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林伯強發表題為《如何走出能源價格的宏觀困境》的博文。文章指出國家統計局12月11日發布數據,11月份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奚險5.1%,再次刷新年內紀錄,漲幅創下28個月以來的新高。而從表面看來,物價上漲幅度可能不止這么多,接下來的一段時間是通貨膨脹調控的最困難時期。文章預計能源價格的新一輪更嚴格管制即將開始。
文章指出,能源價格管制的關鍵問題是放大能源需求。在一個物價整體上漲的環境里,能源價格管制造成能源相對便宜,必然促使消費者增加能源消費,放大能源需求。一般來說,能源商品與其他商品存在替代或互補關系,投入的選擇取決于相對價格,對生產過程的耗能選擇取決于相對價格。因此,能源價格管制和節能政策是相悖的。
文章認為,政府試圖管制不可控的能源價格,使其走入能源價格的宏觀困境。本來,成本上漲,油價電價上調是必須的。然而,盡管從供應成本來看,我國的能源價格應該比現行市場價格高,能源國企為國家承擔社會責任而進行社會補貼,但是,公眾付了低價卻還會抱怨。問題出在價格機制上,目前這種政企不分的價格機制,使得即使在能源成本與價格倒掛的情況下,由于不太清楚價格如何形成,公眾還是不滿意。能源管制問題還在于,即使有時候煤價油價下行,消費端價格又由于前蟮娜宋壓低而不能下調。這樣,能源價格的一路上漲使得公眾對每一次價格上調都不會理解,都覺得吃虧。
文章認為,當穩定受到威脅時(如通貨膨脹),以提高競爭和效率為目標的價格改革往往很慎重,甚至實行價格管制。因此,在效率和社會穩定之間必須有一個平衡點。為彌補價格管制“反市場”的弊端,可以用政府補貼來達到平衡。如果補貼不可避免,補貼的設計應當是透明合理,并有利于向市場化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