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陳俊武
1.標準煤折合CO2數量一般按2.4噸/噸,而非文中的44/12=3.67噸/噸(因為標準煤含碳不到70%),為此80億~110億噸的CO2減排數據應降低。
2.按最近公布的統計公報數據,2009年耗一次能源約31億噸,比上年增加了6.3%,而同期GDP增加8.7%。照此計算得到2009年的單位GDP能耗比2008年只下降2.2%,而非預測的5%。按歷年公報的數據計算得出2005年~2009年這4年中GDP增長幅度為1.116×1.13×1.09×1.087=1.49,能耗增長幅度為31/22.47=1.38,那么,2009年比2005年單位GDP能耗下降100(1-1.38/1.49)=7.4%,平均每年遞減小于2%,遠低于要求的4%。不悉為何出現如此偏差?但我認為官方的統計公報數據應是可信的!參考以上實際遞減數據,可重新測算2010~2020年均節能率。
3.節能量與CO2減排量非正比關系,只有當扣除非化石能源的數量以后,并且根據化石能源結構(石油與天然氣比率)調整標準煤折合數量(從2.35到2.2),才能關聯節能量與CO2減排量。因為要求2020年非化石能源在總能耗中達到15%(按2005年非化石能源在總能耗中占4%,另能源結構調整后標準煤折合CO2數量相對減少4%),所以減排CO2量40%~45%的承諾相當于節約總能耗30%~35%。
4.基于以上數據計算,2005年至2010年間的單位GDP能耗遞減率應為2.3%~2.8%,鑒于2005年~2009年平均少于2%,今后11年單位GDP能耗遞減率應為2.5%3.0%。但考慮到隨著工業化進程,GDP構成將改變,第三產業比重將逐步增加,從而使單位GDP能耗下降。目前,我國經濟發展尚處于工業化中期,即使到2020年,也只有若干地區進入后期。如果今后11年內第三產業對單位GDP能耗影響程度按-4%計算,則每年平均減少0.4%,上述年均單位GDP能耗遞減率在扣除第三產業的影響后,相應為2.1%~2.6%。
5.水泥行業的碳排中,約2/3來自原料石灰石化學分解,2005年水泥產量10.6億噸,來自石灰石化學分解的CO2約3.9億噸;2009年水泥產量16.5億噸,來自石灰石化學分解的CO2約5.6億噸。目前建設中的熟料產能達2億噸/年。由于水泥生產減排CO2量的措施不多(單純靠余熱發電效果有限),如果水泥行業與國民經濟GDP同步增長,難以實現降低單位GDP排放CO2量40%~45%的指標。況,水泥行業產能已經偏大(約占世界的一半),建議限制2020年全國單位GDP水泥產量為2005年的55%~60%,總額約20億噸/年。如果今后產能超過此指標,則多出的CO2量(約為0.5噸/噸產量)只能靠其他行業“消化”?
6.即使采用以往的強化節能措施,單位GDP能耗年均遞減率為2.1%時,每年節能任務從0.6億噸標煤(下同)遞增到1.1億噸(不計水泥行業轉來的額度),節能難度同樣很大。要求單位GDP能耗年均遞減率為2.6%更非易事(從0.9億噸/年遞增到1.5億噸/年)。我同意何院士的基本觀點,建議國家應采取十分得力的組織措施和技術措施,確保諾言能夠如期兌現。
《科學時報》(2010-3-9A1要聞)
陳俊武院士補充說明:
3月9日《科學時報》刊出我的商榷意見后,經查閱資料,再度思考,對第2條所提的單位GDP能耗降低率出入甚大的原因得出的看法是:
2005年-2009年四年內降低14.38%的數據已經最近的政府工作報告確認,但2009年國民經濟發展統計公報的GDP條形圖中未列逐年GDP增長率數據。按2008年統計公報附圖上的有關數值計算就是我文中提到的1.49倍,而按單位能耗四年降低14.38%計算,則應是1.61倍。那么除了2009年12月國家統計局將2008年的GDP作了重大更正外(GDP增長率從1.09更正為1.096),還應對2007年的GDP及一次能源消費量加以必要修正,否G歷年增長率累計乘積達不到1.61。我看來這不屬于小問題,而是個工作嚴謹性的問題。
肯定了四年來節能的成績,今后11年的任務仍然不小,每年平均單GGDP能耗降低率需保持2%左右,居民生活和建筑節能雖然會起一定作用,但主要擔子落在已經淘汰了落后技術的第二產業,可以想見困難仍是大的!
何祚庥致《科學時報》的信
《科學時報》編輯部:
2010年2月24日:貴報刊登了我撰寫的題為《中國會不會走向“半個”工業化?——對于“2020年,中國非化石能源將占一次能源的15%,中國單位GDP的CO2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問題的反思》的長文。此文刊出后,我陸續接到能源界朋友們的熱烈反饋,或支持本文提出的觀點,或就某些具體問題和我作進一步討論。3月1日,又接到中科院院士陳俊武撰寫的《就〈中國會不會走向“半個”工業化?〉與何祚庥院士商榷》的短文,建議貴報予以刊出。
涂∥湓菏吭詬夢鬧兄賦觶每噸標準煤應折合2.40噸CO2,而非3.67噸,此論甚是。所以,前文中所有有關CO2數據均應乘上。凡用標準煤計算的數值均不變。
另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是,陳俊武根據最近公布的統計公報指出:“2009年的一次能源消耗為31億噸標準煤,比上年增加了6.3%,而同期GDP增加8.7%……”因而,“2009年比2005年單位能耗僅下降7.4%”。并不是我所依據的2009年12月1日《經濟日報》報道的,我國已做到比2005年單位GDP節能14.65%。兩者相差達2倍之多!據此,陳俊武對未來的節能減排問題又進行了新的測算。由于這兩者均來自官方發表的正式數字,卻有較大差別,很難判斷哪一組數字更加符合客觀實際。如果陳俊武所引數據更準確,我國所面臨的節能減排形勢將更為嚴峻。建議貴報將陳俊武所計算的D據一并刊出,供研究者判別參考。
能源問題歷來是涉及國民生存發展的重大問題。在學術上又涉及各不同學科和專門知識,很需要集思廣益。建議貴報能D出一定篇幅,對這一重大問題廣泛征求意見,展開討論。在討論過程中,當然會涉及科學認識的是非得失,也包括參與討論的院士們認識的是非得失,也就不可避免地對某些院士的“錯誤”進行批評和糾正。至于我個人,我歷來歡迎對科學問題、學術問題的是非得失的不同意見的爭論。那D在報刊上不能對院士進行批評的觀點是庸俗可笑的。建議貴報在刊登陳俊武意見的同時,也將這一短信一并登出,以期引起社會公眾對這一重大問題的更廣泛的關注與討論。
何祚庥
2010年3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