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經濟低碳化發展的道路是我國的戰略性選擇。經濟低碳化近期的核心是著力降低我國碳排放強度水平。因此,降低產業碳排放強度成為目前經濟低碳化的重點。盡管我們在理念和措施上都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從目前的總體情況來說,取得的成果卻并不盡如人意,目前我國產業發展碳排放量占總排放量的71%,超過2/3。因此,找出制約中國產業低碳化的關鍵性因素就是一個必要而且緊迫的課題。
高耗能工業是不是產業低碳化的惟一關鍵性因素?從碳排放強度指標來看,高耗能行業的排放強度較高,以鋼鐵、有E、石化、電力等工業為主的高耗能產業是碳排放最為集中的產業,六大高耗能產業單位產值的碳排放強度是全部工業產業碳排放強度的兩倍多,是經濟發展碳排放強度的1.5倍。這似乎說明,只要降低了高耗能產業的比重,中國產業的碳排放強度水平就會大幅度下降,事實果真如此嗎?
一方面,2009年我國以不足世界10%的GDP消耗了占世界40%的鋼材和占世界45%的水泥;而另一方面,我國高耗能工業技術水平其實已經有了很大提高。盡管高耗能行業的用能效率總體不高,但除了個別行業差距仍大外,其他行業與世界領先的用能、節能水平的差距已經有相當程度的縮小,尤其是隨著近年來淘汰落后產能的步伐加快,自上一輪經濟周期以來,東部沿海地區嗌璧母痔、化工、電力等企業,大多數是規模龐大、高技術水平的企業,集約化程度較高。綜合來看,我國高耗能工業的能耗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已經有了相當程度的縮小。這一矛盾挑戰了國內的一般認識:“高耗能工業是經濟無法低碳化的罪魁禍首。”那么,究竟什么才是掣肘中國經濟低碳化的關鍵性因素?
產業總體水平偏低是中國產業低碳化的關鍵制約因素。國高耗能行業的產品多是中間產品,是其他產業的主要原料,換句話說,是其他產業的需求拉動了高耗能行業的產品增長。作為中間產品的產值占高耗能行業總產出的比重相當大。而且除了自身需要外,這些中間品投入的行業多是我國目前支柱產業和未來發展的重點產業,如石油加工產業為中間品主要投入到交通運輸及倉儲業、化學工業等行業內。大部分高耗能行業的投入覆蓋面較廣,涉及到國民經濟的大多數部門。可以推斷,高耗能產業的載能量隨著中間投入品已經分散到國民經濟的各部門。所以從經濟低碳化角度來看,是由于我國產業總體水平不高,對高耗能產品的用效率不高,帶來了碳排放強度居高不下。
因此,提高產業總體技術水平是中國低之路的必然選擇。要實現經濟低碳化,不能僅對供給鏈條上碳排放量大的產業進行控制,限制高耗能產業的發展,更重要的是還要提升我國全部產業的總體技術水平,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
推動中國產業低碳化,打造資源節約型產業結構。通過做小分子即降低碳排放和做大分母即提高附加值的方式推動經濟低碳化。加大力度限制高耗能產業過快增長,降低碳排放總量。推動生產方式創新,以循環經濟、資源節約型經濟改造產業,攤薄單位產值的碳排放成本,實現可持續的工業化。培育新型產業、高新技術,提升產業鏈技術水平和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提高附加值,做大分母。
以功能性產業政策提高產業技術水平,降低碳排放水平。以提高技術水平為產業政策的核心目標,考慮到經濟低碳化的要求,在產業結構調整政策中還應重視碳生產率提高這一目標,從本質上來說,兩者具有內在統一性。尤其需要支持和鼓勵紡織、服裝、陶瓷、建材等我國傳統優勢產業通過技術升級等手段提升國際競爭力。重點在產業核心技術、關鍵技術研發上加大支持力度,營造公平透明的競爭環境,逐步下移政策重心,充分發揮地方政府詠企業的優勢,更好地適應企業面向市場競爭中的多樣化需求。
適應經濟低碳化的右,發展支撐經濟社會節能的產業,服務于產業、消費低碳化,開發以隔熱保溫型櫥窗、墻板等建筑材料,混合動力型或全電動型汽車,節能型照明器具及家電為重點的低能耗、低排放產品。發展可產業化的碳捕集與封存技術(CCS技術),大力增強低碳發展的科技支撐能力,集中研發一批比較效益高、占據技術制高點的前沿低碳技術,并推向產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