟,掃清了政策性障礙。
阻礙尚未清除
“EPC不能直接增加企業的收入,其帶來的好處在先期也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因此推動起來就顯得不那么容易了。”對于E P C的效應,盧婷并不樂觀,“雖然企業示范效應對市場有很大的推動作用,但指望著近期得以迅速擴張是不太;能的。”
此外,節能標準計量現在雖然有草稿,正式文件卻還沒有出來,很多企業;節能服務公司能否做到真正節能以及計量方法都存有疑問。推動E P C的主要困難在于企業能否意識到節能的必要性,另一方面是國家的政策性優惠是不是已經有效地執行下去。
E P C和大多數舶來品一樣,引進中國后的演進路徑也不同于國外。國外EPC市場以政府項目為主,私人項目為輔,發展路徑是從公共部門到私人部門。而中國目前E P C應用項目中大部分來自民營企業而非政府部門。
“政府部門的各項支出走的是財政預算,而之前政府的財政預算竺揮薪諛芟钅浚也就是說,如果政府部門做節能改造,節能改造的費用沒有辦法支付給節能服務公司。”中國節能協會節能服務產業委員會李清舉說。
政府部門節能難以突破,也離不開體制性障礙。“做節能改造,雖然實施只需幾個月,但后期的維護和節能的回報收入卻需要5-10年。”體制障礙不清除,EPC就很難突破,在盧婷看來,隨著E P C政府支出科目的解決,以及節能減排考核指標的實施,政府公共部門會成為E P C產業規模化發展的市場來源。
另一個障礙是由于E P C需要E S C O先期墊資,產生節能效益之后才能分階段收回成本,這就對E S C O的自有資金量要求比較高。因此,E S C O融資難的問題日益顯現出來。雖然工業能耗占總能耗比例最大,但是現有的E P C項目中三分之二的業務集中在建筑節能。正是因為,建筑領域的節能主要集中在水、電、氣領域,容易計量,且節能施工較工業節能簡單,且投資小,節能效益好確認。而工業節能流程復雜,技術要求比較高,檢測麻煩,且壟斷企業自身自有資金強大,可獨自買斷,EPC很難進入。
單體盈利難
EMCA數據顯示,2009年中國節能服務產業總產值從2008年417.3億元增長到587.68億元,同比增速高達為40.83%。其中,E P C項目投資從2008年116.7億元增長到195.32億元,同比增速為67.37%。預計2010年中國節能服務產業產H有望超過700億元,E P C產值達到300億元,未來增速將保持在30%—40%。
北京理想偉業節能投資有限公司蔣濤博士介紹,E P C這種由服務商提供資金,整合上游技術、中游服務經驗,為下游客戶提供無風險的節能方式的模式,進入市場的機會要比通常的模式快很多,且節能效率高。
不過,雖然用能單位不承擔任何風險,但與客戶分享節能收益的E M S O的風險還是不小。據朱彬彬介紹,EMSO主要存在三大風險:用能單位一旦倒閉,投資就打了水漂;一些節能服務公司是產品生產廠家,在通過合同能源方式做節能服務時,容易發生企業為出售自己的產品,而在合同能源管理服務上,打包出售不利于進行節能減排的商品;用能單位拖欠賬款,而賬款回收不及時且占用資金額度比較大,很容易導致E M S O現金流無法保證。
目前,隨著財政補貼和獎勵資金制度越來越完善,朱彬彬介紹,既有國家財政補貼,市級政府也有補 ,配套金融政策也在逐漸完善,銀行按照E M S O所做的節能減排量為企業做相應的貸款和保理。因此,前期投資并不需要完全由企業自己承擔,項目的自有資金投資比例約占30%。
雖然市場潛力很大,政策性配套補貼也在逐漸完善,但是隨著產業競爭越來越激烈,企業的利潤也在縮水。“E P C這個行業依靠單個項目盈利很難,需要錯開項目期限配置,不斷滾動,將現金n入、流出配置好,減輕企業資金壓力,形成諸多項目的規模效應,才能實現良好的盈利。”盧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