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家“十一五”規劃,中國單位GDP能耗在5年內必須下降20%。2010年5月,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確保實現“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的通知》,表示“對未完成任務的地區、企業集團和行政不作為的部門,都要追究主要領導責任”。
隨后,各地紛紛出臺政策。某省官員甚至坦言,眼看大限將至,而且政府已明確將節能減排的完成情況與地方官員的考核掛鉤,目前最有效的辦法恐怕就是直接拉閘限電;更有甚者,是直接通知停產。類似想法做法恐怕不僅存在于一個省,而由此帶來的政策副N品需要進行總結與反思。
拉閘限電創造出的第一個副產品“柴油荒”
為完成節能減排任務,許多地方政府采取粗暴的“一刀切”式的行政管理模式,給企業生產秩序和國民經濟、社會安定等諸多方面帶來負面影響。由于許多地方供電線路無法區分工業、居民、公共設施等性質的用戶,更無法區分節能企業與耗能企業,或工業加工企業與農業深加工企業,又不能區分內貿加工還是外貿訂單加工以及合同期限的長短,只要在轄區內,地方政府強力推行的拉屯5緹兔簧塘俊U獠喚鐾耆打破了企業的經營周期和資源配置效率,又迅速向鋼材、水泥等其他原材料市場傳導。
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想出了用電指標額度管理的新措施,創設出了地方政府的行政配給權以及尋租機會。即使這樣,也最多僅能滿足不到50%左右的企業需求。在這種情況下,企業不得不再投資每臺20多萬元購買柴油發電機和柴油來維持生產經營,以使企業運營成本不要掉進停止營業點之下。盡管企業用柴油發電折算的電價約為每度1.5~2元,比上網電價0.7~0.8元高出近2~3倍,用柴油發電的企業基本上是做一單虧一單,但只要可以支付所有可變成本或再彌補些固定成本,企業就必須作出這種虧本開工的選擇。其結果必然是,在制造“柴油荒這個副產品的同時,也削弱了企業自我積累良性、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應對倒閉危創造出的第二個副產品財富流失和重大事故隱患
“柴油荒”直接波及到水路及陸路商貿物流業、沿海地區禁漁期結束的漁業生產、秋季的農業生產、基建工程的正常施工進度以及一般加工業,并引起輿論對國有石油企業的詬病。
面對輿論壓力和各地柴油供應持續緊張的狀況,國有石化企業全力開工煉制原油。其中,中石油的原油日加工量突破40萬噸;中石化也宣布了五大措施力保柴油供應,甚至停止了原年底的常規檢修維護的計劃;并下達文件,專門強調要求下屬煉廠增產柴油,并推出煉廠每超計劃多生產1噸柴油即可得1000元獎金的獎勵政策,以及增加柴油進口等措施。他們采用了一切可以動用的手段,來應對這種單一產品短缺的畸形的生產和供給的危機。
在這種畸形的危機中,暴增的柴油需求不可避免地造成汽油供給過剩,甚至會因過剩而不得不低價出口,最終給企業帶來經營風險。同時,超計劃每噸1000元的l勵政策又將降低企業的盈利率,并直接減少國資委的紅利和股東的權益。
最重要的l:計劃年底進行的常規檢修維護是一個企業安全生產運行的基礎保障工作,是經過比較科學的優化計算得出的結果。如果長時期地為了他人的政策瑕疵而忽視自身的經營安全邊際,即應該投資檢修維護而不為,則極有可能給企業埋下惡性事故的隱患。一旦發生事故,這類事故通常是重大的l境災害事故,不僅企業受損,企業所在地區的損失也會十分重大。
節能減排“達標l可能創造出的第三套副產品經濟體受損
有媒體報道,浙江義烏從8月26日開始,全市分片區實行工業用電供2天限1天的政策;溫州部分地區頒布了企業每開工1天就要停電2~4天的規定;廣東省高要市則陸續對該市50家企業進行限電,限電時間為2010年9月11日至2010年12月31日。諸如此類的限電政策在全國是五花八門,不勝枚舉,所產生的負面結果也令人觸目驚心。
1.訂單和市場丟失。在一些外貿企業,限電致使企業部分訂單違約,要支付大筆違約金,因此,企業基本不接新客戶。對于老客戶,為了不讓其流失,有時也不得不發電來完成訂單,做虧本買賣。
2.資金鏈與供應鏈斷裂危機。對于一些長產業鏈的重工業,企業在正常運行的情況下,通常都是采取原料“先送后付款”,成品“先交錢后給貨”的方式。但由于限電,長期停產,上游原料供應會要求付款,而下游客戶也不會再交任何訂貨款。可企業在停產時還會發生大量費用,必然造成資金鏈緊張甚至斷裂,最終會殃及銀行等金融機構,以及連帶殃及鐵路運輸、倉儲等相關配套產業資源配置的效率。
3.被增加的沉沒成本。特別是煉鋼企業,在一關一停中,為了維持鋼包的溫度,每天消耗的維持費在100萬元以上,但由此被創造出來的沉沒成本,卻需要企業自己承擔。
4.降低了全國整體能源使用的效率。柴油發電比火電、水電的生產成本都高,而守著電網的電不能用,不僅不能實現節能降耗,相反會造成石化資源更大的浪費。況且,中國電力系統眼下還達不到全國性智能配置、超大電能儲存等先進的智能管理水平,拉閘限電又會殃及火電、水電企業的電能利用率、開工率及經營績效,進而影響整個國家能源資源的總體使用效率。
5.停產造成的短期非自愿性失業。調查數據顯示,進入11月份,中國南部已有2000多家民營加油站因缺油而停業,廣東、江蘇、浙江等省數量也都高達幾百家。這不僅惡化了物流產業的運營環境,數萬名加油站的工作人員也被迫接受停薪或減薪,處于非自愿失業與半失業狀態。而對于來料加工業,江浙一帶的企業大多是按件計酬,拉閘限電將直接減少工人的收入和收入預期。在原本企業招工就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因收入下降無力維持正常訃貧成幫辭工的現象也開始出現,惡化了非公中小加工企業的經營環境。
