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月中國能源短缺問題又現,多地出現了電荒及柴油荒,而兩者均反映了能源價格問題至今仍未理順,且國家進行了不必要及不當的價格干預。這個根本問題若不予徹底解決,則能源荒仍將間歇性爆發。
電力方面出現了「市場煤計劃電」的錯配,煤價基本放開由市場決定,但電價仍受官方控制,結果是近年煤價漲幅遠超電價漲幅,今年來差距尤甚。這便導致電廠大批陷入虧損以至無錢買煤,或甚至故意停產以免多產多虧。近日的電荒問題還受到另外兩大因素影響:(一)為了保證能達到「十一五」計劃節能目標,央下了死令,各地便只好拉閘限電以降低能耗,自然打擊了經濟民生,迫使發改委要出來糾正,早知如此何必當初。這樣的限電還引致另一惡果:企業為保生產買柴油自行發電,結果又成了引發柴油荒的原因之一。(二)運煤價高。由於鐵路運力不足而一些坑口電站建設被卡,導致公路運輸增,不單能效低成本高,還引發一些干線(如京藏路內蒙段)大堵車。
燃油方面則出了與電力類似的「市場原油、計劃成品油」錯配,原油基本上跟緊國際價,成品油雖有調校但變動太慢,當原油價急升時便很易帶來成品油價格跟不上的問題。而且成品油定價主要是定油站的零售價,故可能引發「批零倒掛」現象。價格調節確十分關鍵,今年來情況前后不同:上半年屬供於求,油公司一面降價促銷另一面大量出口,頭十個月出口便大升約兩成至2290萬噸。下半年情況有變需求增加(原因之一是如上述以柴油發電),出現了供不應求狀況。本來這可由增加入口及本國生產來應付,但價格不當成了障礙,油站多賣多虧只好不賣,尤其財力較弱的民企油站更大批門停售。另一些則違規賣高價,結果又被罰,但這只會增加關門的油站數目,令油荒更甚。此外因出口價高引致走私上升,東南沿海油荒尤甚,原因之一是這裡走私較方便。
回顧80及90年代,中國在艱難的環境下進行物價改革,并取得了巨大成績,90年代初進行影響民生重大的糧價改革,亦較平順的度過。現時餘下的只是幾個官方定價項目如電力及成品油等,卻仍處理欠佳,反映政府領導物價改革的能力已今不如昔,故必須全面檢討定價機制并加以完善。價格不當不單影響經濟及民生,還與目前的其他大政策發生矛盾,如:(一)電價及成品油價偏低不利節能減耗及新能源的開發。(二)中國作為世界加工出口基地,能源價格偏低實是補貼海外消費者,并加妨斯際貿易摩擦。若說中國出口受政府資助,問題不在人民幣幣值而在能源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