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一五”最后一年的最后一個季度,為了完成節能減排的目標,全國各地都進入最后的決戰。對于一些官員而言,完成節能減排目標成了現階段最大的任務,甚至排在GDP增長之前。浙江省長呂祖善自己為此專門給浙江十一個市長寫了一封信,要他們確保“堅決完成”。(9月26日《華西都市報》)
消息甫一披露,立即引得輿論轟動。省長給市長寫信,要求確保節能減排“堅決完成”的背后有兩種可能:一是,目前節能減排工作進展順利,勉勵市長們在最后關頭需要堅咬牙持下去;二是,當前的節能減排工作遭遇諸多不順與困境,照此下去可能“中道而廢”,必須千方百計,想方設法完成任務。
從這則新聞的傾向來看,后一種假設的可能性較大。由此,我們可以得知當地“拉閘限電搞節能”并非無中生有,是有其現實根據的——節能減排任務依舊嚴峻,需要靠拉閘限電和行政命令逼仄節能減排的圓滿完成。
現實是,拉閘限電不但沒對節能減排起到多大作用,反而招致民意和輿論的廣泛異議。甚至有部門領導收到“滅你全家”的威脅電話。民意之騷亂由此可N一斑。另一方面,省長給市長寫信的行政命令導致權力者層層施壓,將節能減排的壓力排泄到底層民眾。
這就是目前我們陷入的困境:節能減排變成權力者的施壓解壓游戲,而處在游戲里的民生民意遭受無端擠壓與扭曲。殊不知,節能減排,全民參與比行政命令更重要。
行政命令下的節能減排更像是“抽風式”的運動。拉閘、限電、下任務、搞指標,無一不是極端的做法。其實,節能減排是一個潛移默化,步步為營的過程。除了調整控制產業結構、發/循環經濟、加快技術開發和監督執法之外,更依賴于平時一些“看不見”的功夫。比如,政府部門要摒棄“GDP至上”的執政思維,在招商引資的同時需要考慮本地實際,對“三高一低”的企業實行謹慎引入;平時需要在監督執法的過程中“發現一起,處理一起”,長期施壓促成企業和產業機構的自我規范與優化。如此做法,才算得上實實在在的“節能減排”。靠拉閘限電,犧牲民生的節能減排不過是飲鴆止渴。
全民參與的節能減排更有實際操作意義。節能減排并不是政府部門調控的“專利”,同樣需要民間理想的廣泛參與。一是民眾可以履行監督權和表達權,對發現問題,違背節能減排的企業單位要敢于舉報,政府部門也要聞民聲,聽民意,舍得對一些高能耗、高浪費的企業進行“閹割”;二是,民眾需要規范自我行為,挑起節能責任,從身邊點滴事情做起:節約用水用電、注意垃圾分類、適時給電器斷電、多騎車步行上班、減少私家車使用數量、購物時自備購物袋等等。
所以,省長給市長寫信不如省長給市民寫信。歐美發達國家的節能減排經驗告訴我們,節能減排的主角在民間,在公民生活得每一天;節能減排的功夫在平時,不在臨近評比的危機關頭;節能減排的初衷是為了造福民生,讓人們生活得更美好,而不是變為權力者的游戲,進而犧牲民生,損害民意。節能減排,全民參與永遠比行政命令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