6.居民和腹采枋┏晌被殃及的又一池魚。一些地方停電波及到了居民和公共設施。不僅因行政手段剝奪了居民消費電能的權利,使居民家停電停水。更甚者,使公共設施也無法正常運轉,醫院和公路的紅綠燈也幸免不了。所造成的直接與間接損失已經遠大于“節能減排”的貢獻。
7.行政成本增加。拉閘限電等一系列問題迫使政府增加了檢查糾錯的工作量和各級政府不斷舉行的新聞發布會及工作的再調整,進而增加行政成本的支出,浪費了納稅人的稅金。
下一個拍艿母大的副產品
政府強力限電的背后,表面上是為了完成年底節能減排任務,但鷗源上考察,則是現行政績考核指標的單一性,更是政策經濟評價體系瑕疵所致。
攀一五”期間,節能減排的約束性指標只有單位GDP能耗、二氧化硫和COD。從政策目標看,既要追求GDP的增長,又要降低能耗。然而以重化工業、外向型加工貿易為主的GDP,其產業結構組成就決定了能源在其中所需發揮的重要作用。而能源價格的調控權掌握在中央政府職能部門的手中,琶旱茸試醇鄹竦墓苤坪透叨畹綬巡固降低了企業,特別是那些高耗能企業對節能技術、設備和研發等方面投入的主觀愿望,可最終節能降耗指標的板子卻要打到各級地方政府官員的屁股上。從趨利避害的角度出發,自然會出現上述一系列政策的副產品。幸虧中央政府發現得早,并通過行政哦渭笆鼻坑駁亟行了行政干預,才使地方百姓能夠繼續自主、自由地消費電能,可問題依然沒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全球節能技術的創新和普及推廣,幾乎都是通過價格杠桿來實現的。即使存在政府補貼現象,也只是對節能創新技術本身的補貼和對弱勢群體的補貼。政府對能源價格補貼,只能是保護了落后的產業,最終殃及整個產業結構的升級,甚至會通過外向型企業的產品補貼全球發達國家的消費者。這即使換到再多的美元儲備,因我國《銀行法》第29條的限制,也只能單一路徑地購買海外債券等資產,結果,又將進一步擴大中國外匯儲備風險敞開外現的程度。
“十二五”即將到來,據媒體透露,相關部門正在制定“十二五”工業節能目標,準備增加二氧化碳減排指標。節能涉及工業生產過程進口的需求,減排涉及這一過程出口的需求。通過行政手段堵住兩頭,中間又沒有高營養素(即先進的節能減排技術、裝備、足夠的研發經費和科研人員,以及企業節能減排的內沖動和政府對創新技術的補貼),再好的肌體也會因上下不通和營養不良而衰敗。屆時,再將地方官員考評、任免等與這些指標掛鉤,很有可能創造出更離璧惱策副產品。屆時,再用“考慮不周密,做法簡單化”向百姓致歉,失信的就不只是地方政府和官員了。
“十二五”的解決之道
節能減排,本是綠色經濟發展模式的題中之義,正成為各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種共識。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又有“到2020年單位GDP減排40%~45%”的承諾。作為對傳統的“雙高經濟發展模式”的揚棄,綠色經濟發展模式不僅對提高民眾福利、降低發展1價、促進人類生存環境改善等有顯著作用,同時也蘊含著新興產業革命機遇或時代的到來。這無疑是利國利民、利未來、利子孫的好事。
為實現這一目標,需要相應的制度安排。然而,任何政策或制度如果符合科學發展觀,起碼應該進行過充分的、科學的、量化的論證。它不僅具有可操作性,政策的標準、路徑、資金來源、受益者、受損者和可能的副產品,以及政府為了實現整體目標可為政策對象提供的資源和能夠協助解決的問題等都要事先論證清楚,并廣泛告知百姓政策的實際意義;而不是某些簡單的、粗放的數字或“一刀切”式的傲慢和自利的行政權力對市場行為進行的規范。所以,面對節能減排重大國策,如何進行政策取舍,如何構建政策的經濟思厶逑等肥抵檔蒙釗胙芯俊
在節能減排的問題上,只要做功就需要能源,消耗能源司陀卸氧化碳等污染物排放(除非用非化石能源)。要想解決產業兩頭的問題,最好是通過市場化的手段優化能源的使用效率,測算出國內外各個產業平均、先進、優秀的能耗基準值,依此確定誰是高耗能企業,然后對其征收懲罰性的倍增電價,同時用征收碳稅的方式管理污染物排放,讓高朔牌笠蹈凍齦甙旱拇價。這樣,不僅可以調節污染物排放的問題,而且也調整了節能。也就是只“管”出口指標,并促使排污形成產業化;只“理”入口價格,使企業自覺節能或自愿承擔倒閉的沉沒成本而退出高耗能產業。
在節能減排上,我們要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所為”指的就是那些應由政府履行的職能,政府要努力去做,并且做好。特別是對于排污這類公共產品,政府不僅只是監督者,而應該幫助企業進行產業升級,最終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和可持續發展,并積極將減排育成產業與交易市場。“有所不為”指的是那些不該由政府履行的職能,政府就堅決不要去碰,特別是能源價格它應該通過市場化的定價機制和科學的能源補貼促進企業和個人自覺、極地投身節能事業。這樣,也可以提高市場運作效率、降低政府對價格管制的行政支出和提高稅金的使用效率。
(馮躍威作者系中國石油基金論壇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