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耗能大縣”河北安平縣采取全民限電措施遭到社會的強烈批評。為完成節能減排指標,這個縣每隔兩天停電22小時,不僅企事業單位居民停止供電,醫院、紅綠燈等公共設施也未能幸免。措施之強硬、心情之急迫,表露無遺。
社會的質疑得到了迅速的回應,國家發改委提出批評,安平的非常限電措施被取消。但隨后的新聞則使民眾陷入更大的困惑和疑慮。據《第一財經日報》的報道,隨著“十一五”末期的臨近,一場強制性限電潮正在各地涌動。自7月底開E,浙江、江蘇、河北、山西等省,此起彼伏地掀起了節能減排大沖刺,對“兩高”行業開始大范圍限電甚至斷電,以應對“十一五”末針對各地節能減排任務完成情況的嚴厲問責。
由此可見,強制性限電做法并非安平一枝獨秀,節能減排的沖刺已經成為相當普遍的行動。只是這種只針對企業的做法,與安平面臨的社會壓力存在明顯差異,此前并未得到充分報道,也并未受到相關部門的否定和批評。
但這并不代表,這種強令鋼ā⑺泥等耗電企業限產的措施,是一種節能減排的正常狀態。一方面,節能減排要的是社會正常運行下的能源消耗和排放狀態,不靠臨時抱佛腳、急剎車,停止正常的生產、生活運轉。另一方面,如果一個企業是通過了政府審批的企業,在沒有違反相關法律法規,也沒有緊急的公共需要的ㄌ下,政府有沒有權力強令企業停止生產,也是一個問題。
為某種目ǖ耐瓿桑提出“沖刺”的響亮號召,實際將社會納入管制狀態,是當下很多社會領域中常見的景象,“發起節能減排的最后沖刺”甚至成為很多地方公開的緊急動員。但節能減排這種目標如何能夠靠沖刺完成,是值得懷疑的。如果類似于強令限電的沖刺做法能夠成立,所謂的節能減排的指ň橢皇歉吆哪堋⒏吲歐牌笠瞪倏兩天工,大家一起少用幾天電,耗電量是降下來了,環境污染問題解決沒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沒有,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現在有一種說法,實現節能減排的最有效辦法,就是讓其指標成為一種“硬約束”,納入政績考核,并建立嚴格的問責機制。只要轉換考核的內容和指標,地方官員必然有所忌憚,發展轉型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但發展轉型硬指標卻自有硬辦法落實。從強制限電的措施中可以看到,在權力沒有監督和約束的狀態下,政府不僅可以粗暴對待個人權利,對企業的進入和運轉也呈現出收放自如的狀態,既可以為GDP給“兩高”企業大開綠燈,一旦節能減排的指標臨近,又可以一聲令下,隨叫隨停,以確保在考核中順利過關。權力可以隨意行使,軌道可以不受限制,無論怎樣的考試,應試都是一件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