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經濟社會理事會主辦的“低碳經濟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座談會,日前在淄博舉行,與會者既有來自工作一線的城市管理者,也有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他們的真知灼見或可借鑒。
順風車——一位倡導者的生活減排
“日益增多的汽車尾氣是破壞綠色環境的一大殺手,我作為一個呼吁低碳生活的倡導者,一直堅持著緩解交通擁堵和環保節能的駕車習慣——13年來,我開的都是‘順風車’,只要有機會就捎別人一段路。”
品牌中國產業聯盟秘書長王永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倡導生活中的低碳行為。他認為,低碳不僅是一種經濟發展理念,還應該是一種生活的理念,因為它與每個人的生活都息息相關。
王永在發言中表示,在交通擁堵的大城市,汽車尾氣是整個污染源的37% 。目前,北京市機動車保有量已超過460萬輛,但據他長期觀察,每天早上八成以上的人是一個人開一輛車,約 15% 多是兩個人開,而開“順風車”的人僅有百分之幾。北京每天1700萬人坐公交車,按照每天400萬輛車一個人開計算,如果每輛車搭載一個人,那么擠公交或者地鐵的人就會減少四分之一,順風車的意義就此凸顯。
王永十多年來對國內外“順風車” 的有關政策進行了認真研究,他發現西歐在22年前就有了一個人不準上高速,必須兩到三個人才能上高速的規3,這給我們提了個醒。
加減法——一位市長的低碳實踐
淄博市的水泥行業,由原來的150多條立窯生產線改造整合為9條先進的旋窯生產線,年產能由原來的2400萬噸壓縮到1800萬噸,單位產品能耗降低三成,二氧化硫和粉塵減排八成,整個產業在追求低碳的同時實現了質的跨越。
淄博市市長周清利用水泥行業的事例向與會者證明:對于以重化工業起家的老工業城市淄博,傳統產業是財富而不是包袱,只要改造升級到位,同樣可以重而特、重而優、重而附加值高、重而節能環保。
周清利表示,淄博從 2008 年開始實施“5年1500 億元”技改投資計劃,目標是使傳統產業中重點企業的技術裝備80% 達到國內領先,40% 達到國際x先,目前計劃已經完成1300億元,像水泥產業一樣大批傳統產業脫胎換骨。“十一五”前四年,淄博以年均8.5% 的能耗增長支撐了GDP 年均14.6% 的增長。
在通過技術改造與產業升級直接減排的同時,淄博還注重“加法減排”即加大生態投資增加城市生態空間,全市造林年增 10萬畝、農田林網年增 6萬畝、綠色通道年增 200公里,森林覆蓋率達到34% ,城市人均公共綠地15.4平方米,今年榮膺“全國綠化模范城市”。
市場化——一位學者的制度建議
“從世界大多數國家的數據來看,市場化指數越高,碳排放效率越高,我國的市場化指數較發達國家還低,尚未完成的市場化意味著碳排放效率提升還有很大空間。”
天則經濟暇克所長、山東大學經濟研究中心教授盛洪給出發展低碳經濟的制度建議即市場化,而既要經濟增長又要低碳減排,首先就要完成能源領域的市場化。
由于煤炭的碳排放系數最高即0.75,再加上煤炭在我國能源消費中的比重高達69% ,消費煤炭排放的二氧化碳占總排放比重的79.2% 。盛洪指出,鑒于煤炭在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中如此重要的地位,要重點抓節煤即優先完成煤炭產業的市場化,研究預計這將導致煤炭價格上升19.9% 。
盛洪建議,征收能源稅和環克埃或進行排放權交易,并以稅款設立基金,支持新能源和節能技術的開發,都會帶來二氧化碳減排的明顯效果,但如何確定最佳的排放總量以及如何分配排污權,還需要科學的制度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