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峰:把這個思路再往回收一點,從整個經濟系統的角度去考慮一下這個問題,其實現在一個挺時髦的詞叫“低碳時代”、“低碳經濟”,一幫電影明星、時尚的年輕人都說要過低碳生活,但其實大家有沒有考慮什么叫低碳經濟。我們剛才說的很多的新能源,或者叫清潔技術等等,我個人看法,或者說我們的看法是低碳經濟時代絕對不是一個單純的替代能源,也不是一個簡單的產業升級或者是技術替代的過程,我們覺得這應該是一 全球經濟秩序重組,整個經濟規則發生根本性改變的過程。
我舉簡單的例子來說明 這個觀點。第一、大家都道二氧化碳是可交易的,自從CDM的機制出來之后,然后這些年來全球在逐步實踐。在這種可交易的情況下,在我們原有的經濟秩序下可能沒有經濟意義的活動突然變得有經濟意義了。你把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固化,然后把它埋到地底下,那現在看起來就在我們目前的經濟秩序下這是在做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兒,但假如你埋下去一噸的二氧化碳,可以拿到市場上去交易,那高的時候這一噸二氧化碳可以賣到18美金,這就變成有經濟意義的一件事,就變成一個投入產出的過程,如果這個技術足夠好,如果成本低于6.3美金的話,就是一個很好的商業運作。所以它使我們的經濟活動發生了一些改變。
第二、國家跟國家之間現在在推動碳關#包括我們的能源部部長上任之后就想推動碳關稅,稱一噸二氧化碳要征收12.9歐元的碳關稅。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也在考慮中國在2012年開始征收碳稅,如果國際貿易有碳關稅,咱們內部的貿易有碳稅的時候,它實際上把我們的產品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我們現在說二氧化碳排放就會3梢桓齪苤匾的生產要素,要納入到我們整個生產過程中。
在這個基礎上,中國經>過三十年的改革開放,今天正好在深圳,改革開放是以深圳為起點,經過三十年的努力,終于把我們的經濟體已經發展到很快就是全球第二大的經濟體了,但是新的經濟秩序一旦改變,我們能否繼續保留這么一個領導地位呢?我的個人觀點,我覺得對我們來講既是機會又是挑戰,機會是9去的八年、十年之內,中國的產業在默默地耕耘,其實我們的低碳相關產業已經在全球處于領導者的地位,像我們的光伏,全球45%的光伏產能在中國了。而且可以看到,很多創新性的清潔技術的應用,實際上在中國已經率先開始使用,而且有多原創性的新技術也都在中國誕生。
但是如果我們在新的經濟秩序下,我們如果不能把握住這個機會,我們這些努力很有可能就<別人給抹殺掉。我覺得最關鍵的有兩個基礎性的工作我們必須要做,在低碳經濟下,一個是我們國家必須要有我們自己標準的碳足跡的技術數據庫。第二是必須要有我們碳核算的準則。前段時間我在東莞看一些企業的時候,現在他們有些產品出口到歐洲已經開始要求被貼上碳標簽,也就是<每個產品,比如手機或者其他電子產品,要寫上大概蘊含的是多少的二氧化碳排放,有了這個,碳標簽才會作為產品征收碳關稅的依據。他們現在就不得不用歐洲的碳足跡基礎數據庫和他們的核算準則,你想一下,如果今后這個成為必須的話,如果這兩樣東西都集中在國外的話,那么我們<后改變這些核算準則就會有很大的成本,就像我們乒乓球,打得是全世界最好,但是人家打不過你就改規則,這也不行。所以我們必須呼吁中國必須成立自己的碳足跡基礎數據庫和碳核算準則。第一你有了碳核算準則就像現在新經濟制度下的會計制度,在現有的經濟制度下有四大審計公司<那我想在低碳時代的時候馬上會有碳審計公司,會有一些相對獨立的第三方,他會專門為各個企業來做二氧化碳排放的審計工作。
審計工作做完以后接下來就有碳提高,這就包含我們剛才說的很多清潔技術的應用。因為還有一些具體應用的技術應用。接下來還有一個可能會非常獨特的機會,就是我們現有技術上我們很多時候會談EMC,就是能源管理合同這種機會。今后如D在低碳經濟時代再發展下去的話,加入你為一個企業做了碳核查,也為他做了碳提高的建議,他覺得沒有技術能力或者沒有這個能力去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你完全有一個新的商業機會出來,我來代替你幫著你把這些技術實現了,然后再在二氧化碳的排放上面來共同分享收益。
再往后有了碳關稅出來之后,又有了碳提高,二氧化碳排放都變成可計量的時候我們的碳交易市場就會更加活躍,因為只有強制性的碳交易,比如國家定個標準,某個產品比如這個瓶子兩克的二氧化碳排放,我現在做到1.5克,審出來0.5克,那我就可以拿到市場上交易。另外一個衣服生產衣服,他可能二氧化碳超標了,他可以通過去市場上買二氧化碳,來降低自己的二氧化碳排放,醒可以避免被征收碳關稅或者避免被征收碳稅。只要這些制度建立起來之后,你會發現我們未來的經濟就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而且很多經濟機會,包括二氧化碳的機會也會大大活躍。
其實我想說經濟純粹都是由規則所決定的,你改變了規則就改變了經濟活動。所以我想今天借這個機會跟大家一塊來共同思考、探討,從更高層面去考慮我們的低碳經濟時代,更高層面去考慮我們的清潔技術的應用他們的意義之所在。謝謝!